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沙城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術高速發展,企業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應該更具個性化,有創新、創業、創造、創意等超前思維視野。
當下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快速發展,在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上,專業特色發展“趨同化”十分嚴重,專業自身特色與專業發展理念上嚴重缺乏創新[1]。探尋具有“獨特”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之路,結合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方面積極創新改革,提高學生的多維度綜合素養,培養真正能夠服務社會、企業和行業需要的應用型設計人才,是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創新與改革的重要內容。
洞庭湖水文化被湖區人們在漫長的生活、生產、生息繁衍中創造出了大量的文化形式。地域的不同,文化呈現的面貌也不同,最主要是受到地域特定生態環境的影響。這里洞庭湖水文化的精神文化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洞庭湖先民對水的一種自然崇拜與信仰,如對洞庭湖水神的崇拜,岳陽君山島上的“龍王廟”“娥皇”“女英”等,都是先民自然崇拜的一種表現[2]。二是洞庭湖水文化當下精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洞庭湖水文化的“上善如水”“養育之美”等,另外與湖區周邊地域文化結合,如“憂樂精神”等。
洞庭湖水文化有著自己的區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拔幕Α笔且粋€區域相同文化特點的集合,而又有著獨特的文化個性和趨同的文化特質,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格雷布納和奧地利提出,文化圈內分布著一些彼此相關的文化集叢,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建立的文化叢可以認為就是一種文化的實體。洞庭湖水文化遺產就是特定區域的文化叢的一個獨特文化,其與區域文化圈內的其他文化之間有著一種共生的聯系,能夠形成共生共存共榮的一種走勢[3]。在文化圈中的文化藝術形式共生,為洞庭湖水文化的精神文化遺產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合地方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設計,打造“地方文化+地方藝術設計教育”模式,能讓學生通過對水文化精神文化的交流,提升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質。
洞庭湖水文化客觀存在的各種環境為其物質文化遺存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條件。洞庭湖區豐富的物產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便利的交通能促進文化交流。特殊的環境造就了技藝制作的發展,建筑、陶瓷、青銅器、農產品等。如建筑有慈氏塔、呂仙觀、圣安寺、三眼橋、文廟等古跡,而岳陽樓做為洞庭湖區域最為代表性歷史文化建筑,其建筑體上木雕呈江南雕飾特征,內容上體現楚地洞庭湖氣象萬千的自然風物[4]。如農產品有君山銀針、華容團子、平江干子等。如陶瓷有岳州窯,為洞庭湖區域出現最早,流傳最廣的陶瓷,其裝飾圖案上融合著水文化相關符號,特別是在唐中期“蓮花”“水紋”裝飾十分盛行[5]。另外在岳陽市博物館館藏中洞庭湖區出土的西周龍紋銅鐃、春秋獸首蟠虺紋銅盉、戰國羽狀地菱形紋銅鏡等。這些極具洞庭湖水文化的遺跡建筑和文物十分豐富,向人們訴說著洞庭湖水文化的源遠流長。在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設計及對傳統文化在設計應用中,能很好的與洞庭湖水文化的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相融合,真正做到服務設計及文化傳承。
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以包裝設計課程為例,洞庭湖水文化是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與包裝設計的綠色發展完美結合,在理念上共建可持續發展[6]。 洞庭湖水文化的自然與物質文化,如蘆葦、稻稈材料的技藝處理與包裝材料設計結合,即讓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更具特色,又能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還能促進洞庭湖水文化的物質文化活態傳承。
藝術設計教育融合傳統優秀文化主要體現在課程教學思政中學生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拓展;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提煉與應用等多個方面。探尋洞庭湖水文化與藝術設計教學課程之間的“融點”,在藝術設計教育過程當中有自己的路徑設計,從學生的“三創”能力培養入手,引導學生對洞庭湖水文化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對洞庭湖水文化的再創造能力,建立學生對洞庭湖水文化的創業敏銳洞察力,三個維度的路徑思考。
首先,引導學生對洞庭湖水文化的創新思維。新時代、新文科、信息技術等諸多背景下,藝術設計的專業體系構建、專業知識維度呈現出多維度交叉特性。學生對專業的認識也不僅限于本專業的知識,理應強化學生對關聯專業知識、關聯文化的拓展,而傳統文化與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是非常有利于學生交叉創新思維的培養。地方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輸出,引導學生創新,發現和解決問題并服務地方經濟,建立問題思維、設計思維、反思思維等。其次,培養學生對洞庭湖水文化的再創造能力。洞庭湖水文化與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是良性的、發展的。藝術設計專業包括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產品設計等,在不同專業中都能注入洞庭湖水文化,并結合專業提煉符號再創造。如文創設計中挖掘水文化貼切的藝術視覺表現特征,結合當下流行的“國潮”風格開發利用。最后,建立學生對洞庭湖水文化的創業敏銳洞察力。通過對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和創造力的培養,強化學生對當下社會發展所需的認識,塑造創業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強藝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教育,建立創新創業平臺,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讓創新創業計劃能夠實施[7]。
一是專業特色的引領。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以地方傳統文化特色來引領專業發展。洞庭湖水文化融入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確立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內容設計。打造特色藝術設計課程及內容,將具體課程和地方傳統文化融合,如課程設置上開設環洞庭湖設計、地方傳統文化品鑒、地方傳統文化文創設計等,真正做到特色專業,特色課程,特色發展,特色引領[8]。二是課外課程實踐的累積。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設計專業課外實踐的融合,將其作為常規的課外活動設計。如將洞庭湖水文化的學習與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項目、學生社團活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等結合,利用多種實踐形式強化學生技藝訓練,鍛煉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創造性能力。三是專創融合的模式。在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中,注重學生“三創”能力的培養,打造“專業+項目創意、產品研發、項目孵化”的實踐實訓機制。引導學生三創工作室的建立,整合藝術設計專業及相關專業教師資源指導學生,將洞庭湖水文化融入藝術設計課程實踐,形成“融合→三創→實踐→反思→實踐”教學流程,開展專創融合的實踐教學模式[9]。
通過梳理洞庭湖水文化藝術多元復雜的傳承語境及其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實踐意義。探索洞庭湖水文化活態傳承及與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特色教學模式的開展,深入了解其文化與藝術設計教育交融現狀及內在邏輯,打造其與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在學術思想上,有助于促進傳統文化藝術精髓與藝術設計教育的碰撞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藝術設計教育視野,有著比較獨特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洞庭湖水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結合,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播及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特色品牌的打造有著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