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玉根
(作者系上海市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松江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向,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總目標和總要求,提出了“對標一流、規劃引領、改革先行、特色彰顯、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區農業農村委按照市級工作要求,認真貫徹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以“三園工程”為重要抓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農”各項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松江農業供給保障能力更強、品質更優,基本實現現代化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松江農村形態布局更加合理、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更加完善,都市文明與江南文化交相輝映的鄉村形象更加鮮明。松江農民生活更加美好,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增長,城鄉居民統籌的保障體系基本健全,農民對鄉村振興的獲得感持續增強。鄉村振興年度考核連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鄉村振興滿意度連續三年位列全市第一;鄉村振興進步指數連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
農業穩產保供能力持續凸顯。堅決扛起糧食安全責任,全力保障“米袋子”供應。糧食畝產連續多年全市第一,種植面積保持穩定。2021年全區水稻播種面積15.03萬畝,全年糧食產量8.8萬噸,實現豐收,作為全市唯一的單位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集體。嚴格落實“菜籃子”考核工作。2021年,落實規模化常年菜田面積0.86萬畝,綠葉菜核心基地生產面積3002畝,完成蔬菜總產量9.21萬噸的目標任務。今年疫情發生以來,更是搶種搶收,加大產銷對接,蔬菜上市量比去年同期增加近四成。做好生豬穩產保供。持續加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快推進現代化養豬場項目建設和投產擴能。生豬存出欄量持續位居全市前列,2021年出欄生豬11.6萬頭,能繁母豬存欄量突破1萬頭,達近五年最高水平。建成投產上海市第一家智能化樓房養豬項目——松林集團葉榭鎮種豬場(一期)項目。疫情期間階段性提升生豬出欄量,生豬上市量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五成。
農業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獲評國家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在市級獎補政策基礎上,疊加區級綠色獎補資金,2021年綠色農產品供應量9.5萬噸,綠色食品認證率47.48%,位居全市第一,松林豬肉成為上海首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生豬企業。推廣“一茬一養”耕作制度、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和有機肥應用、緩釋肥和蔬菜水肥一體、綠色防控等技術,減少化肥使用。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鎮、示范基地創建。創新推出全國首份耕地地力指數保險。作為上海唯一的區成功創建第二批全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入選第三批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
農業科技不斷創新發展。與上海交通大學開展區校共建,成功申報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首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集聚式循環養魚模式”“農機4S店”等多項技術及技術服務體系為全市首創。區農業技術單位先后自主培育出早熟優質品種“松早香1號”,中熟晚粳品種“松香粳1018”,多次在市農業農村委組織的“地產優質大米品鑒”活動中獲金獎,“松香粳1018”在2019年農業農村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食味品質鑒評”活動中獲金獎,成為“松江大米”品牌建設的支撐品種。
產業體系不斷穩固完善。“松江大米”和“松林豬肉”兩大重要“口糧”產業已實現完備的全產業鏈發展。為促進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松江區優質稻米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松江區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實施方案》《松江區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優質品種水稻種植面積持續擴大,2021年達到7萬畝,約為2016年的4倍,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47%。產業聯合體初見成效,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戶)的組團模式,實行“一體化、抱團式”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兩年來全區共認定11家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簽約帶動家庭農場共計487戶,每畝可增收350元左右。探索出“小番茄+綠葉菜”高效茬口模式,種植效益明顯提高。都市花卉、特色蔬果、精品水產等優勢特色產業加速發展。“黃浦江大閘蟹”松江河蟹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提升。此外,完成松江優質食味稻米和花卉產業片區規劃編制,為形成優質產業集群奠定良好基礎。
產業融合不斷豐富提升。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產業融合發展態勢加快形成。鄉村民宿、親子采摘、文化創意等“農業+”多點開花。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2021年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以米食文化為核心主題的“八十八畝田”,獲得全國鄉村創新創業比賽優勝獎,其制作的葉榭軟糕被評為2021年上海第一特色伴手禮。五厙休閑農業觀光園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示范園區。
家庭農場模式深化發展。市農業農村委將松江家庭農場模式進行系統總結上報中央,成為“超大城市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典型現代農業模式。完成修訂《松江區關于鼓勵家庭農場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給予參保補貼的操作辦法》,增列家庭農場第二名經營成員同享職保繳費補貼,進一步穩定松江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松江多次承接市人大立法調研,成為《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立法原發地。2019年4月,全國農業農村政策與改革工作會議暨家庭農場現場會參觀調研了松江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主李春風作為全國農民代表之一登上了國慶70周年“希望田野”方陣彩車,榮獲全國勞動模范。
農產品品牌顯示度不斷提高。松江大米、松林豬肉、倉橋水晶梨、黃浦江大閘蟹等優質農產品屢獲金獎。全區經工商注冊的農業類商標34個,農產品品牌化銷售率達到70%。松江大米、倉橋水晶梨、黃浦江大閘蟹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打造集中居住示范村新樣板。已累計獲評市級美麗鄉村13個,鄉村振興示范村7個(完成6個)。2020年全市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現場會在泖港鎮黃橋村召開,作為全市唯一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和宅基地改革雙試點村,“平移”打造的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項目“黃橋模式”得到市領導充分肯定。保留村的提升改造也逐步摸索出“井凌橋”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成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簽約6001戶,其中平移3491戶、上樓2510戶。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換新顏。加快農村人居環境向“干凈、整潔、有序、美麗”轉變,在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上,2021年實施市民心工程——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工程,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區人居環境面貌明顯改善,獲評2021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胡家埭村獲得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1年,松江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獲第二屆“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實踐案例評選”優秀案例獎。
探索產村融合發展新路徑。引進國盛、光明、臨港集團等國有企業和奧園、轉轉客等民營企業,走出一條特色鮮明、帶動輻射力強的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黃橋村引入臨港·黃橋現代工匠產業園項目,通過“國有企業+集體經濟入股”的模式,探索產村融合的實現路徑。南楊村積極引進民營上市企業上海奧園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土地入市+創業園區”模式,發展農創、農旅產業和精品客棧。石湖蕩鎮東夏村與國盛集團合作打造“浦江之首”項目,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內涵。葉榭鎮井凌橋村以花卉產業為特色,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新浜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入選“第三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
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新試點。承擔了第一輪、第二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圍繞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盤活路徑、自愿有償退出、增值收益分配、審批機制和監管機制等7個方面開展試點,開展了系列調研和政策研究,一系列制度設計和政策配套即將出臺。在葉榭、泖港兩鎮開展農村宅基地線上審批管理流程試點。
農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多年位于全市前列。圍繞農民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等,持續做好農民增收,開展農民收入抽樣調查。做強做長富民產業,通過產業化聯合體帶動小農戶增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2.75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4.15萬元,增長50.8%,持續高于城市居民收入。
農村集體資產發展壯大為持續分紅提供基礎。2013年底,松江區率先在全市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此后,松江區積極探索集體資產監管的新舉措、新模式,按照“制度+科技+責任”的思路,2019年在全區全面推廣運用“松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平臺”,屬全市首創。在全方位聯動監督之下,實現了“互聯網+黨風廉政+陽光透明”的良好成效。2016年至今,農村集體總資產從555.88億元增加到694.50億元,增長25%。鎮村兩級分紅總額從2.75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3.61億元,增長31.3%。
率先探索建立城鄉融合的農民社保體系。實行老年農民退地養老保障政策,發放老年農民土地退養補助金,松江老年農民平均保障待遇2280元,處于全市領先水平。給予55-59周歲的農村女性每人每月500元的養老過渡期生活補貼。制定《松江區關于鼓勵家庭農場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給予參保補貼的操作辦法》,支持家庭農場經營者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作為一種職業在社會保障方面得到切實體現。葉榭堰涇幸福老人村,是上海市首家社會力量參與、借助農村公益養老項目運行的專業養老機構。
農村綜合幫扶實現對生活困難農戶的可持續全覆蓋。著眼于增強7個涉農鎮42個經濟相對薄弱村的“造血輸血”功能,建設幫扶“造血”項目,多渠道開展生活困難農戶幫扶措施。完成幫扶造血項目建設,總投資4.1385億元,項目保持年5.5%固定收益回報,已累計收益3396.10萬元,實現了對生活困難農戶的全覆蓋。
接下來,松江區將認真貫徹上級部署要求,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準確把握超大城市鄉村振興特點,堅持不懈推進綠色田園、美麗家園、幸福樂園建設,將鄉村振興作為新城發力的重要支撐,在更寬視野、更大格局中謀劃和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展示鄉村的經濟、生態、美學三個價值,探索鄉村這一稀缺資源成為城市核心功能重要承載地、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戰略空間的有效實現形式和路徑,全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1.堅持保基本強特色,構建超大城市鄉村產業體系。堅決扛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政治責任,落實耕地質量保護,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穩定提升生豬產能,加大設施菜地建設,深化蔬菜高效茬口模式,培育開發都市花卉、特色瓜果、特種養殖等產業集群。
2.堅持優結構促升級,拓展產業增值增效新空間。堅持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功能定位,深化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不斷優化調整種養結構。深入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建設,以“綠色化”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以“規模化”推動產業優勢集成,以“科技化”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以“品牌化”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構建創新創業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3.堅持強多元促融合,打造優勢特色產業新集群。推進農產品加工和冷鏈建設,推進“中央廚房”和凈菜加工。拓展直銷、直供、電商等新業態,推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零售模式,打響松江地產優質農產品品牌。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加快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1.持續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推動示范村“由數量到質量、由盆景變風景”轉變。進一步放大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形成一批可推廣可示范的鄉村建設和發展模式。加快推動農民相對集中居住。
2.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鞏固整治成果,以民心工程為抓手,圍繞鄉村規劃、村容村貌、水環境整治、垃圾治理、綠化造林及長效管理等方面,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提升。
3.加快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讓更多農民共享更優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促進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鄉村風貌水平提升。
4.加大產村融合發展力度。堅持產業聯動發展,充分利用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和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等政策優勢,鼓勵和吸引資本投資鄉村產業,撬動一批高能級鄉村產業發展項目。
1.多渠道持續性增加農民收入。圍繞農民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等,做強做長富民產業,規范壯大農村集體資產,深化農村綜合幫扶,推動農民創新創業。
2.探索建立農民長效增收機制。探索利益共贏聯結機制,繼續培育產業化聯合體,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3.提升鄉村居民生活水平與品質。協調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開展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創建。協調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