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孤獨與救贖——弗洛姆自由觀視域下的《上帝救助孩子》解讀

2022-11-25 00:19:33馬歡樂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弗洛姆

馬歡樂

孤獨與救贖——弗洛姆自由觀視域下的《上帝救助孩子》解讀

馬歡樂

(廣州中醫藥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上帝救助孩子》是托妮·莫里森以美國當代社會為創作背景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美國當代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族裔民眾孤獨、焦慮的生存圖景。文章以弗洛姆的自由觀為理論視角,通過對比分析文本中人物逃避消極自由帶來的自我救贖失敗及追求積極而成功自我救贖的差異,揭示了創造性的愛與勞動是現代人重獲自由,不必犧牲自我的完整性而恢復與自然及他人聯結的唯一途徑。

莫里森;《上帝救助孩子》;弗洛姆;自由觀

《上帝救助孩子》是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最后一部小說,出版于2015年。該小說一經面世,便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被《紐約時報》《環球郵報》等多家媒體評選為2015年“最受期待”的書籍之一。沃克盛贊該書“故事迷人,措辭精妙”[1]。加爾岡稱該小說寫作手法獨特精湛,“具有莫里森寫作的經典標志”[2]51。曼努埃拉(Manuela)指出“《上帝救助孩子》是一個現代版童話故事,是丹麥小說家安徒生創作于1843年的最負盛名的童話《丑小鴨》的重新詮釋。”中國學者也顯示了對這部小說的極大興趣,從兒童創傷、兒童性暴力、黑人女性成長、社會倫理學等角度對作品進行了不同的解讀。王守仁等[3]通過臨摹“童年創傷”探討了如何通過“言說”的療傷作用走出童年的陰影,龐好農[4]采用社會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圍繞創傷和異化探討了美國社會的兒童創傷和心靈扭曲問題,周權[5]以身體敘事為切入點,展示了女主人公的女性主題建構過程,李明嬌[6]探討了身體書寫對當代非裔美國人實現身份認同和主體性建構的重要意義。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從弗洛姆自由觀的角度對這部作品進行解讀。弗洛姆的自由觀揭示了人自由的來源、現代人普遍感到孤單的原因及追求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不同途徑和結果[7]。《上帝救助孩子》是莫里森以當代美國社會為創作背景的一次嘗試。現代人孤單、迷惘、焦慮是莫里森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在她的筆下,社會的進步和寬容給了人更多的自由和選擇,但人卻成了一個個日益孤獨的原子: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已經失靈,父親紛紛逃離自己的職責或與子女關系緊張,母親專治暴虐,成了孩子童年創傷的主要來源,老人獨居或住在養老院,孩子極少來探望,人與人關系冷漠:朋友之間是緊張的競爭關系,無法向彼此傾訴秘密,戀人之間享受性愛帶來的歡愉卻對彼此毫不了解。現代人無力承受自由帶來的后果,紛紛尋求自我救贖及自我建構的途徑。

一 弗洛姆的自由觀及現代人類的孤獨

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紀著名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家及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成員。在他的第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闡述了他的自由觀,提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概念。前者意為“解脫什么”(free from)或免于什么,以主體擺脫自然和社會關系的束縛為前提,強調其行為不受干涉或免于干涉,是人的被動行為。后者指涉行為主體能“自由地去做什么”(freetoo),突出主體具有行動選擇的自由,憑自己的意愿做什么或成為什么,是人的主動行為。不同于以賽亞·柏林對積極自由的警惕及消極自由的極力捍衛,弗洛姆把消極自由看作是人類的孤獨感的根源,而積極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一個健全的社會所崇尚的自由。

在弗洛姆看來,自由源于人與始發紐帶的斷裂。當個人與自然尚未分離時,始發紐帶像聯結嬰兒和母親的“臍帶”一樣將個人、自然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它一方面讓個人處于自然、階層及各種社會關系的束縛中,阻止人成為自由的個體,另一方面這種束縛讓人一生下來就處在一個“明確的、不會改變的和沒有疑問的位置”,有確定的使命和責任,因而也能獲得生活在其中的安全感、秩序感及確定性。換言之,弗洛姆認為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與社會束縛性是緊密相連的。當始發紐帶被切斷后,人開始了個體化進程,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但人們發現“新自由似乎給他們帶來兩件事情:日益地感到有力量,和同時日益地感到孤獨、懷疑、猜忌,以及因此感到焦慮”[9]8。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革新,現代人對自然及傳統社會中確定的社會關系的依賴日益減少,人們因為束縛而受到保護的領域消失得越來越多,人的孤獨感和無力感也日益增強。自由于人們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那些難以忍受的人紛紛選擇了逃避自由,通過“退縮,放棄自由,試圖通過消弭個人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鴻溝的方式來克服孤獨”[8]93。只有極少數人能積極地恢復與外部世界的始發紐帶,通過愛和勞動找到積極的自由,最終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建構。對于消極自由的逃避以及積極自由的追求在文本中都有較明顯地體現。筆者以弗洛姆的自由觀為視角,通過文本細讀,挖掘小說中人物追求自由的不同途徑,探討現代社會人類擺脫孤獨走向自由王國的正確途徑。

二 逃避消極自由之自我救贖失敗

弗洛姆認為現代人所面臨的普遍困境是個人的孤獨與無力,由于忍受不了這種由自由帶來的孤獨與無力,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逃避自由。他指出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主要有三種,即權威主義、破壞欲及機械趨同。

(一)權威主義

弗洛姆對權威主義逃避機制的定義是“放棄個人的自我獨立的傾向,欲使自我與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為一體,以便獲得個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9]93這種機制主要表現在行為主體強烈地渴望臣服或主宰欲望,即受虐與施虐傾向。受虐傾向最常見的表現為自我貶低,自甘懦弱,“極度依賴自身之外的權利、他人、機構組織或自然,他們不敢伸張自我,不去做想做的事,而是臣服于事實上或假想的這些外在力量的命令”[9]94,通過消滅自我從而為他人整體的一部分,進而消除無能為力感,極端例子包括自殘、自虐、過度自責等。施虐傾向主要表現為通過操控和主宰他人,把他人工具化并讓他人對自己產生依賴,從而克服自己的無力感。施虐傾向常見的邏輯推理包括:我統治你是因為我知道什么是對你好。

《上帝救助孩子》中的母親形象大多是專制的施虐狂,她們嚴厲但沒有任何規則,僅僅把養育孩子當作展示個人意志與威權的渠道。索菲亞(Sofia)的母親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只允許女兒閱讀宗教小冊子和圣經并給她制定了極其苛刻的規矩和紀律,經常以索菲亞“如今或即便當時都不記得的過錯”[8]85罰她長時間站在房間的角落里。索菲亞入獄后,她從未給女兒寫過信、打過電話或親自探望,把女兒看成了徹底墮落的魔鬼。布萊德的母親甜甜(Sweetness)則是具有受虐施虐的雙重心理機制:她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黑人的身份讓她“在雜貨店里被吐口水,在公交站被推推搡搡,在排水溝里走而把整個人行道讓給白人,在食品店里花五分錢才能得到白人免費拿的紙袋”[8]4。她非常痛恨這種種不公,但潛移默化中,她卻認可了這種歧視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她以自身的淺膚色為傲,歧視比自己黑的同胞,甚至連親生女兒也不例外。看到剛出生的布萊德黑得發藍,她氣得“快要瘋了”,甚至在一瞬間失去了理智,有幾秒鐘,她“用一條毯子捂住她的臉按了下去”[8]5。她厭惡和女兒的一切身體接觸,覺得給黑乎乎的女兒喂奶十分難堪而拒絕母乳喂養改用奶瓶。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她刻意避免身體接觸,在每次不得不給她洗澡時總是敷衍了事。她自認為對女兒的教導方式“必須嚴厲起來,非常嚴厲。盧拉·安需要學會乖乖聽話,低眉順眼,不惹麻煩……她的膚色是她背上永遠也擺脫不了的十字架”[8]8。她的教導沒有邏輯且顛倒是非,勒令她對雷先生性侵白人小男孩的罪惡事實保持緘默,卻慫恿她出庭作偽證指控索菲亞性侵學生。布萊德“永遠不知道該怎么做,該說什么話,該記住那些規矩”[8]88。專制的母親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童年創傷,也導致了母親們晚年孤單的下場:索菲亞在母親去世后甚至都感覺不到難過,布萊德也從來不去養老院探望年老體弱的甜甜。

在強大且權威的母親統治之下,索菲亞和布萊德都有強烈的受虐傾向。布萊德經常故意犯錯以引來母親對自己的肉體懲罰,因為這是可以得到母親觸碰的唯一途徑。她的初潮弄臟了床單,甜甜“抽了她一巴掌,把她推到一浴缸冷水里”[8]88,難得的身體接觸竟然給她病態的滿足感。她們都選擇放棄自我,臣服于自己的母親,隱匿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索菲亞形成了順從、沉默的性格,成年的她回憶起母親家的房子最清晰的印象是那個“藍白相間的角落”。布萊德承認,“當恐懼主導一切時,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順從”[8]35。她們成年后不約而同“迫不及待地逃出媽媽的房子”[8]85。索菲亞像抓救命稻草一樣抓住第一個向她求婚的人,卻只不過是“面對著一個更大的藍白相間的角落”[8]86。兩年后由于被誣陷被判入獄25年,繼續屈服于監獄這個更大的權利系統,像行尸走肉一樣存活。布萊德逃離母親后去了加州并在那里完成了人生的逆襲,實現了自己“美國夢”。然而成功的事業光環掩蓋不住布萊德孤獨的本質。她成了赫胥黎在他的《美麗新世界》一書中描繪的那副樣子:“營養充分,穿戴講究,性欲得到滿足,但卻沒有自我。同她同時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觸。”[8]105與其驚人美麗外表不相稱的是她極低的自我評價,她安于被物化為男人們的獵物,是他們“英勇戰功”的獎牌。布克和她吵架分手后,她追問自己“到底怎么了?我不夠熱情?不夠漂亮?我不該有主見嗎?不該做他反對我做的事?”[8]10布克離開后,她的生活陷入了崩潰狀態。

(二)破壞欲

在弗洛姆看來,破壞欲根源于難以忍受的個人的無能為力與沖動,旨在除掉所有與之相比使個人顯得弱小的對象[9]119。它與施虐狂的本質差異在于,其目的不在主動或被動的共生,而在于消滅其對象,消滅所有的外在威脅[9]118。破壞欲無處不在,并被人們用“愛、責任、義務、良心、愛國主義”等概念加以偽裝。朱莉(Julie)和亨伯特(Humbort)就是這種破壞欲的犧牲品。朱莉是蘇菲亞在狄卡根監獄服刑時期的室友和唯一的朋友。她因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莫莉而入獄。不同于甜甜差點弒女的沖動,朱莉是這種沖動的踐行者。莫莉“大大的腦袋,嘴唇微張,有一雙世界上最可愛的藍眼睛”[8]74。但她身體的殘疾和布萊德的深黑膚色一樣被母親定義為“永遠擺脫不掉的十字架”。為了釋放內心的焦慮感和無力感,朱莉以愛女兒的名義殘忍地剝奪了女兒幼小的生命。弒童的罪名讓她墮入監獄的底層,獄中的霸凌和對女兒的愧疚與思念讓她選擇以上吊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未果后她徹底墮落,淪為了獄中“老資歷犯人的禁臠”。亨伯特先生是一個汽車修理工,被鄰居們稱為“世界上最好的人”,因為他待人友善,干活利索。偽善的面具下是他孤獨的本質:已經退休,經常“開著貨車,一人一狗四處轉悠”[8]132。為了逃避自己年老體弱的事實及孤獨將死的本質,他極其殘忍的奸殺了六名男童,把他們的陰莖割下來收藏在一個精心裝飾的糖果罐里,并把他們的名字紋在自己的肩膀上。亨伯特先生的所作所為是破壞欲最極端的后果,沖擊了人性的底線,深刻地警示了人們如放任破壞欲泛濫將是全人類之殤。

(三)機械趨同

機械趨同是指個人以失去自我為代價,“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類人”[9]123,以消除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鴻溝,克服意識里的孤獨感和無能為力感。在弗洛姆看來,這種逃避機制是現代社會大多數常人所采取的方式,突出地體現在人們的從眾心理和模仿心理。在自我救贖的路上,布萊德和布克就曾經采用過這樣的方式。

布萊德利用消費市場上大眾的從眾心理,即“黑皮膚是種賣點,是這個文明世界里最炙手可熱的商品”[9]40,聽取了“整體形象設計師”杰瑞只穿白色的著裝建議,把自己的深黑膚色包裝成上檔次的東西向大眾兜售。同時,她嚴格遵循消費主義的標準,用昂貴的奢侈品來包裝自己,以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也以此標準來評價他人,看到被15年非人監牢生活摧殘得憔悴不堪的索菲亞的臉后,她覺得“她完全可以用點格萊魅面膜,再用弗莫萊皺紋軟化霜和喬爾斯棕色粉底給她失去血色的皮膚上點顏色”[8]18,認為索菲亞在15年前庭審時“打一劑保妥適瘦臉針,抹點不帶亮彩的啞光唇膏,她的嘴唇就會更柔和,也許會給陪審團留下點好印象”[8]19。她是商品拜物教的信徒,盲目迷信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對于年邁的母親甜甜,她以金錢補償來代替親自探望,對于被她誣陷入獄的索菲亞,她以為五千美元現金可以一筆抵消自己的罪孽,并以救世主的高姿態告知對方這筆錢可以“幫你好好開始,過你的生活”[8]23。索菲亞把她揍得體無完膚,幾乎破相,這一舉動也直接導致了布克和她的分手,讓她的生活重新回到混亂無序的狀態。

出生后立即就夭折的孿生哥哥給布克心中帶來“一團溫暖的虛空”[9]127,這種虛空被哥哥亞當(Adam)所替代,然而亞當的慘死讓他再次墮入孤凄的境地。他去學小號,期望靠音樂去“緩解和整理混亂的思維”[8]130,然而這讓他缺席了周六早晨的家庭聚會,和家人的關系日漸疏遠。亞當奸殺案兇手落網后,布克成為了“呼聲狂熱而撕心裂肺”要求復仇的民眾中的一員,參與他們法院面前的集會,但他與熱鬧的人群格格不入,對罪犯的處罰和定罪方式深感失望。大學后他試圖和同學們保持一致,“根據色情雜志和電影對周圍的女孩品頭論足,根據他們看過的動作片來在彼此間分出高下”[8]134,然而這種“神奇的吸引力”(ibid)只持續了兩年,他變得更加悲觀抑郁,甚至絕望。

綜上,作為獲得消極自由的現代人,他們無力承擔自由的代價。當他們紛紛采用逃避自由的機制來消解自身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時,卻又墮入了更加孤獨的深淵。這種自我救贖的機制注定會面臨失敗。

三 走向積極自由的成功自我救贖

弗洛姆認為,積極的自由是“人積極地與他人發生聯系,以及人自發地活動——愛與勞動,借此而不是借始發紐帶,把作為自由獨立的個體的人重新聯系起來”[9]23。在人的自發性活動中,人與世界重新連為一體又不用犧牲自我的完整性,這是解決現代人類精神危機的唯一出路,也是索菲亞、布萊德、布克等人克服自身孤獨感,最終完成了自我救贖的方法。

(一)自發的情感表達

弗洛姆認為要實現積極自由,就必須充分挖掘內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愿望、情感,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索菲亞、布萊德通過肢體暴力、言說、懺悔、自省等方式卸下心頭包袱,面對真實的自我。

索菲亞痛打了害她無辜坐牢的布萊德,覺得“打她、踹她、用拳頭揍她的時候……感到一身輕松,比獲得假釋的感覺更自由自在”[8]86。她卸下了15年的偽裝第一次崩潰大哭,“我告訴自己,想獲得自由,就必須付出代價。你必須去搶奪它,為得到它而奮斗,還必須保證自己有能力駕馭它”[8]78。表達了內心真實情感后,蘇菲亞覺得“再也不需要壓抑情緒,再也沒有滿身污穢。如今的我一身干凈,有能力面對新的生活”[8]78。布萊德將拋棄自己的布克揍了一頓,并在爭吵中向他坦白了作偽證陷害索菲亞入獄的罪行,隨后她卸下了十幾年壓在心口的十字架,享受了一夜無夢的睡眠,“她覺得自己有如重獲新生……無比輕松,充滿力量”[8]179。布克在聽完布萊德肺腑之言后,也選擇將亞當之死給自己帶來的創傷對她坦白,并認真反省自己的自私與懦弱,“除了對亞當的感情以外,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愛,如果對方必須、只能是個純潔無瑕的天使時,我才會付出愛意,這種愛算什么愛?”[8]177最后他卸下防備,向布萊德伸出“她渴盼了一生的手”[8]193。

(二)愛與勞動

愛是自發性活動最核心部分,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和人內心生長的東西,它的本質是給而不是得。給的能力取決于人是否能以“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創造性傾向”[10]32來“克服他的依賴性、自戀型以及剝奪他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對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賴以及達到目的的勇氣”。給的行為能喚起雙方身上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在不被異化的勞動中得到真正的實踐和強化,從而使雙方建立起一種真正的、創造性的關系。

伊芙琳和史蒂夫是通過愛與勞動獲得自我救贖的典型代表。“危機四伏、目標明確”的資本主義社會現代生活讓他們厭煩,他們選擇遠離塵囂“過真正的日子”,住在幾乎荒廢的鄉村土路邊,自己種菜、織布、剪草、劈柴,晚上閑暇時唱歌和彈吉他打發時間。這種被布萊德定義的“沒洗衣機,沒冰箱,沒浴室,沒錢”[8]102的窮苦生活讓夫妻倆得到了內心的平靜。伊芙琳認為“和一個完美的男人住在這片星空中,她覺得多么幸福”[8]105,那些現代設備“不過是些垃圾,因為沒有一件能用上很久不壞的”[8]105,史蒂夫也認為錢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他反問布萊德“錢能幫你從那輛捷豹里出來?錢能救你?”[8]102質樸的生活方式讓他們發展出了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愛的形式:給予。他們不圖回報地對身陷困境的人伸出援手,如把雨夜邂逅的街頭流浪兒蕾恩(Rain)帶回家,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撫養她;收留腿受傷的布萊德六個星期,不厭其煩地幫她就醫、做飯、擦身。他們的給予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因為“他的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的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10]30。蕾恩原來是一個臟話連篇、有著嚴重地社會人格的孩子,剛到伊芙琳和史蒂夫家時想要殺掉他們以及殺掉所有人,漸漸地被她被感化為一個懂感恩和表達愛的正常孩子。布萊德一開始認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幫助實在太難理解也太過奇怪了……她偶爾會懷疑他們是不是有什么預謀,有不可告人的計劃”[8]101。經過六個星期的朝夕相處,夫婦倆終于讓她意識到自己的淺薄:“說到底,關于無條件的善意和不借助外物的愛,她以前有過什么了解呢?”[8]102在兩人的感召下,她生平第一次發展出無條件的愛,耐心地傾聽蕾恩的故事,為她的遭遇傷感,并在蕾恩受到其他男孩的欺凌時奮不顧身地幫她擋子彈而受傷流血。這種有創造性傾向的愛超越史蒂夫和伊芙琳的養育之恩,是一種觸及蕾恩靈魂的“為了救我,救我的命而不顧自己的安危”[8]118的愛。布萊德成了蕾恩命運真正拯救者,被她稱為“我的黑小姐”。和布克一起照顧奎恩的過程中,布萊德愛的能力進一步得到了體現和驗證。奎恩的頭發著火了,她毫不猶豫地扯下了自己的衣服,蓋在奎恩頭上幫她滅火。在醫院里,她像伊芙琳和史蒂夫一樣,“以最細致體貼的態度”幫奎恩清潔身體。他和布克“像一對真正的夫妻一樣分工合作,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幫助另一個人”[8]185。愛與勞動讓她經歷了“被人愛”到“愛別人”最后到“創造愛”的過程,她所有女性身體特征得到恢復,并且實踐了女性身體獨一無二的能力,孕育一個孩子,這意味著布萊德有機會去實踐最偉大、最富有創造性傾向的母愛。像史蒂夫和伊芙琳夫婦一樣,她和布克有了成功自我救贖的可能性。

《上帝救助孩子》是84歲高齡的莫里森以當代作為創作背景的一次嘗試,她曾坦言寫當代是一種“挑戰”,“我緊張,因為當代像液體流變(fluid),我沒有抓手”。莫里森的自謙之詞言過其實,她的抓手非常成功,她以現代人的普遍孤獨感為切入點,通過呈現一個個孤獨彷徨的現代社會場景及形形色色現代人的救贖途徑與成敗,呼吁讀者警惕伴隨現代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多的消極自由。人們應通過愛與勞動追求積極自由,避免由于逃避消極自由而陷入越自由越孤單的怪圈。莫里森的這一轉變表明她超越了黑人族裔作家的身份,關注點從黑人的種族問題上升到更深刻、更普遍的人類共性問題,為其一生的創作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1]Walker, K. Flesh of My Flesh: Toni Morrison’s ‘God Help the Child’[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2015-04-19.

[2]Galgan,W.&F.C. Brooklyn.Book Review of God Help the Child[N].Library Journal.2015-06-15.

[3]王守仁,吳新云.走出童年陰影,獲得心靈的自由和安寧—讀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J].當代外國文學,2016(1): 107-113.

[4]龐好農.創傷與異化——社會倫理學視閾下的《上帝會救助那孩子》[J].北京社會科學,2017(6):4-11.

[5]周權.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深黑色黑人女性的主題建構[J].外國語文研究,2017(6):32-39.

[6]李明嬌.《上帝救助孩子》中的身體書寫[J].山東外語教學, 2019(5):91-98.

[7]托妮·莫里森.孩子的憤怒[M].劉昱含,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

[8]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9]艾·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建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10]Oatman,Maddie.The New Black[J].Mother Jones,2015(3): 63.

2021-08-25

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文化自信視閾下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馬歡樂(1982-),女,湖南邵陽人,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I106

A

1673-2219(2022)01-0100-05

(責任編校:周欣)

猜你喜歡
弗洛姆
給,永遠比拿愉快
檢察風云(2022年13期)2022-07-15 15:46:54
走過獨木橋
弗洛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啟蒙價值*
心理學報(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論愛之人:弗洛姆
檢察風云(2020年18期)2020-11-06 06:15:45
淺談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與人的孤獨——對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不樂多冤
伴侶(2016年12期)2016-12-07 13:32:23
埃里希·弗洛姆的實驗
OntheAlienationoftheMother
給予與接受
伊坦·弗洛姆的愛情悲歌
——評《伊坦·弗洛姆》的藝術技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人网站| 亚洲不卡影院|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日本在线国产| 亚洲综合色吧|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深爱婷婷激情网| swag国产精品|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91久久夜色精品| 国产黄色爱视频| 99伊人精品|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综合片|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另类专区亚洲| 澳门av无码| 久草视频精品| 国产拍在线|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久久先锋资源|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婷婷伊人久久|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欧美三级自拍|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五月婷婷综合色|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天天色综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