王一平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淺談
王一平
(高郵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江蘇高郵225600)
近年來,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進程不斷推進,新的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然而,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顯然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傳統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單一型人才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存在問題解決能力較弱的問題,這并不利于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也不符合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也應該從現有的教學實踐活動出發,對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進行創造性的變革,真正推動新課標背景下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研究
數學是小學階段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正視對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用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開展方式,要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必須要從“解決問題”策略的應用出發,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鍛煉。然而,目前解決問題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普遍,所以教師應該從現有的教學模式中尋求突破,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對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應用進行深入探究。
1.教師基礎知識不扎實
與傳統的教學策略相比,“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領域中的應用較晚,同時對教師的知識基礎和能力素養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小學數學教師要將解決問題的策略落實到現有的教學實踐中就必須要具備更強的知識底蘊,這能夠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然而,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知識基礎很難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目前很多地區的小學數學教師隊伍呈現出青年化的傾向,這就意味著其中有很多教師都處于學習階段,自身的教學知識基礎尚未實現沉淀。此外,部分學校也忽視了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能力培訓,教師的專業能力在入職以后很難得到有效的提高,這自然也不利于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貫徹和落實。所以,小學數學教師的知識不扎實和教學能力不足成為目前制約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對教學任務重視度不足
由于義務教育體系的存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并不存在升學壓力,所以大部分小學階段的教師對于教學任務都會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忽視。然而,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生活中,數學課程的知識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教育思維的藩籬,真正意識到教學任務對于教學質量提高和促進學生未來發展的實際作用。尤其是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真正重視的教學要求。所以,對教學任務重視度不足的問題不僅嚴重制約著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并不符合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實際要求。
3.教學方法單一、老套
教學方法的單一和老套也是目前困擾很多學科教師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使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小學數學教師依然沒有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在教學方法的改進上也始終存在著創新度不足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數學等理科類的課程對于學生的發展意義并不完全在于知識的傳授上,教師在落實教學活動的時候更應該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大部分小學數學堅持和使用的教學策略對于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并沒有較大的幫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性發揮,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原有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內容之中,這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所以,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改革進程已經迫在眉睫。
1.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
學生是學生成長的初始階段,也是學生學習的積累時期,這意味著小學階段的學生必然會存在著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的問題。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他們的思維也相對活躍,在課堂學習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走神的情況,小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更加關注對學生知識基礎的夯實。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由于統一化教學進度的限制,大部分教師都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活動,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調研。這就導致學生的知識基礎并不牢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也會因為知識基礎較薄弱而導致問題解決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等問題。
2.學生思維能力單一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轉變和提高的關鍵時期,由于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的限制,小學階段的學生也難免會存在著思維能力單一的問題,這也給教師的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貫徹和落實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小學階段學生的具體直觀思維正在向抽象思維轉變,學生漸漸地對教師講解的模糊概念開始理解。而小學數學階段的很多知識較抽象,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難免需要對這些抽象的知識進行講解,此時學生的單一思維能力將會很難真正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
3.學生缺乏生活實踐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會存在著生活實踐經驗缺乏的問題,這意味著學生在面對很多生活性的實際問題時很難進行有效的思考。小學數學課程講解的大部分知識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缺乏的問題必然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時候出現理解上的困難。教師要在小學數學階段貫徹落實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就必須要尊重學生生活實踐經驗缺乏的現狀。
情境教學法是目前很多學科教師都會積極運用的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從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出發,以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課堂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全面發展。當然,在落實解決問題策略的時候,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可以與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密切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又能夠將原本復雜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直觀化,也有利于促進學生課堂理解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師在講解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千克和克》的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克”和“千克”這兩個生活中常用的計量單位形成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中尋找一些學生可以接觸到的事物,同時準備一個計量秤,在課堂上以創設情境的方式將原本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如教師可以先通過大屏幕展示出“我是小小稱重員”的活動題目,同時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書本、蘋果、椅子、人等的圖片,然后提問學生:“大家認為屏幕上展示出來的這些物體都應該以什么樣的計量單位進行重量的表示?請大家簡單地估計一下屏幕上這些物體的重量,并且搭配上合適的計量單位。”在提出這一問題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相討論的方式印證彼此的答案。集體討論結束以后,教師可以邀請部分學生走到講臺上來寫下自己的答案,并且將選擇的事物放在計量秤上進行實際稱重。例如,教師可以邀請一位學生來黑板上寫下自己估算的一個蘋果的重量,然后引導這位學生將提前準備好的蘋果放在計量秤上,將最終得到的結果與自己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也真正理解了“克”與“千克”的概念,這能夠促進學生知識理解能力的發展。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情境創設教學法與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密切結合起來,這能夠促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引導學生掌握利用計量秤進行物體稱重的應用能力。
在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貫徹和落實時,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應該從問題解決的各個環節入手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審題是問題解決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審題能力進行強化訓練。然而,由于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都忽視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反而一味地貫徹題海戰術,這就導致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屢做屢錯,甚至會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因此,教師必須要真正找到學生解決問題時出錯的根源,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行針對性的提高。
比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小數乘法和除法》的相關知識時,由于這一單元既涉及到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也涉及到了小數乘小數的計算,學生在進行解題練習的時候很容易因為審題錯誤而出現問題的運算錯誤。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在應用解決問題策略的時候應該就學生平時解題過程中喜歡出錯的關鍵點進行針對性的練習。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下:“小明去買水果,已知蘋果5.60元一斤,梨子6.30元一斤,小明買了12.4斤梨子和3.2斤蘋果,100元夠用嗎?”在計算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會因為粗心將梨子和蘋果的購買重量弄反,進而導致后續的計算過程出現問題。而且,學生在小數乘法的運算過程中本來就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尤其是在小數點的移動上,很多學生在進行應用題計算的時候都會因為計算失誤而出現解題錯誤。在最后的計算匯總時,很多學生也會因為錯誤運用四則計算而出現計算錯誤等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將學生計算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羅列出來,引導學生認真審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較差,他們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經常會因為邏輯和思維混亂等原因而出現題意理解錯誤等問題。因此,要開展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教學,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問題解決思路進行引導和梳理,確保學生能夠按照正確的思維方向進行問題的解決,這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傳統的應試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告訴學生如何解題,而并沒有告訴學生應該如何思考以及為什么要這樣解題。那么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師就應該優化現有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
比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易方程》的相關知識時,由于這一單元在整個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都屬于重難點的知識內容,教師必須要真正培養學生的方程思維,提高學生利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大貨車的載貨量是20噸,比小貨車載貨量的8倍少4噸。這輛小貨車的載貨量是多少噸?”在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并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教師可以一點點引導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繼續展示出這樣幾個思路:①未知數X應該怎樣設?②題目中的相等關系在哪里?③如何表示8倍少4噸?在這個思路下,學生能夠很清楚直觀地看到,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先設小貨車的載貨量為X噸,根據“大貨車的載重量比小火車載重量的8倍少4噸”的相等關系進行方程式的構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進行方程式的表達,而是通過思路引導的方式循循善誘,一步步帶動學生的思維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夠真正體會到思考的重要性,這對于學生后續的問題解決過程來說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反思和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在進行問題解決教學的時候也應該重視對問題解決的反思與評價,進而真正發揮教學評價的實際作用,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教學現代化發展和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真正意識到學生解題能力提升與教學評價環節之間的密切聯系,以教學反思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解題能力的提升和鞏固,這有利于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比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圓》的相關內容時,由于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圓這一平面幾何圖形的相關運算,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系列的思考問題。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在屏幕上展示出學生平時容易出錯的一些題型,引導學生在評價和反思的過程中對這些易錯題型進行總結。例如,教師可以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這個問題:“已知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48厘米,在這個正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多學生在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因為繪錯圖,將正方形的周長當作邊長,又或者是將圓的面積計算成圓的周長等錯誤而導致運算出錯。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容易出錯的這些地方以錯題本的方式記錄下來。錯題本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錯題本上學生能夠寫下解題時犯錯的原因,這能夠為下次解題提供必要的參考和引導,能夠減少學生的此類錯誤,自然也就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問題解決教學的時候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的解題能力的提高,從審題、思路引導以及反思等多個方面入手促進學生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當然,由于學生個體的學習基礎較差等原因,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也應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路引導,在尊重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解題思維的全面發展,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和思考進行問題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極大的鍛煉,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王欽厚.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實施初探[J].學周刊,2019,10(06):15-16.
G622
A
1002-7661(2022)26-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