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慧
中國的小提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演變,已經達到了專業化的水平。但這并不代表中國人無法在小提琴方面取得優異的成就,也不能創造出一種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小提琴作品。在提高小提琴藝術的深度與廣度的同時,也必然要面對“民族性”的問題。然而,小提琴的民族化問題卻是一個深層次的、系列化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
歐洲傳教士于17世紀將小提琴引入中國,其后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國家的小提琴技藝對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民國時期,西方樂器越來越多地傳入中國,愛國人士通過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思想和文化,逐漸推動和創新中國文化,許多音樂表演者和作曲家也在音樂領域重視起了小提琴。吸收國外先進文化,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既能適應當今的需要,又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因此,中國的小提琴音樂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形成了廣泛的民族化小提琴音樂。小提琴的民族化過程十分生動,也是中國發展西洋樂器的一個典型。通過對小提琴的民族化發展過程的剖析,能夠更加清楚地反映出我國各個時期的小提琴藝術特征,從而進一步凸顯其民族化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從而為我國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注入持久的動力。我國的小提琴民族化創作發展,深刻地體現了小提琴藝術與我國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審美契合度,具有共同的審美追求。眾多的音樂家也通過不斷地藝術探索,尋找到了適合小提琴民族化發展的道路,使民族音樂與小提琴音樂的深度融合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民族小提琴音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推動了小提琴民族音樂的快速發展。
對西方音樂家來說,小提琴是一種寄托音樂希望的重要樂器,常常承載著西方音樂文化的美學。因此,小提琴的演奏方式和作品與中國文化的聯系較少。隨著小提琴傳入中國,中國公眾對它有了認識和了解,小提琴及其音樂也成為中國音樂家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提琴是中國音樂的重要載體,它的主要載體是西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趣味。然而,隨著小提琴藝術的引入,特別是小提琴的民族化進程的加速,使它逐漸適應了中國人民的審美,為人們所喜愛,對小提琴藝術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創新發展小提琴演奏技巧,使其具有表現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音色,從而提高小提琴在我國社會中的普及率,促進我國小提琴音樂的發展。
民族化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審美性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點,所以小提琴民族音樂也是民族文化審美的別樣表達。小提琴的演奏也具有較高的延展性和連續性,適合各種具有民族化風格的音樂詮釋。婉轉動聽的小提琴能更為豐富的表達民族音樂的情感,以小提琴為載體進行了特殊的情感藝術表達。民族化音樂作品通過小提琴生動美妙的琴音,融入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使民族化小提琴音樂在藝術表達形式上得到新的創新和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小提琴民族化逐漸走向多元化創作的發展路徑,使小提琴充分沉浸在民族音樂文化的海洋之中。越來越多的小提琴音樂作品吸收了民族文化精髓,使小提琴音樂審美的角度更加的多元化、民族化。而小提琴民族化音樂作品的創作也隨著音樂領域的擴大,而逐漸完善與發展起來,小提琴藝術與民族文化審美融合的別樣表達。
音樂美學既有共性,也有時代特征。一首出色的小提琴音樂作品的音樂旋律優美,節奏鮮明,更多的是情感的表達,即怎樣才能在音符中表達內在的情感。我國小提琴民族化進程中的每一首音樂作品創作,除了個人情懷的展露外,更利用了小提琴的美妙音色表達了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與親情。“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愛國主義與愛國精神在民族小提琴創作中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民族化不僅體現了中西合璧的創作方法,而且還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愛國情操。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占首要地位便是儒家思想。因而,在民族化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創作中,小提琴音樂的意境美與音韻美就深深地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占首要地位便是儒家思想。因而,在民族化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創作中,小提琴音樂的意境美與音韻美就深深地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以馬思聰的《草原上的跑馬》為例,草原廣闊、馬兒灑脫、熱情奔放。草原為靜,而跑馬為動,運用小提琴綿長、優美的音樂旋律將動靜結合的場景生動地描繪出來,其中更為蘊含了儒家中庸的思想。所以,小提琴的民族化音樂創作也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通過用音樂旋律描繪草原的天地,用連續的雙音進行情感的升華,高度的贊美了美麗的草原景色,愛國之情油然而生。而在他的美學觀念里,溫文平和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靜而遠,平而深,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在他所創作的小提琴音樂里也極盡描摹。馬思聰先生在“民族化”小提琴領域所做的努力,有助于推動中國傳統音樂和小提琴的藝術融合,為中國小提琴的“民族化”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這對推動我國“民族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使中國的小提琴發展更加的具有民族性、持續性。
主題是一切藝術創造與發展的基礎,是推動小提琴民族化的關鍵。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底蘊深厚,為其民族化的創作創造了無窮無盡的材料。中國許多優秀的小提琴作品,都是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地方戲曲、民族器樂為基礎,例如,以司徒夢巖為代表的模式有巨大的影響力,司徒夢巖模式是指用小提琴來彈奏中國民樂與中國古典樂曲,在旋律的創作和演奏技術上都體現了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促進了小提琴的民族化,使其演奏更具中國特色,旨在通過吸收民族音樂的精華以實現革新。司徒夢巖模式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漸趨于成熟與完善。例如,李自立的《豐收漁歌》,黎國荃的《漁舟唱晚》,冼星海的《紅麥子》,韓鐵華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些優秀的小提琴作品都是以中國民族的傳統音樂為主題,它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還為其注入了新的藝術內涵和新的藝術價值。此外,為推動我國小提琴的“民族化”發展,以馬思聰為代表的音樂節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推動了“民族化”的進程。音樂家馬思聰把《白字調》中的一些音調運用于《搖籃曲》,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
一件藝術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它鮮明的風格。回顧世界音樂的歷史,我們看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源于其文化、宗教習俗、經濟狀況和地理環境。中國民間音樂是一種富有節奏感、優美、抒情的音樂,而小提琴則是一種極強的歌唱與抒情,二者相結合,更能體現中國民間音樂的風格與魅力。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在節拍上運用了大量的散板,使得小提琴演奏的節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民族化的小提琴作品,在曲調、節奏、節拍等藝術要素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的特色,讓聽眾一聽便知是中國的音樂作品,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小提琴的國際影響力。
演奏技巧在中國小提琴藝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應該重視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特有的魅力,并使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小提琴技術的民族化主要體現在:力度和聲學上。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注重“中正平和”,使得我國民間音樂具有了一種縹緲的意境。在演奏小提琴時,可以參照我國不同民族樂器的聲調和強度,使之能奏出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泛音、弱奏。二是循序漸進的速率分配。中國的民族樂器多采用漸變的方式來表現樂曲,這也是中國的審美。例如,馬思聰老師將民族音樂文化和樂器演奏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了演奏中,將民族音樂和小提琴融為一體,在演奏過程中,借鑒了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音調,注重演奏旋律和演奏技巧,從而促進了小提琴民族化的發展。
我們國家的小提琴藝術一直都是以民族文化為根基,而在今后的發展中,也必將以民族化為基本取向。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小提琴的民族化,應重視在其作品中融入民族文化的主題,以豐富其內涵,使其與中國傳統文化更加接近,從而更具民族特色。我國56個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要建設中國自己的文化,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中國目前的需要,進行文化建設。例如,地方民歌,民間音樂,這些都可以滋養和激勵中國小提琴的民族創作,讓它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樣化,形式更加獨特,能夠吸引到更多的聽眾。在創作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小提琴曲時,要充分考慮到其音質和演奏特點,以達到更加包容和突出的目的。
中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如古箏、琵琶、洞簫、二胡、馬頭琴等,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而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要在演奏技術上進行有效的創新,就必須充分吸收我們的民族音樂的特征和風格,讓它與東方的民族文化融合,從而豐富它的音色和音調,并不斷地進行革新。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可以利用小提琴來演奏《賽馬》這種具有東方傳統文化的經典曲目,展現中國的東方傳統。另外,還要研究二胡、馬頭琴的彈奏技術,使民族性得到完美的體現。這就要求在小提琴演奏時,要充分挖掘出低音演奏的多樣性,使它的音色構成更加具有多元化,進而可以根據不同的音樂形式進行調整,并將其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
就小提琴而言,它是從西方引進的一種樂器,而它的母體環境和我們國家的文化、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在傳承或傳播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社會環境或發展環境的變化,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變異,從而獲得與時代同步的傳承或傳播形式。我們在進行小提琴音樂作品創作的時候也應該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這就需要對小提琴自帶母體環境的創作理念進行一定創新以及改變,使其與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審美環境相適應。在小提琴的民族化進程中,小提琴作為一種音樂形式,必須與中國的文化背景相互碰撞、融合,才能在我們的文化和藝術氛圍中產生新的火花,改變我們的創作狀況,拓展中國的小提琴藝術的創作空間,對培養更多的受眾群體來說,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方式。
中國小提琴在未來的民族化發展中,既要將其與民族文化融合,又要保持其原有的藝術觀念,并以中西合璧的形式,共同演繹當代小提琴的音樂,在進行民族化的創作時,必須對其民族化的風格加以有效地把握。就中國小提琴音樂的民族化而言,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選擇的主題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富有時代氣息。在音樂作品的創作中,既要突出民族的藝術特征,又要表現出東方文化的含蓄和內斂,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把這種文化意識與西方的小提琴結合起來,可以實現“剛柔并濟”的效果,從而使中國小提琴的創作和演奏方式更加成熟,開創了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思想以及藝術形式也是小提琴藝術今后發展要遵循的根本理念,通過在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創作以及演奏中體現出“雙文化”,中國小提琴藝術的受眾群體更為廣泛,同時也更加有利于中國小提琴藝術打破國家以及民族的界限。
民族化小提琴經歷了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歷程,它見證了中國音樂藝術獨特的魅力,并將中西文化融為一體。我們在研究和借鑒西方音樂的時候,不要忘了中國人的根本和需要,要記住,在繼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要逐步地把西方音樂向民族音樂的轉換,讓它變得更開放、更多元化,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