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羅 麗,吳 珍,謝仁飛,盧海霞
(貴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在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急危重癥護理學是重要的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均很強的課程,是培養護生在面對病人各種急危重癥情況下,能熟練運用急救護理知識與技能,準確判斷、迅速反應,對病人實施有效救治的課程[1]。在目前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護理專業學生多是大班授課,其實踐教學主要以傳統示范式教學為主,護生普遍缺乏臨床急救思維。臨床疾病復雜多樣,特別是在急診科與重癥監護病房[2]。而當護生進入臨床面對急危重癥病人時往往應急處理能力不足。《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3]指出,推進以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一流醫學人才,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因此,如何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實踐能力、綜合能力是人才培養過程中迫切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任務的學習,以與課程內容聯系緊密的實際工作任務進行驅動教學,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隱含在某個任務中,讓學生以分組完成任務的方式領會學習的核心內容[4]。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評判性思維[5]。SP稱為標準化病人(Stimulated Patient),是指經過系統化訓練,能準確表現病人的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病人,具有扮演病人并充當考核者和指導者的職能[6]。PBL教學法能彌補傳統灌輸式教學的不足之處,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探索性和主動性。PBL模式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并貼近真實生活和現實世界,在該模式當中,學生會以情境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作為研究和學習的驅動力[7]。SP可以模擬多種典型病例和少見病例,有效緩解因臨床病例資源不足和病人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導致的臨床見習、實習困難,也能夠有效避免見習、實習中涉及的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
鑒于目前高校學生多、課時少、師資有限,無法進行經典的PBL教學,因而在急危重癥護理學實踐教學中,將任務驅動、PBL與SP聯合運用,能夠彌補PBL教學的不足,揚長避短,充分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醫患溝通能力,培養臨床思維。本研究擬采用現象學研究方法,探究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的效果,為制訂更為科學、有針對性的急危重癥護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提供依據。
采用目的抽樣法,于2021年7月選取我院2019級護理學和助產學專業本科生為訪談對象。納入標準:(1)全日制在校護生;(2)參與學習本學期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3)了解并自愿參加本項研究全過程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愿意參加本項研究。脫落標準:有一次及以上未參加課程的學生。以達到資料飽和原則納入19名學生,其中16名女生,3名男生,年齡19~21歲。訪談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見表1。

表1 訪談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
1.2.1 資料收集 采用半結構訪談法收集資料。訪談提綱內容如下:(1)對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你的感覺如何?(2)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有什么不同?(3)針對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你有沒有什么好的想法?(4)你所希望的實踐教學模式是什么樣的?(5)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對于急危重癥護理學的學習幫助如何?經訪談對象同意后使用錄音設備進行錄音,每次訪談時間約30分鐘。訪談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一名研究者擔任主要訪談者,另一名觀察并記錄訪談對象的表情、動作等,如有疑問可深入詢問訪談對象。
1.2.2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研究者將錄音轉錄成文字后對反復出現的觀點進行編碼、匯總、分類,提煉子主題與主題,并向訪談對象求證結果的真實性與準確性[8]。
1.2.3 質量控制 訪談提綱由研究者經過咨詢急救護理學教育領域專家、小組討論、預訪談后確定。訪談由兩名研究者協作完成,以確保資料的準確性與完整性。資料編碼由兩名研究者同時獨立完成,存在分歧時由第三名研究者確定編碼內容。
通過資料分析提取4個主題,分別為學生的課堂獲益感、學生能力的提升、學生教學模式的體驗感、教學模式的優化。
2.1.1 課堂參與度提高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生普遍表示上課時更加積極主動,能夠主動思考、主動討論、主動尋找答案。P4:在PBL教學中同學們的參與度會更高一點,也更積極。這種授課模式讓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P6:不像傳統教學中,有一些同學只顧自己學自己的,很少和教師交流,整堂課就只是自己埋頭學習,而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會把每個同學的精神和注意力全部都集中起來,專注于課堂學習。
2.1.2 鞏固知識,加深理解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中,“學生建立知識理解—團隊討論—帶教教師進行總結”的學習過程,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多數學生認為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新穎,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對于知識的理解更深。P15:整個團隊在討論結束后會以案例任務為主線繪制思維導圖,這對我們理解整個案例相關的知識有很大幫助。P16:帶著任務和問題主動去學知識,這樣學習的知識更深刻。
2.1.3 情景生動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在培養臨床思維、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護患溝通能力、培養共情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更適合于護理實踐教學。P10:傳統的實踐教學中,教師一直在講授和操作示教,沒有結合標準化病人進行演示,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新的教學模式結合標準化病人進行講解,模擬臨床情景,使教學更生動,激發了我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2.1.4 突破自我,實現深度學習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會設置案例任務,學生通過查詢資料完成任務,實現深度學習,同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表達觀點、進行實踐操作都是學生突破自我的重要體現。P5:我覺得新的教學模式對我們的挑戰挺大的,需要我們主動去思考、討論,尋找問題、解決問題。P10:新的教學模式能督促我們去搜集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深度學習。
2.2.1 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中,學生課前、課中、課后主動學習,增強了主觀能動性。P4:新的教學模式能讓我們主動去學習知識,探索知識,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P11:新的教學模式給我的感覺是,從過去被動聽教師講授轉變為現在主動學習知識,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積極性。P13:新的教學模式能促進我們主動學習。P17:以前我感覺自己沒有那么愛學習,但是現在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下,我也會積極參與討論、查詢資料。
2.2.2 團隊合作能力提升 小組討論和團隊合作是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小組討論和團隊合作共同解決案例問題,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P5:我雖然知道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很重要,但是就是提不起興趣,而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團隊合作,同學之間互相討論,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P19:新的教學模式對我的啟發還是蠻大的,以前都是自己埋頭學習,現在團隊合作,有什么不懂的大家討論解決,學習的效率高了很多。
2.2.3 思維拓展能力、知識整合能力提升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不僅能橫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縱向加深學生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P6:同學們都能積極踴躍參與討論,自己也能接受不同的觀點,拓展自己的思路。P7:新的教學模式能促進我們學習相關領域的前沿內容,開闊視野,不局限于教材內容。
2.2.4 急救護理專業能力提升 將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運用到急危重癥護理學實踐教學中,多數學生認為急救護理專業能力得到了提升。P9:新的教學模式促進我們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使我們對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專業能力,還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P15:新的教學模式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能提高我們的專業能力,使我們知道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能做些什么、怎么做,我覺得這點非常好。P17:結合SP進行實踐教學,對我急救護理能力的提高幫助挺大的。P18:新的教學模式能使我們更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2.2.5 綜合能力提升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共情能力等綜合能力。P9:新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體,我們能暢所欲言,有利于培養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P15:新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不以分數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啟發了我們的思維,提高了創新和溝通能力。P19:之前看問題不全面,現在會從更多的角度出發。例如,對于SP,我就會去想作為一個病人他需要什么?我可以為他做些什么?
P5:新的教學模式模擬臨床情景,能給我們更直觀的現場的感覺,而傳統教學模式只能結合教師的示教和理論講解去理解和想象。P6:新的教學模式比傳統教學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能培養應急反應能力和判斷能力。我覺得(新的教學模式)比傳統教學更能引導我們進行思考。P8:我感覺在新的教學模式中,通過SP學習,能使我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更深刻,比傳統教學更有趣。P10:傳統教學中我們習慣被動接受知識,等待教師講解,而新的教學模式促使我們主動學習、探索、討論。
2.4.1 學生個性特點的分析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會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安排角色任務,發揮學生的特長。P5: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擇角色,例如我覺得自己比較內向,所以就選了記錄員這個角色。
2.4.2 課程的安排 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對課程的安排更合理,這也是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本次課程安排是在2019級學生學習了基本急救技術后開展的,大部分學生反映課程安排合理,但也有部分學生反映時間安排相對靠后,臨近期末。P9:因為新的教學模式在課下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準備資料和查閱文獻,然后討論、解決問題,所以這種教學應該從課程一開始就進行。P15:新的教學模式有一個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課程安排臨近期末,此時將很多精力、時間用于查找資料、小組討論,我覺得有點影響期末復習。
2.4.3 教學資源的支持 在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除需要傳統的PBL教室等教學設施,還需要實踐操作所需的用物。P9:希望學校在教學資源方面多提供支持,比如網上的學習資源、實踐操作用物、實驗室的配套電子設備等。我覺得教學資源一定要跟得上,這樣的話對我們的實踐課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護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強的學科[9],尤為重視護理人才實踐操作技能、評判性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養。本研究發現,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在急危重癥護理學大班實踐教學中應用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多學科知識整合能力、急救護理專業能力、綜合能力,并且增強學生的課堂獲益感以及學習主動性。相關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例如,有研究指出,將PBL教學法與SP聯合應用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其獨立思考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臨床思維,加強團隊協作[10];PBL聯合任務驅動法可提高學生的見習效果,促進學生主動學習[11];郭寧等[12]開展的任務驅動聯合PBL教學法對產科實習護生帶教質量的影響研究發現,教師引導護生以一個共同的任務為中心,由護生開展自主探索并進行互動協助學習,能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護生的核心能力。
本研究發現,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在急危重癥護理學大班實踐教學中應用不僅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還促進實踐教學進一步優化。首先,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要求充分分析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難度適中的任務和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方法改革不僅僅是教的方法,還包括學的方法,體現了對學生學習規律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視,教師不要只研究自己怎么教,更要研究學生怎么學[13-15]。因此,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難度設置和教學任務及角色分配。其次,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充分考慮學生各項學習任務的合理安排,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16]。最后,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進一步加強了相關教育資源的支持。教育資源配置水平對于人才培養和教育質量具有重要影響[17]。除豐富相關線上學習資源以及教學設備之外,教師資源的穩定性和專業性對于保證教學效果也是極為關鍵的。因此,在開設課程之前,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并同時對SP等關鍵性角色進行培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教學模式發生了深度改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教學已成為常態。如何引入網絡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創建一個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的網絡學習環境[18-20],成為新醫科背景下醫學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
綜上所述,在急危重癥護理學大班實踐教學中開展任務驅動下的SP聯合PBL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護理學大班實踐課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更加高效地掌握急救護理知識與技能,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但是,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上仍需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與調整,同時更深入地開展課程思政,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期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