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波(黑龍江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發展中醫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藥材作為中醫藥的源頭,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是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黑龍江省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把中藥材產業發展列為《黑龍江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重要內容,提出到2030年打造中醫藥千億級產業的目標。
近年來,黑龍江省把打造“龍九味”品牌當做首要任務,龍江道地藥材特色逐漸形成。主要產區示范縣、特色小鎮、示范展示園、專品種植基地建設穩步推進;道地藥材應用研發、精深加工快速發展;培育大品種,搞活流通,延長產業鏈日見成效;創建大品牌,提升中藥材價值鏈,全省中藥材“六大產區”地理標志產品初現引領作用。
龍江中藥材產業已經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如何實現龍江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主要任務。通過分析主要因素得出的結論是,可以從培育壯大頭部企業和上市企業,發揮頭雁效應的思路出發,引領和推動中藥材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在延伸拓展中藥材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方面著重發力。
龍江道地藥材種植分布零散、規模小,導致市場議價能力弱,種植利潤低。缺乏科學化的管理模式、規范化的種植技術和現代化的硬件支撐,規模化種植能力需要加強。
龍江中藥材產業尚未完全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中藥提取物及中藥延伸產品開發尚需深入開展。我省主要種植的道地藥材人參、板藍根、刺五加等,省內沒有以此為主料的高附加值產品,沒有形成優勢資源向優勢中藥大品種的轉化。
目前,我省有蒼術、赤芍、人參、平貝母、關防風等多種道地藥材,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但由于缺乏頭部企業和品牌產品,沒有形成如寧夏枸杞、云南白藥和吉林人參等中藥材大品牌,區域性品牌知名度不夠,品牌效應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目前,我省僅有哈爾濱三棵樹中藥材專業市場,仍采取傳統交易模式,尚未形成從道地藥材主產區到終端市場完整的流通體系,需要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數字化、系統化的交易平臺。全省尚無大型中藥材倉儲物流基地,大部分中藥材通過經營大戶運往省外專業市場倉儲、銷售。
在對黑龍江省中藥材產業調研中發現,中藥材研發高素質人才尤其缺乏,種苗繁育和種植技術員匱乏,生產加工人員多為產地農民,技術人員梯隊建設不夠,人才創新驅動力明顯不足。
從業人員專業性不高,專業種植、藥材生產、中藥炮制專業人才緊缺。道地藥材規模種植技術標準不統一,生產標準尚需完善。龍江道地藥材終端產品研發明顯不足,產品市場營銷力度明顯不夠。缺乏大品牌帶動,缺乏龍頭企業、上市企業帶動引領,融資能力弱等因素導致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影響龍江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因素在于支持龍江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資金不足。
要有效解決龍江中藥企業貸款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充分發揮政府扶持資金的引領帶動作用,發揮國有企業頂梁柱作用,利用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吸引社會資本高效聚集,比如由政府主導,由國企牽頭聯合社會資本,成立龍江中藥材發展基金。
發揮基金引導作用助推龍江道地藥材產業做大做強。聚焦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挖掘培育做大一批道地藥材企業。基金重點支持龍江道地藥材種苗繁育、規模化種植、中藥精深加工、中藥材應用研發、中藥材流通等管理規范、產業基礎良好的企業發展壯大。
通過基金扶持、基地建設、頭部示范、上市引領、促進流通、做大品牌的產業發展戰略,推動龍江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龍江中藥材規模種植、種苗繁育、收儲、研發、精深加工、產品營銷、品牌建設等全產業鏈發展。
充分發揮龍江中藥材發展產業基金的杠桿作用,支持龍江中藥材產業未來五至八年:建成一批具有科學化管理模式、規范化種植技術、現代化硬件支撐、鮮明區域特色的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中藥材質量和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龍江中藥材產業躋身強省行列;打造龍江中藥材交易中心,建成全省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培育道地藥材金品牌,讓“龍九味”品牌叫響全國。
提升中藥材品質,從種子種苗繁育抓起。在道地藥材主要產區開展規范化、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的種子、種苗繁育。重點支持大慶以及西部草原的紅柴胡、甘草、關防風和板藍根;牡丹江地區和齊齊哈爾的黃芪;黑河的金蓮花和返魂草;牡丹江、雞西、伊春的刺五加、五味子;伊春的平貝母;牡丹江的西洋參、蒼術和白鮮皮;雞西的桔梗;七臺河的五味子、細辛;大興安嶺的赤芍、金蓮花;哈爾濱的關黃柏等中藥材道地產區的種子種苗基地建設,推廣使用優質種子種苗,從源頭保證優質中藥材生產,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培育中藥材特色大品種,從規模種植抓起。提高機械化程度,提高標準化種植水平。突出發展道地和優勢中藥材品種,支持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的方式,在大興安嶺、伊春、佳木斯等道地藥材主要產區探索“公司+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推動龍江道地藥材規模化種植、規范化發展,打造具有龍江品牌優勢的中藥材大品種。
打造綠色生態中藥材園區,從產業集群抓起。支持在道地藥材產區建設中藥材產業園區,打造集種子、種苗繁育,規模化種植、產品研發、精深加工,康養、康旅等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創新型產業園區,打造綠色生態中藥材產業創新基地樣板,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促進產業全鏈條發展。
聚焦全省中藥材主產區,對有發展潛力企業重點扶持。重點扶持鐵力平貝母、穆棱人參、清河五味子、林口黃芪、大同板藍根、依安防風、樺南紫蘇、慶安刺五加、寧安蒼術等具代表性的道地藥材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企業建設規模化、專業化、規范化種苗繁育基地、種植基地,促進中藥材種植向優勢區域聚集。支持企業原產地趁鮮加工、精深加工,改進技術裝備規模化發展。支持重點企業開發中藥制藥及藥食同源產品,食品添加劑、化妝品、提取物等關聯產品。支持重點企業自主開發中藥材新品種及傳統驗方,開發中藥配方顆粒。聚焦全鏈條開發優勢品種的企業,將其培育壯大,帶動龍江中藥材產業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動能。支持中藥材企業加大中藥材應用研發力度,培育龍江中藥材大品種和新品種,改進生產工藝技術和提升質量標準。支持中藥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制定黑龍江道地藥材和相關中藥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生產流通全過程標準。加快中藥保健產品、藥食同源產品和中藥材衍生產品的研發,豐富以中藥材為基源的延伸產品。推動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中醫藥創新能力。支持中藥材產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中藥材研發和成果轉化的能力。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協同進行中藥科技成果產業化。聚焦科企、院企聯合,支持企業中醫藥創新平臺建設,創新驅動龍江中藥材產業發展。
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科技為龍江中藥材產業賦能。支持科企聯合、校企聯合,打造以中藥產品、藥食同源產品研發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平臺。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術優勢,開展道地藥材應用研發,構建規范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技術體系。支持有一定基礎的農機企業聯合農業機械研究所、院校,加大力度研發一批適用于我省道地藥材專品種播種、移栽、田間管理、采收和精深加工專用機械。
構建人才培育體系,點燃人才驅動引擎。加快推進中藥材骨干企業聯合科研機構、中醫藥大學等建立中藥材研究院,培育龍江中藥材高端技術人才和創新團隊。重視專業人才體系建設,聚集高水平中藥材種植、精深加工專業人才團隊,培養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炮制、流通從業人員,為龍江中藥材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扶持一批企業上市,打造龍江中藥材高質量發展引擎,引領龍江中藥材產業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高產業聚集度和整體競爭力。充分發揮上市企業的融資優勢,吸引優質資源,探索、優化中藥材產業發展模式。發揮上市企業知名度和客戶的信賴度對道地藥材發展產生的廣告效應,促進一批存量企業裂變發展,推動我省中藥材企業整體做優做強。
構建可追溯體系,提升品牌影響力。推進“種植區塊化”“全程一碼制”管理,建立龍江中藥產業種管收儲加全鏈條可追溯體系。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加工企業、頭部企業+種植基地+產地加工企業”等多種模式的全過程大數據介入,逐步打造龍江道地藥材種植、初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以及銷售一體化的現代物流體系。實施種苗培育、種管收、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全程監控,實現全程閉環管理,建立可視化的追溯體系,促進龍江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
構建龍江中藥材交易體系,促進龍江中藥材高效率流通。支持中藥材交易市場建設,以哈爾濱為中心,以龍江中藥材主產區交易市場為分支,優化中藥材市場布局,打造全省中藥材現代流通大體系。重點壯大哈爾濱中藥交易市場規模,建設“線上+線下”中藥材交易平臺,完善集加工、物流、倉儲、貿易以及電商配套體系。在牡丹江、佳木斯、七臺河、黑河、大興安嶺、伊春、雞西、大慶、齊齊哈爾等地支持建設中藥材大市場、倉儲物流基地、質量檢測基地。推動構筑中藥材龍江交易流通大平臺,實現龍江中藥材本省有序流通,穩定發展。
做大做強交易體系,推動龍江中藥材銷向全國。做大做強龍江中藥材交易大體系,形成南有廣州清平中藥材專業市場、中有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北有哈爾濱中藥材交易市場的格局。健全中藥材現代化市場流通大體系,發揮龍江道地藥材規模種植、集約加工、集中倉儲,集散、交易平臺的可追溯優勢,促進產銷雙方精準對接,推進流通體系標準化、產業發展現代化,規范市場流通行為,推動我省道地藥材走出龍江,特色品牌叫響全國。
構建龍江中藥材生態品牌,打造區域特色品牌。突出龍江黑土、綠色優質的資源稟賦優勢,重點在大興安嶺、伊春、七臺河、哈爾濱等道地藥材產區,打造地方中藥材特色品牌。一是支持中藥材種植基地申報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推動中藥材行業協會注冊地理標志商標工作,支持合作社、種植企業、加工企業等針對我省大宗中藥材品種、中成藥大品種開展品牌塑造和市場推廣;二是推動道地藥材有機種植、綠色無公害種植基地認證和相關國際標準認證。打造道地品牌、區域特色品牌、生態品牌,地理標識名片,培育大興安嶺赤芍、樺南紫蘇、齊齊哈爾卜奎芪等區域公共品牌。
深挖龍江中藥材文化內涵,講好道地藥材故事。深入挖掘牡丹江寧古塔芪、齊齊哈爾卜奎芪、佳木斯樺南紫蘇、伊春平貝母、黑河金蓮花等道地藥材的文化內涵,創作科普產品和文化精品,講好龍江道地藥材故事。宣傳龍江中藥材知識,提升大眾對龍江道地藥材的認識,創作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中藥材文化科普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發揮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傳播作用,助力龍江中藥材產業發展。
依托龍江中藥材綠色生態特色,推動三產融合。以龍江道地藥材特色為引領,支持中藥材產業向中藥材文化康旅、醫療康養、康復產業延伸,促進品牌升級。依托我省森林氧吧、濕地綠肺等獨特自然資源稟賦,一是探索“中醫藥+旅游”模式,開辟特色中醫藥旅游路線,建設一批集中藥材種植、中醫藥健康服務、中醫藥文化景觀、藥膳食療于一體融合發展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重點在大興安嶺、伊春等地推進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和景區建設,打造融合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保健、藥膳養生以及科普宣傳為一體的中醫藥特色小鎮。二是支持打造“醫、護、康、養”一體化新模式,打造融合醫療、看護、康復、養老為一體的中醫藥特色養老機構。以哈爾濱為中心建設中藥材種植加健康旅游的示范園區,促進龍江中藥材三產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