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圓夢 / 劉奇龍
在16世紀以前,意大利的音樂風格和形式與德國的音樂風格及形式極為相似。但是在16世紀,很多種民族音樂慢慢興起。最終,意大利的牧歌成為歐洲音樂載體中的核心部分。這也意味著意大利音樂對歐洲音樂起著領導作用。意大利的牧歌就是憑借具有人文主義情懷,取代了德國、法國等國家的音樂風格和形式。正是這種人文主義的出現,更新了音樂的體裁,才讓大部分的人民把意大利牧歌銘記于心。
文藝復興是歐洲藝術最繁榮發展的時期之一,它不僅推翻了天主教對人們思想的統治,還對各類藝術形式都掀起了不小的波瀾。首當其沖的,就是在音樂方面。文藝復興期間的音樂,更多的是對中世紀音樂的一種延續,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到了社會人文與時代精神的影響。從而在音樂體裁、形式以及風格方面得到了新的突破與發展,說起文藝復興,大家想到的更多是但丁的《神曲》。意大利,這個文藝復興誕生的國家,也在十六世紀產生了多種音樂形式,出現了日后影響歐洲多種音樂形式的——牧歌。
16世紀牧歌作為獨具意大利民族特征的世俗音樂出現在大眾的視野。意大利牧歌的誕生,不僅僅是受弗羅托拉的影響,而是以名家的詩歌為譜寫的復調歌曲。在十四世紀早期的時候也出現了名為“牧歌”的音樂形式,但在音樂體裁和風格上,它們是完全不同的。14世紀的牧歌是分節歌形式,多數以“利托奈落”段落作為疊歌來結尾。大部分為二聲部,三聲部較為少見,歌詞多為二到四個章節,內容極其簡單,藝術性不夠。而16世紀的牧歌基本上以通譜體為主,對于疊歌的運用完全沒有,最為常用的多為四聲部和五聲部。牧歌的歌詞大多數都是由著名詩人進行創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早期的牧歌作曲家羅勒為例,他確立了以模仿復調來寫作五聲部牧歌的規定,并運用了豐富的音樂手法來表達歌詞的內涵。在意大利牧歌中,詩與樂有著密切的聯系。牧歌所選用的歌詞以優雅和嚴肅為主,反之,音樂主要的作用則是對情感進行刻畫。作為一個牧歌作曲家,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嚴肅高雅的融合在一起,比如說,更好的去揣摩詩的意境,用更多的織體以及韻律和節奏。傳給聽眾的都是用主調和復調來把音樂的美好帶給大家。意大利牧歌將詩與樂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有著深遠的歷史因素和時代背景。早期的古希臘音樂就是將詩、樂、舞三種元素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其中,文藝的意義要遠遠高于音樂。柏拉圖說過:應該讓節奏和樂調去迎合歌詞,而不是讓歌詞去遷就節奏和曲調。所以,在古希臘音樂中詩與樂之間的關系多少都會影響到意大利的牧歌。
除此之外,文學詩歌領域的彼特拉克運動也將意大利牧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4世紀意大利著名詩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所寫的詩歌重新被大眾所接受,是彼特拉克主義詩歌流派的萌芽。牧歌多以彼特拉克的詩作為歌詞,除此之外,還有本博,塔索和瓜里尼,桑拿扎羅等人的詩歌。而這些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都具有及其細致的感情,在詩歌中,大多數都是以愛情為主,語言精練,用詞講究,寓情于景,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情感。作為意大利獨具特色的世俗音樂的代表,牧歌的用途與創作目的也不盡相同,有的牧歌單純是為了婚禮,宴會以及各類節日所創作的。
16世紀的意大利牧歌的發展大致分為三部分,早期,中期,晚期,足足持續了一個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時期的牧歌風格也不盡相同,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表達與代表人物和作品。
早期的牧歌(1520-1550)首先,意大利作為被文藝復興洗禮過的國家,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正處于對藝術急需的狀態。所以,早期的牧歌始于弗洛倫薩。就在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們對藝術以及文學的需求與日俱增,從而促進了他們的發展。作為早期牧歌發展的代表人物,飛利浦·維爾德羅(Philippe Verdelot,約1490-1552)和雅各布·阿卡代爾克(Jacob Arcadelt,約1505-1568)都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北方作曲的標志性人物,他們對創作歌曲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拿韋爾德羅來說,他的創作主要與當時優秀的文學作品息息相關,以多聲部合唱的形式,歌詞也都是這在當時頗負盛名的詩文。韋爾德羅為了能讓作品更好地達到互相融合的效果,所以在其所創作的牧歌中加入了很多律動,使其在演唱時能夠具有朗誦的感覺。而另一位阿卡戴爾是從作品的情感出發,多以四聲部,五聲部作品居多。這樣創作的目的,則是為了讓旋律更加的流暢而又突出織體結構,讓人們聽后能夠感覺到舒適,放松。
綜上所述,意大利早期的牧歌,已熟練掌握和聲的運用,并試圖去模仿復調的模式。隨著牧歌的發展,各位作曲家對其譜曲以及歌詞的處理也到達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也因人文精神對牧歌的影響,牧歌也迎來了它自己的春天。這其中便產生了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牧歌應直接表達詩文所傳達的意思,不應過于花哨,而另一種則認為,牧歌的歌詞節選自如此優美的詩文,應竭盡全力,用盡各種方式來打造與之相匹敵的音樂。然而后一種觀點,在中期的牧歌中則被廣泛應用。
中期的牧歌(1550-1580)中期牧歌的中心由意大利佛洛倫薩轉移到了威尼斯。這一時期的牧歌更多的已經開始趨向更加復雜與華麗的創作,對于作曲家來說,要考慮更多的則是如何將詩文與歌詞如何更好的結合在一起顯得不是那么的突兀。音樂也多是五聲部的作品,這個時期的牧歌呈現出華麗而又莊重的風格,在創作方式上作曲家也近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探索。尤其注重韻律和節奏上對曲子整體的影響,以及將主調與復調相結合的方式來增強歌曲的表現力。代表作曲家奇普里阿諾·德·羅勒(Cipriano de Rore,1516-1565),由于他是維拉爾特的學生,所以他在創作方面深受維拉爾特的影響,但卻沒有刻意的去模仿,而是勇于探索新的方向。首先,用模仿復調來創作五聲部的牧歌,是由羅勒提出的。他在創作時喜歡采用主調的風格卻又融入了大量復調的手法,還喜歡用一些當時還不是很主流的和聲。羅勒總是用一些嚴肅的詩文作為歌詞進行創作,從而將歌詞韻律節奏完美融合。羅勒對牧歌的各種追求與探索為以后對牧歌的研究打下了結實的基礎,影響了好多優秀的牧歌作曲家。除此之外,半音化和聲的實驗也是中期牧歌重要的組成部分。15世紀50年代的經文和詩歌是半音化和聲實驗的誘因,因為當時很多音樂家都想要讓古希臘的半音和等音重見天日。作為維拉爾特的另外一個學生,維森蒂諾極力研究半音與等音,并取得了許多喜人的成果,還制作出了能演奏半音的樂器。然而幸運之神并沒有眷顧他,由于與當時更多的是提倡創新,沒有人去研究來自古老希臘的半音等音。所以他受盡了白眼與嘲笑,盡管這樣他依舊在牧歌的創作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此可以看出,中期的牧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人文精神的發展,變得更加完整,精致與成熟。無數的作曲家都運用自己所學為牧歌進行各種創作,呈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為接下來晚期牧歌做了很好的鋪墊。
晚期的牧歌(1580-1620)。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作為晚期牧歌的發展時期,他的發展重心也由威尼斯轉入了羅馬,曼圖亞和費拉拉。此時的牧歌已經成為了一種制作精良的音樂,多種復調手法的應用使得其更加的多樣化。音樂色彩的對比、半音化的和聲繪詞法和宣敘性的節奏音調等等方法被廣泛地應用在晚期的牧歌當中。還有很多作曲家獨辟蹊徑,運用了單聲部演唱并加上樂器伴奏的形式,用樂器來代替各個聲部,更加重視整體的音樂效果,音樂的戲劇性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克勞迪奧·蒙特威爾地(Claurdio Monteverdi,1567-1643)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后一位牧歌作家,他的牧歌創作歷程牧歌風格的急劇變化。在他的代表作《牧歌集》中,前四集的牧歌還是比較傳統的,貼近于羅勒的風格,而且做工精良頗具大師風范。主調與復調的完美結合以及和聲的表現力是這些作品最顯著的特點。而第七集多數以富有伴奏的獨唱、二重唱和三重唱為主。蒙特威爾第在《牧歌集》中,不僅讓人文主義思想融入到了牧歌中,也有早期交響樂的影子,之后,便加快了歌劇的誕生。所以在晚期的牧歌,就是歌劇開始的萌芽。
晚期的牧歌不管在文學上還是音樂上,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而且作為文藝復興后的產物,解放了早期的音樂體裁,讓音樂在各個方面都更加完整,并日益趨向成熟,開啟了歌劇的大門。
在西方音樂史中,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跟中世紀音樂相比較,你會很容易的發現它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尤其在人文主義精神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民族風格的音樂數見不鮮。大家都知道,人文主義強調的是獨立和自由,誕生于意大利,也標志著整個歐洲的文化復興。但丁、黎恩濟、彼特拉克都是人文主義的代表者。人文主義成為當時社會背景下的關鍵詞,在早期的文藝復興中,涌現出來的人物及作品都是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人文主義強調的是個性自由及人的全面發展。隨之而來的,也出現了許多比較容易懂的音樂體裁。這些音樂體裁的出現,徹底壟斷了歐洲以宗教音樂為主的局面。
通過對牧歌的挖掘和創新,在文藝復興時代牧歌的風格也逐漸演變,加入了有情感投入的歌詞,把人文主義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說和聲部分、協奏形式、音樂風格等有發生了變化,這種富有情感層面的音樂表達形式對16世紀牧歌的存在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體現了美學情感形式,為后人所借鑒和倡導。
要想表達出豐富的真情實感和表達出作者對音樂藝術形式的追求與理解,就要求尋到相應匹配的音樂題材,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牧歌就最能表達當時時代背景下人民向往的自由與獨立的人文思想。所以牧歌這種音樂題材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一個巨大產物,確立了以人為本的主體地位,在情感上能夠形成自由的表達。這也是當時社會背景下很多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中體現出了的人文主義思想,引領了當時社會的推動和發展。
經歷了文藝復興,讓意大利這個國家的音樂再一次出現在世界之巔。而作為世界音樂的最高殿堂,意大利也是經歷著很多不易。首當其沖的就是對音樂風格的多次演變。意大利也是一個追求極致的國家,無論在石紋的選擇,還是在音樂的創作上,都有著極高的要求。運用了包括主調風格,和聲語匯在內的多種方法。使得意大利晚期的牧歌成為了巴洛克時期早期歌劇的雛形。晚期的牧歌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在創作形式上對于今后的聲樂體系以及音樂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論文以意大利牧歌為例,對它體現的人文主義情懷論述的恰到好處,本論文從牧歌的相關概述、16世紀以前的牧歌與16世紀牧歌形式及特征區別、16世界牧歌的形成發展及影響及牧歌的體現的人文思想四個方面去分析和闡述十六世紀意大利世俗聲樂音樂的風格并以為意大利牧歌為例形成更詳細具體的詮釋。希望可以通過此論文的研究,對牧歌體現的人文主義情懷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希望通過對牧歌的深入了解和探究,能夠把人民主義情懷帶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本著人文主義情懷的特征去認真看待身邊的人與事,從而達到語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