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浐灞第一幼兒園 馬 睿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當前教育政策明確指出了游戲以及戶外活動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性。本文將聚焦戶外“踩高蹺”游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與討論。
“踩高蹺”這一游戲的教育價值與積極作用在幼兒游戲中得以展現。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幼兒身體動作協調發展
幼兒動作發展具有個體差異性。游戲中幼兒需要借助高蹺這一器械按照游戲規則進行游戲,從而促使幼兒大肌肉動作發展得到鍛煉。“踩高蹺”游戲因受制于木質高蹺的外形特點,需要幼兒利用手臂支撐,同時配合雙腳的行走,這些都發展了幼兒的大肌肉動作。
2.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
在“踩高蹺”游戲中,幼兒站在高蹺上既要保持平衡又要能自由行動,雖然不少幼兒對這一游戲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但能夠嘗試游戲并且堅持練習的幼兒并不多。有的幼兒看到高蹺后覺得自己身高不夠便放棄了;有的幼兒在老師的鼓勵下,雖然上了高蹺卻站在原地不敢前行;有的幼兒嘗試一兩次失敗后選擇了其他游戲。因此,“踩高蹺”不僅需要幼兒具備敢于嘗試的勇氣,更需要幼兒具有不怕失敗的決心和堅持練習的毅力。

3.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幼兒在進行踩高蹺前需要合作搬運木質高蹺,這對于大部分幼兒來說有些困難,因此同伴的協作與幫助十分重要;此外,幼兒在初次學習踩高蹺時也需要同伴的支持與協助,當一人剛踩上高蹺時需要同伴幫忙扶穩。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與同伴的合作、互動進行社會交往,這有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產生,使其在游戲過程中感受團結合作帶來的成功感。
游戲活動、教學活動及一日生活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日常觀察發現,幼兒自發開展“踩高蹺”的時間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游戲時段
游戲時段主要集中在戶外鍛煉時間。通過觀察發現,幼兒“踩高蹺”游戲需要較長時間進行平衡練習,短暫的晨間鍛煉時間無法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因此大部分幼兒選擇在戶外游戲時踩高蹺。
2.游戲時長
游戲時長與幼兒一日生活開展情況及教師安排相關。幼兒進行“踩高蹺”游戲時間通常較短,主要表現在游戲開展前后,教師會統一帶領幼兒進行如廁、洗手、喝水等一系列生活活動,這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游戲開展的時間。
游戲材料的選擇與使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游戲材料共享程度低
幼兒園通常會統一出資購買高蹺,但由于游戲材料投放地點大多是在大班戶外游戲區,因此進行“踩高蹺”游戲的多為大班幼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班幼兒開展游戲的興趣。
2.游戲材料數量不足
我園大班共有67名幼兒,但高蹺僅有15對。高蹺是幼兒眼中的“熱門”游戲,很多幼兒因為活動器械太少而喪失了游戲機會,導致部分幼兒會去爭搶高蹺,同時獲得高蹺的幼兒因害怕失去高蹺也不愿與其他小朋友分享,這些必然會影響游戲的順利開展。
3.游戲材料質量問題
由于“踩高蹺”這一游戲深受幼兒喜愛,因此,長時間的使用導致高蹺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損壞,由于缺少對游戲材料的維修,導致很多高蹺在學期末已無法使用,影響了幼兒游戲的質量。
教師在指導“踩高蹺”游戲的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問題:一是教師只關注游戲玩法的引導而忽視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例如,不論遇到膽小的幼兒還是性格急躁的幼兒都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指導;二是游戲缺乏玩法上的創新,不少幼兒在1~2周的時間內就能夠學會踩著高蹺行走,游戲到此往往止步不前,久而久之幼兒對“踩高蹺”便失去興趣。教師此時應根據幼兒的游戲水平,豐富游戲玩法,而不是將游戲停留于此。
1.注重幼兒常規培養
我園通常在上午和下午兩個時間段開展戶外活動,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均不少于2小時。但在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我們卻發現游戲時長往往得不到保證,主要原因是活動過渡環節耗時太長;游戲進行中幼兒不遵守或不理解游戲規則;出現矛盾時需要中止游戲進行調節。由此可見,影響幼兒游戲時長的原因與其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息息相關。
首先,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集體活動、區域游戲、日常生活中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洗手、如廁習慣,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保證充足的游戲時間;其次,教師應在游戲中發揮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例如,在組織踩高蹺游戲之前,教師可以統一進行游戲規則的說明以及安全提醒,將充足的游戲時間留給幼兒;最后,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用適宜的方式主動解決與同伴出現的矛盾,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2.提升游戲材料數量與質量
游戲開展的程度與材料的數量、質量息息相關。首先,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充足的游戲材料——教師可按照不同年齡段的游戲需要,配置數量充足的材料,這樣游戲材料既能夠便于幼兒游戲,而且能夠保證游戲材料的適宜性、合理性;其次,加強游戲材料的共享性——對現有游戲材料進行梳理,制作成游戲材料表單,明確游戲材料的數量、種類及其適宜的年齡段,根據游戲開展情況協調不同年級組共享游戲材料。例如,“踩高蹺”這一游戲適宜中班和大班幼兒進行,園所可根據幼兒人數增添游戲材料,合理規劃高蹺的使用時間,保證幼兒個個都能參與到游戲之中;最后,要保證游戲材料的質量——游戲材料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損壞,園所應定時檢查游戲材料的安全性、可用性,將游戲材料安全問題落實到人,保證幼兒游戲的順利開展。
3.提升教師對游戲的指導能力
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支持引導者,不僅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環境及材料,還應對幼兒進行有效指導。例如,在“踩高蹺”游戲中,如果教師放任幼兒獨自開展游戲,就會影響幼兒游戲的興趣及游戲技巧的掌握;反之,如果教師能夠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通過循循善誘的引導鼓勵幼兒以“踩”高蹺——靠墻練習、“站”高蹺——嘗試前進、“走”高蹺——同伴協助的模式開展游戲。同時,教師也應深入思考游戲并展開創新。例如,在“踩高蹺”游戲中,當幼兒能夠利用高蹺行走后,教師可創新游戲材料,將木質的高蹺變為由奶粉罐做成的高蹺,看看在行走的過程中有哪些不同,也可以變換游戲地點,試一試在草坪、水泥地上踩高蹺有什么不同的體驗。
踩高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游戲活動。高蹺經過不斷地改進,成為適合幼兒的游戲材料,幼兒在獲得技能、技巧的同時,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幼兒一開始接觸高蹺起,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隨著游戲活動的推進,我們的高蹺游戲逐漸成熟和完善。幼兒的平衡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尊和自信,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探索學習,最終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