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建,梁秀梅,羅品忠,向玲潔
(泰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泰州 225400)
噴施葉面肥可有利于農作物快速吸收營養物質,具有用量小、見效快、施用簡單等優點[1,2]。前人針對噴施不同葉面肥對水稻增產增效方面已有相關研究,本試驗旨在研究葉面肥用量和施用方法對水稻產量、株高及頂3 葉葉面積的影響,以期為水稻大面積生產提供科學施肥依據。
試驗設在泰興市張橋鎮褚陳村裕民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田內,土質沙壤,肥力中等,前茬小麥,麥秸稈切碎大機耕翻全量還田,前茬小麥667 m2平均產量415 kg。
水稻品種:揚農稻1 號,為遲熟中粳水稻品種。5 月28 日育秧,6 月18 日插秧,栽插規格30.0 cm×12.5 cm。
試驗共設3 個處理,處理1:667 m2用250 g硅肥一次性噴施(8 月5 日噴施);處理2:667 m2用250 g 硅肥分兩次噴施(8 月5 日、8 月19 日各噴施125 g);處理3:對照,中后期不噴施葉面肥。各參試處理在同一田塊內,田塊面積為900 m2,中間用田埂隔開。
(1)施肥情況。基肥667 m2施45%復合肥30 kg、尿素5 kg,分蘗肥分兩次施用,分別667 m2施尿素7.5 kg、10 kg,穗肥667 m2施45%復合肥15 kg、尿素10 kg。全生育期施肥667 m2折合純N 21.7 kg、P2O56.75 kg、K2O 6.75 kg[3]。
(2)病蟲防治和水漿管理情況。病蟲防治措施各處理統一根據植保部門發布的信息進行,與大面積生產一致。水漿管理各處理一致,栽后淺水活棵,分蘗期干濕交替促分蘗,達穗數苗時統一擱田,抽穗揚花期田間建立水層,后期干濕交替,收割前1 周斷水。
各處理水稻成熟前統一進行理論測產及植株性狀考察,收獲期統一實割見實產,并取樣室內測定千粒重。
從表1 看,處理1 在各處理中產量表現居第1 位,667 m2有效穗數18.71 萬穗,總粒數140.18粒/穗,結實率92.10%,千粒重30.08 g,理論產量726.6 kg/667 m2,實際產量668.5 kg/667 m2;處理2 在各處理中產量表現居第2 位,667 m2穗數18.66 萬穗,總粒數132.06 粒/穗,結實率93.33%,千粒重30.78 g,理論產量707.89 kg/667 m2,實際產量651.3 kg/667 m2;處理3 在各處理中產量表現最低,667 m2穗數18.68 萬穗,總粒數133.05粒/穗,結實率93.28%,千粒重29.60 g,理論產量686.21 kg/667 m2,實際產量631.3 kg/667 m2。從667 m2有效穗看,三個處理栽插基本苗一致,667 m2有效穗差異不大。從每穗總粒數看,處理1 分別比處理2、處理3 高8.12 粒/穗、7.13 粒/穗,處理1 硅肥一次性噴施時間是8 月5 日,此時正處于水稻枝梗原基及穎花原基分化期,對增加水稻粒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結實率看,處理2 表現最高,但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從千粒重看,處理1、處理2 高于處理3,其中處理2 千粒重表現最高,分別比處理3、處理1 高1.18 g、0.7 g。試驗數據表明,水稻中后期噴施硅肥可增加水稻粒重,且多次噴施,效果更明顯。

表1 各處理理論產量結構及實產統計
從表2 看,處理3 在各處理中株高最高,達101.6 cm,處理1、處理2 較處理3 分別降低5.7 cm、8.1 cm,水稻中后期噴施硅肥對植株高度有矮化作用,影響效應需多年試驗進一步驗證。

表2 各處理株高與節間長度統計
從表3 看,處理1 頂部三張葉片葉面積在各處理中都表現為最高,其中倒1 葉葉面積79.5 cm2,比處理2 倒1 葉葉面積高10.28 cm2,比處理3 倒1 葉葉面積高17.04 cm2;倒2 葉葉面積86.85 cm2,比處理2 倒2 葉葉面積高5.33 cm2,比處理3 倒2 葉葉面積高12.89 cm2;倒3 葉葉面積66.58 cm2,比處理2 倒3 葉葉面積高9.48 cm2,比處理3 倒3 葉葉面積高1.38 cm2。水稻產量形成主要來源于頂部三張功能葉產生的光合產物,水稻中后期噴施硅肥有利于提高葉片葉面積,這也進一步佐證了處理1 在各處理中產量最高的根本原因。

表3 各處理頂3 葉葉面積統計
通過本試驗對各處理的產量及植株性狀進行比較分析得出,處理1 和處理2 在水稻中后期噴施硅肥后,產量高于不噴施硅肥的處理3,其中,處理1 主要體現在穗粒數和粒重增加,處理2 主要體現在結實率和粒重增加。至于對基部節間、頂部三張功能葉和病蟲害的影響需進一步在多品種、多年度間重復試驗才能得出結論。對種植大戶而言,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在水稻中后期噴施1~2 次硅肥,對提高水稻產量有著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