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彥,李珂珂,林志永
隨著我國海軍戰略方針從“近海防御”向“近海防御、遠海防衛”的轉變,海軍醫務人員越來越多地在遠海執行任務,而在執行任務前往往需要進行適應性、檢驗性的訓練與考核評估。但目前的衛勤訓練環境與條件多聚焦在近海,缺乏對遠海環境的復雜性及遠海作戰行動特殊性的考慮,導致現行海軍衛勤訓練模式難以滿足海軍戰略轉型后對遠海作戰的需要。為建設與海軍轉型相適應的“遠海保障型”衛勤,迫切需要加快海軍衛勤訓練基地建設,本文針對該問題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討。
海軍戰略轉型由軍種職能、海軍功能、作戰理念、兵力結構、作戰區域等幾個部分組成。海軍戰略轉型在提高海軍戰斗力的同時,對衛勤保障準備提出了新的要求,進而對衛勤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強化戰區聯合衛勤訓練根據“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精神,海軍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建設,作戰職能移交戰區。未來作戰將是戰區內陸、海、空、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諸軍兵種實施的一體化聯合作戰[1]。對此,一方面,為提高戰區內各類機動衛勤分隊的協同保障能力,應建立涵蓋戰區各類建制衛勤力量的基地化衛勤訓練機構;另一方面,在聯合作戰體系下,聯勤保障部隊、地方海上支援衛勤力量將是實施海上救護與后送的重要保障,而這些衛勤保障力量所在單位尚缺乏實戰化訓練條件和組訓能力。因此,為提高海上衛勤綜合保障能力,應依托基地化訓練條件建設,強化戰區聯合衛勤訓練。
1.2 突出軍事任務導向訓練海軍戰略轉型背景下,海軍的功能正在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型,遠海護航、海外災害救援、撤僑等非戰爭軍事行動已成為海軍經常性的任務[2]。海軍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涉及海域廣闊,地緣政治復雜,海上沖突發生的隨機性大,減員、傷情無法預先估計,救援的時效性要求高,且各類任務特點不同,這就對海上衛勤保障人員的組成、技術要求、技術準備、操作反應和指揮靈活性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海軍戰略轉型環境下,應以抽組機動衛勤力量所擔負的多樣化任務為導向,強化衛勤保障人員執行任務前的基地化衛勤訓練。
1.3 拓展新質衛勤保障力量訓練隨著海軍戰略轉型,海軍力量應能實現遠洋部署、具備遠海機動作戰能力[3]。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遠海作戰,作戰海域廣闊,參戰軍兵種多,戰爭爆發突然,信息化智能化武器破壞性殺傷性大,導致傷員傷情傷類復雜、救治困難,傷員分布廣、落水人員搜救難度大,且遠離基地。在此情況下,傘降醫療隊、直升機后送醫療隊、心理救援隊等具有海上特色的新質衛勤保障力量應時應勢而建,為提升新質衛勤保障力量在戰時的保障效能,平時應依托衛勤訓練基地提供的場地和條件,加強其能力生成研究,創新其訓練方法和保障方法。
1.4 加強實戰化衛勤訓練作戰區域的轉型主要是指從近海向遠海的轉型。由于遠海海況和氣候復雜多變,導致影響健康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如高溫極易引起暈船和中暑,長期的海上航行,淡水和蔬菜供應不足,會導致口腔疾病和皮膚病等發生。同時,遠海保障任務往往發生突然,導致官兵作業強度大、心理壓力大,且受時差和艦上生活長期不規律的影響,戰斗精神病和戰斗應激綜合癥發生增多。因此,應做好官兵執行長遠航任務時的健康保護工作,在平時應強化官兵在遠海條件下的適應性訓練,加快基地化遠海訓練條件建設,建立基地化遠海衛勤訓練保障模式。
2.1 突出聯演聯訓適應“戰區主戰”新格局和一體化聯合作戰形式,應建設一體化的衛勤訓練基地,探索基于傷員流的、融合不同建制衛勤力量的聯合衛勤保障模式。通過聯演聯訓,依托一體化指揮平臺,實現衛勤指揮的全流程模擬,實現演練不同階段不同課目的精準銜接,提高諸軍兵種衛勤保障的協同與應急處置能力[4]。通過參與作戰部門作戰方案的推演,明確演練背景與作戰任務,做出減員預計,為海上傷病員的后送與藥材配備提出衛勤建議。此外,通過基地化衛勤訓練,還可拓展軍民融合,開展衛勤分隊與地方救援力量的聯合救援訓練,提高多樣化軍事行動保障能力。
2.2 加強實戰實訓基地實戰化衛勤訓練應設置酷似實戰的訓練環境和情況想定。一是加強聲、光、電、氧含量等戰場環境模擬器材的應用,與實裝結合,積極營造復雜逼真的海戰場環境;二是軍事想定設置要科學,應完善不同海上作戰樣式、涵蓋海軍各兵種的戰役戰術想定;三是要加強分隊防衛能力訓練,保存自己才能消滅敵人,衛生員也是戰斗員;四是要加強衛勤分隊在救治過程中的軍事技能訓練,如繩梯攀爬、直升機索降等;五是要結合現代海戰傷特點,與作戰想定相適應,設置強敵、批量傷員發生等高強度、連續進行的實戰化訓練內容。
2.3 注重演練導調應通過設置多課題多科目,全員全裝拉動檢驗部隊,導調組從下達作戰任務開始,從駐地全程跟進,根據演練課題基本進程,隨機設置科目,隨機導調部隊演練[5]。如遠程機動階段,導調組隨機設置防空緊急疏散、車輛故障、改變機動路線、暴恐份子襲擾、發生火災,傳染病、食物中毒等內容;在綜合演練階段,設置登艦禮儀、大風浪航行、戰斗警報、后送直升機無法降落、電磁干擾下裝備無法使用等科目。通過全天候拉動訓練,導調組隨機設置雨中負重徒步行軍、泥濘草地帳篷搭設、碼頭救護所快速展開等。通過高強度多科目的訓練,強化官兵打仗意識,錘煉部隊戰斗意志。
2.4 嚴格考核評估基地化訓練,應依據作戰條令、考核大綱、評估細則等要求,制定完善的評價標準,并通過科學、客觀、公正的評估方法和系統,全面檢驗分隊演練情況。基地化衛勤演訓考核,從接到預先號令開始,涵蓋戰備等級轉換、遠程機動、綜合演練等階段的各項內容,考核組依據考核標準,將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準確記錄,責任到人[6]。對訓練中發現的問題,分隊應及時復盤研討,并依托基地全面專業的訓練條件補訓,及時彌補短板。訓后考核組繼續緊盯存在問題,跟蹤分隊改進措施,并檢驗改進效果,確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隨著海軍戰略轉型的深入,分隊衛勤訓練不足與不適應執行遠海衛勤保障任務之間的矛盾會更加突出。為此,應加快推進現代化海軍衛勤訓練基地建設,建議突出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3.1 突出基地化訓練體系建設按照“近海防御、遠海防衛、大洋存在、兩極拓展”的戰略要求,海軍衛勤訓練基地必須瞄準建成世界一流,具備遠海保障、大洋保障、全球保障的訓練條件[7]。但目前對海軍衛勤訓練基地建設方面的理論研究較少,缺乏相應建設方面的參考,為打贏未來信息化條件下海上局部戰爭,必須深入思考海軍戰略轉型對衛勤訓練的新要求,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基地建設標準、功能定位、人員構成、課程體系、訓練大綱和考評方式等,構建完整的基地化訓練體系,并通過多方調研與研討,積極探索海軍衛勤訓練基地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及時開展基地建設發展需要的理論課題及建設方案研究。
3.2 突出實戰化訓練環境建設基地實戰化衛勤訓練要注重模擬海戰場救治環境的訓練條件建設,一方面要突出海戰場共性特征,如氣候環境包括雨、雪、雷、電、煙、霧等;海況環境包括風、浪、涌等;戰場環境包括爆炸、起火、血、尸體、各種海戰傷等。另一方面要明確各兵種戰場救治環境,如水面艦艇救治環境主要是顛簸(眩暈)、噪音、光線、警報、溫熱、潮濕、高寒等,潛艇救治環境主要是光照、噪音、溫度、濕度、氧含量、狹窄空間等,航空兵救治環境主要是氣流引起的顛簸、噪音、油料氣味、狹窄空間等,陸戰隊救治環境主要是水際灘頭、軌道砦、鐵絲網、鐵釘樁、三角樁、三角石、防坦克壕等。
3.3 突出信息化智能化訓練條件建設海軍衛勤訓練基地建設應加強信息化智能化裝備的利用。綜合集成戰場態勢顯示、減員預計、傷員發生、電子傷票、遠程醫療等信息系統;積極研發各種模擬仿真訓練系統,實現衛勤保障方案模擬推演[8];積極探索海上搜救、傷病員救治流程、指揮程序、遠海后送的優化方法,提高基地化訓練的科技含量,提高基地信息化組訓能力;依托無人化平臺和遍布基地的信息采集系統,實現對演練整個過程實時監控,實現對演練各個階段各個科目的遠程導調,并增加對抗、電磁干擾環境等訓練內容,通過整建制、全員全裝、實案實景綜合訓練,全面提升分隊衛勤保障能力。
3.4 突出海軍特色建設海軍衛勤訓練基地應突出深藍特色,建設具備單兵技能訓練、分隊建制訓練和軍兵種聯合訓練的綜合性專業性海軍衛勤訓練基地。基地建設應重點考慮解決海軍戰略轉型背景下海上衛勤保障的重點與難點,通過模擬海戰場訓練環境與條件,配備功能完備的海上戰役戰術訓練裝備,構建海上落水人員搜救、傷病員換乘、立體后送、碼頭救護所展開、潛艇艇員脫險、艦艇運動條件下海戰傷救治等訓練平臺,突出遠海新質作戰力量衛勤保障訓練平臺的投入與建設,滿足海上各類衛勤人員的專業技能訓練和海上綜合演練需要,全面提升海上衛勤分隊對遠海批量傷病員的救治能力。
近年來,基地化訓練已逐步成為部隊訓練的重要模式,按照建設“一體化、模擬化、網絡化、實戰化”衛勤訓練基地的思路,構建集訓練、考核、評估、研究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海軍衛勤訓練基地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著眼打贏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海上局部戰爭需求,對標海軍戰略轉型內涵對衛勤保障的要求,樹牢實戰化訓練理念,最大限度地解決制約海戰場傷病員時效救治問題,扎實組織和提升機動衛勤分隊能力訓練,應是構建現代化海軍衛勤訓練基地應考慮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