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近年來,上海抓住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契機,加快鄉村數字化轉型,著力解決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發展“痛點”,為國家數字鄉村建設探索上海樣本,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肯定。為此,本刊記者圍繞“上海加快推進鄉村數字化轉型”這一主題,對市委農辦、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張國坤進行了專訪。
問:推進鄉村數字化轉型,在頂層設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們堅持“謀劃為先”,強化頂層設計。一是圍繞“四個三”,理清轉型思路。立足超大城市特點和鄉村發展需求,建成“三個一”(一圖、一庫、一網)、串聯“三個人”(生產者、管理者、消費者)、用好“三要素”(人才、土地、資金),實現“三大目標愿景”:即誠實守信的農業生產者享受更多政策支持,實現“農民有效益”;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和監督管理水平,實現“市民有口福”;變革農業傳統管理模式,實現“政府精準管”。二是設計總體架構,擘畫建設藍圖。突出前瞻布局和系統集成,構建“1+N+X+數字底座”的數字農業架構,即建設以農業數字底圖和專題數據庫為基礎的數字底座,打造1套面向市、區兩級管理者的數字看板,開發N類業務綜合應用場景,整合動態發展的X個業務子系統。
問:推進鄉村數字轉型做了哪些方面的制度安排?
答:我們堅持“制度為要”,護航轉型發展。一是完善政策體系。制定《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和《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確定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的目標任務。出臺《上海市數據條例》,為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提供法律支撐。二是強化協調機制。市農業農村部門加強協調督導,做到“卡”在哪“推”到哪;發揮行政、技術、科研等方面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助力數字化轉型。三是創新推進機制。將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列為年度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納入“掛圖作戰”機制,強化對涉農區考核,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
問:涉農數據面廣量大,如何夯實基礎性工作?
答:我們堅持“數據為基”,夯實數字底座。一是摸清家底,建成一張農業數字底圖。市農業農村、規劃資源、測繪等多部門協同合作,統一技術標準,實行“一地塊一編碼”,完成全市230萬畝現狀農用地、100多萬個地塊的上圖,形成農業一張“數字基礎底圖”。二是匯聚數據,建成一個農業數據庫。整合多個涉農行業應用系統的數據資源,優化形成“農業農村綜合數據資源庫”。
問:數字化工作最講究精準性,上海是怎樣提高涉農數據填報精度的?
答:我們堅持“質量為本”,精準編織“一張網”。一是全市利用統一平臺,推進全業信息入網。依托“神農口袋”“畜牧管理”兩個市級系統,覆蓋農業全部產業,統一由生產經營主體直接填報農事等信息。目前,全市規模以上的8000多家經營主體均已實現入網直報,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動態實時更新。二是全網貫通數據,激活數據質量。打通生產和補貼、監管、綠色認證、品牌、銷售等多業務條線的數據關聯,編織形成農業管理服務“一張網”。市、區各級管理部門強化檢查與考核,推動農業生產作業“精準報”,帶動全網數據活躍率。
問:當前鄉村數字化的應用領域有哪些?
答:我們堅持“應用為重”,加快數字挖掘應用。一是通過“數據跑路”,讓管理更有效率。強化“上海數字農業農村云平臺”系統集成和數據匯聚功能,開發“領導駕駛艙”板塊,以及農產品安全監管、綠色認證應用、“農機智聯”等3個綜合應用場景,幫助市、區兩級部門實時了解管理動態。二是通過“數字賦能”,讓生產更有效益。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如“清美”公司自主打造集智慧農業、數字工廠和數字門店于一體的“數字三產”體系成效明顯。三是通過“數據透明”,讓消費更有保障。開發“魚米之鄉”“滬農優品館”等服務平臺,有效促進線上產銷銜接,讓消費者購買優質農產品時可選擇、可辨識、可追溯。如“滬農優品館”已入駐7000多家商戶,累計銷售金額超過28億元。
問:下一階段,上海進一步推進鄉村數字化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答:我們將按照“融合、挖掘、賦能、增效”的方向,推動數字技術與“三農”深度融合,實現管理從“管業務”向“管數據”轉變、服務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發展方式從“產業數字化”向“數字產業化”轉變。
問:請您介紹一下下一階段推進鄉村數字轉型的工作重點。
答:我們將重點開展四項工作。
一是深化工作路徑,接力轉型升級。全面整合數據采集系統、網絡信息系統,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標桿作用的應用場景,實現“一圖知三農、一庫匯所有、一網管全程”。積極探索數字賦能,在水稻、蔬菜、水產等領域建立若干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智慧農場。在農業生產管理、農村環境治理、集體經濟發展、鄉村公共服務等方面有效實現數字增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二是堅實基礎設施,厚積數據資源。完成全市農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上圖,采集匯聚“地、房、戶、人”數據,拓展農業農村“一張圖”。建設農業農村數字新基建,加快構建“空天地”一體化覆蓋的數字鄉村信息網絡體系。
三是打造“一碼”“一分”,提升服務能級。積極探索“申農碼”掃碼應用功能,為每一個農業經營主體賦碼,實現掃碼辦事、掃碼監管和放心消費等場景應用。研究開發“申農分”“政策找人”功能,實現對各類涉農主體的分級分類管理。
四是滲透數字應用,賦能農業農村發展。加大農藝、農機與數字技術的集成研發,打造10萬畝糧食無人農場,創新建設一批智慧農場。建強長江禁捕智能管控體系,健全工作機制。開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信息化管理系統,為成員提供個性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