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 孫慧玲

人類的第一副牙稱為乳牙,共計20顆。第一顆乳牙在6個月時萌出,約2歲半時20顆乳牙全部萌出。6歲開始第一顆乳牙脫落,最后一顆乳牙脫落在12歲。乳牙雖然在口腔里存留的時間短,約6~10年,乳牙的作用除了咀嚼、美觀、發音等外,乳牙在咀嚼時咀嚼力通過牙齒傳遞到上下頜骨,從而刺激頜骨發育來滿足恒牙萌出時所需要的空間,為恒牙正常萌出做準備的重要意義。在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發現,在近10年間,5歲年齡組乳牙患齲(蟲牙)率從66.0%上升到71.9%;3歲及4歲年齡組患齲率分別為50.8%和63.6%——這些數據提示乳牙患齲率有隨著年齡增長的趨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在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發現:雖然兒童家長對口腔健康知識、口腔疾病有所了解,大多數家長對口腔健康也能持積極態度,但對兒童飲食習慣、兒童口腔衛生的認知不全,且口腔管理等方面缺乏執行力。


含糖食品的美味暗藏著一種獎賞機制,即成癮,不僅對人類同時對大多數動物都有成癮的誘惑,食用后更加喜歡進食而導致進食的頻率增加——這種現象對成人來說都難以抵御,更何況孩童。在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發現,甜飲料、加糖的牛奶/酸奶/奶粉/茶/咖啡、甜點心及糖果是大部分3~5歲孩童的飲食喜好,對這些美味食品每天的進食頻率都在一次以上。
齲齒(蟲牙)的發生條件之一是口腔存留的食物特別是含糖食物,口腔內的細菌以這些食物殘渣為美食進行自身的新陳代謝,進而產生對牙齒及其有害的物質——酸性代謝物,致使牙齒表面開始脫礦等一系列齲病的過程。由于這個過程是慢性的,其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不是今天不刷牙明天就發生齲齒(蟲牙),所以,這也是不能引起大家重視的原因之一。
含糖食物的飲用不僅僅對牙齒健康帶來危害,同時對全身健康也帶來危害,如糖尿病低齡化、肥胖癥等,這些危害都是不可逆的。
因此,家長們要以身作則,拒絕甜飲料、加糖的牛奶/酸奶/奶粉/茶/咖啡、甜點心及糖果這些食物,給孩童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用好一日三餐,拒絕三餐之間的加餐特別是加食含糖食物。
在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發現,有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的人群占比較低,59.9%的兒童每天堅持刷牙,20.1%的兒童每天刷牙2次以上,但只有12.4%的兒童在刷牙時有家長在旁監督。
我們知道了齲病(俗稱蟲牙)發生的原因即口腔內的致齲細菌利用食物殘渣產酸脫礦形成逐漸變大變深的缺損。細菌這個代謝過程3~4小時即可發生,日積月累就產生了不可逆的危害,所以,只要我們飯后(任何進食行為后)對口腔進行清理如漱口、刷牙,徹底清除滯留于牙齒表面的有粘性的食物殘渣、軟垢、菌斑(注意徹底清除),就可以預防齲病(蟲牙)、牙齦炎(刷牙出血)等口腔疾病的發生。

①將牙膏擠在干牙刷上

②外側面需要將牙刷立起45°角,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

③先刷磨牙外側,橫過牙刷順著牙齒上下刷

④牙刷放在咬合面上前后移動刷

⑤牙刷橫著刷洗內側面牙縫處盡量多刷幾次

⑥刷牙內側順著牙齒上下刷

⑦含著泡沫用力漱口2 分鐘然后再吐掉

⑧刷牙完畢


怎樣徹底有效清除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軟垢、菌斑呢?
· 刷牙時間要保證(成人3分鐘,孩童的時間要更長些)。
· 每個牙面都要刷到位(每個牙齒有5個牙面)。
· 刷牙工具要合適(牙刷、牙線)。
· 刷牙方法要正確(可以看專業人士的刷牙示范視頻)。
在家里,家長首先做到每餐后刷牙給孩童一個榜樣,并幫助孩童刷牙;在幼兒園,老師至少要培養孩童每餐后漱口(刷牙更好)的習慣。3~5歲孩童在幼兒園有三餐和點心,所以,幼兒園是口腔衛生習慣養成的重要陣地,保教人員不可忽視。
每年幼兒園都會進行體檢包括口腔檢查,家長是可以看到孩子口腔檢查結果的。3~5歲幼兒齲患率在50~70%之間,但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發現,只有19.4%的孩子有就醫經歷——這反映出家長對口腔健康的認知還是不到位,而乳牙齲壞(俗稱蟲牙)的特點是發展比較快。這就需要家長肩負起責任,一旦知道孩子牙齒有問題就要盡快帶孩子去看牙醫,處理口腔內已有的疾患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預防疾患再次發生,養成定期看牙醫的習慣。
總之,口腔健康是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手中,幼兒的口腔健康做父母的更是責任重大——注意飲食,認真刷牙,寒暑假帶孩子看牙醫,遠離口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