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蕾
(甘肅省永靖中學,甘肅 永靖)
英語是學生高中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課程。高中英語的學習,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有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能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提高學生英語知識水平,增加詞匯量。為了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教師要改變創新教學方式,不能只是讓教師說,學生聽,這樣的課堂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地了解所學的知識,學習效果較差。支架式教育要求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從淺層理解逐漸到深層理解。支架式教學要想真正發揮效果,必須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在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閱讀文章和單詞,了解語法的用法,為了加深學生理解,要求學生進行文本的翻譯。在此期間,學生只能被動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并不理解文章的含義,對文章的創作背景也不清楚,這樣學生即使學會了英語知識,也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1]。通過理解文章創作背景,能使學生明白本文的深刻意義,深挖文化內涵,體會文化意義,真正讓學生從閱讀過程中汲取營養。
傳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注重對習題的講解,但是對文章內容的講解不到位,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師往往會一字一句地帶領學生閱讀文章,然后對知識點進行講解,讓學生查找與習題相關的內容,自動略過與習題無關的內容。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對文章理解較為表淺,不能全面理解,失去了語篇教學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閱讀過程中不能過于注重習題講解,應該讓學生完全理解文章內容。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會讓高中生多讀一些文章,增加閱讀量和知識面,通過反復刷題提高學生技能熟練度,讓學生熟能生巧,掌握解題思路,以此提高考試分數。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發展,忽略了文章價值,很多學生對文章理解不充分,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受限,不能達到教學目標[2]。
教師應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思想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取代“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日常的閱讀任務。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用支架式理論進行教學,能夠明確英語學習目標,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水平,使學生充分認識所學知識,確定發展區,在此區域進行支架搭建。搭建支架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過問題進行問題支架搭建,當以國外名校為主題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以“elite school”作為關鍵詞,設置相應問題,為學生搭建支架。這其中涉及兩個關鍵環節,首先,展示文章中提到的名校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問:“Do you know where the picture shows?”“Can anyone describe something about it?”“What is elite school in your mind?”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反思。另外,還可以通過實例來構建“支架”,在新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將以前學到的類似的知識作為例子,向學生解釋。教師在講解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對內容進行思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3]。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將多種優勢要素組合起來,并系統地應用于某個課題中。小組合作學習通常被分成兩層,第一個層面是群體內部的溝通、合作與成長,其次是群體之間的溝通與討論,從而達到整體閱讀能力提升的教學效果。在支架式教學中,小組協作是指通過“閱讀”與“協作”來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就拿前面提到的“elite school”來說,在前面三個階段中,學生能夠了解到一些名牌大學的基本情況,并且能夠讀懂和理解所需要的單詞和語法。學生可以分組討論未來為什么要進入名牌大學,以及這些優秀學校的特色,然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一致意見。小組溝通結束后,教師對支架式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學生今后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發表意見,并在教學設計中進行改進和針對性處理[4]。
情境支撐的構建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設定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閱讀氛圍中,親自體會,認真閱讀,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英語閱讀部分,以埃利亞斯和曼德拉的關系為例,以高中英語必修課程第5 單元的“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為例。在閱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支架模型將學生分組。比如,在小組里選一位記者,而其他的小組成員是Elias,這一節課程的學習是以訪談形式進行的,記者招待會中提出問題:“Elias,how did Mandela help you?”而扮演的學生Elias 則回應道:“He told me how to get the correct papers,so I could stay in Johannesburg.”
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會接觸到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并能夠延伸到具體的情境中。教師可以根據影片中的相關片段直觀、生動地將所學詞匯的某些內容呈現出來。通過“情境支架”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看完電影后,對所看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閱讀中,影片故事的有效利用可以幫助學生記住一些不容易記住的詞匯,使他們的閱讀能力達到一個新的層次。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通過小組活動、角色扮演和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享受“情境支架”帶來的學習樂趣,在活動中對教學內容有充分理解并切實體會。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避免學生沉迷其中,教師要主動引導,協助學生理解所看到的內容,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情境。
構建文化支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影視、報紙和發達的網絡環境,為學生搭建起一座文化橋梁。舉個例子,在高中英語課本里有很多有關英國的名詞,如“Wales”。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有一種迷茫的感覺,他們不知道教師說的是什么,也不知道這些內容屬于哪個國家。另外,書中也包含了很多復雜又多樣的地域元素,例如,England 和Scotland,如果學生希望學習相關的地理知識,那么他們就必須了解這些。因此,文化支架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對有關的知識進行分類,如“the United Kingdom”就包含了“Northern Ireland”“Scotland”“Wales”“England”四個章節,并對每個章節做了簡單的解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再從“Puritan(清教徒)”的內涵出發,我們可以將其與“American Spirit”中的文化內容聯系起來,運用文化支撐,幫助學生在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容易掌握文章中的人文知識。此外,在“曼德拉”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由于高一學生的知識水平較低,對某些外國的歷史和文化知識也比較缺乏,因此教師要做一個文化框架,將曼德拉的生活用短片的形式講解出來,讓學生對這節課有一個大致的認識,這對他們以后的閱讀有很好的幫助。
如今支架教學被廣泛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還可以應用于寫作、語法、聽力、口語等教學中。實踐證明,支架式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高中英語老師可以廣泛應用支架式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這也是創新教學的一種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