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向華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通 226100)
最近幾年,我國生產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在農業種植方面,各種高產高效種植技術、高產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科學應用玉米高產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給玉米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有利的生長空間,加強水肥一體化管理,規范病蟲害防治與管理,有效提升了玉米產量,同時也解決了自然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改善了在農業生產中施用農藥后一部分農藥直接或間接殘存于玉米中或土壤、水體中的現象。在實際工作中,應對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科學應用進行深入研究,同時積極開展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在玉米播種環節,選擇優良的玉米品種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產量,降低玉米生長發育過程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與其他種植物相比較,玉米自身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在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都有種植,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對其選種這一部分的技術要點進行了重點強調。根據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選擇玉米品種是提升實際產量的前期條件,以黑龍江地區為例,在對黑龍江地區自然氣候條件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種植戶應充分掌握一年內日平均氣溫≥10℃持續期間日平均氣溫的總和、光照以及水分等關鍵影響因素,并以此作為根據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對低溫、高寒等各方面因素做到全面掌握,以便綜合性選種,優先選擇具有較強的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能力的適應性和豐產性玉米品種。在選購種子時,應進行多家比較或性價對比,盡量選擇出籽率高,容重高,商品品質較好的玉米種粒。在選購之后,還應對玉米種子進行嚴格篩選,去除畸形、腐爛、殘破和有病蟲害的種子,保留飽滿種子。篩選工作結束后,應按照當地主要病蟲害的危害部位和發生規律進行拌種,將干燥的玉米種子或呈濕潤狀態的玉米種子用含有活性物質、粘合劑的農藥或惰性填料等組合物包上,使在玉米種子外皮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強度的保護層,這樣不僅確保了苗全、苗齊、苗壯,還起到了省種、省藥、省工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有效提高了玉米成活率,增強了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玉米種子的播種時間對玉米生長有直接的影響,而玉米生長與地理、氣候等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合理選擇播種時間能夠有效提升玉米種子的發芽率,玉米播種時間也能夠根據當年天氣情況確定。在東北地區進行玉米種植時,種植人員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地區春季氣溫的情況,與南方地區相比較,北方地區的播種時間應延后三十天左右,南方地區通常會在三月到四月之間進行播種工作,而北方地區則需選擇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進行播種,最終確定的日期需要綜合本年實際天氣情況確定。當地農業局種植業管理部門應盡職盡責做好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指導工作,并與當地氣象局相配合,進而獲取最新權威氣象政務信息、天氣預報、氣象預警、氣候變化、防災減災、氣象科普等權威官方信息,讓玉米種植人員能夠及時獲知最佳玉米播種時間。
玉米種植的所有環節都對玉米的實際生長情況有著直接的影響,水肥一體化管理、玉米種植密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過去種植環節中,大部分種植人員僅是依靠自身積累的經驗開展種植工作,種植管理工作比較簡單和粗放,缺少規范性,對玉米的產量造成嚴重影響。以玉米生長過程中莖的節間向上迅速伸長的時期、玉米抽穗期以及玉米籽粒形成期為例,這期間需要充足的養分和大量水分,因此,在一過程中,玉米種植人員應結合玉米的實際生長情況和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及養分含量,開展灌溉工作和追肥工作。在定植階段,需采取大壟雙行高產種植新技術,使玉米植株之間的距離保持在三十厘米到四十厘米之間,這樣才能夠使種植區域具有較好的通風性和采光性。
在玉米種子種植階段,應選擇合理的播種技術,如合理選擇玉米種植深度,播種深度對玉米種子萌發出苗和生長具有重要影響,在確定種植深度時,確定的主要依據是土壤適宜植物生長發育的濕度情況、品種和玉米籽粒大小。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通常選擇的種植深度為四厘米到六厘米左右,如果土壤的黏著性較強,玉米作物耕層土壤濕度的情況較好,可以選擇淺度的種植,但是如果上訴情況較差,則要選擇深度種植。如果土壤有機質和土壤養分狀況、土壤質地、土壤酸堿性、土壤熟化程度較好,每畝地可以種植五千株玉米苗。
田間管理對實現東北地區玉米高產目標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影響玉米高產的關鍵因素。將耕地、清除雜草、病蟲害防治等各項環節進行緊密聯系能夠為玉米生長提供優良的環境,同時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能夠有效解決玉米病蟲害問題。在玉米出苗之后,種植戶需要第一時間進行檢查,一但發現大面積少苗的現象,應采取相應的補種措施。出苗后的玉米生長速度較快,對肥力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種植戶應把握好玉米最佳追肥期。在苗期,特別是玉米3葉期,應進行間苗,間苗環節做得如何對確保玉米苗勻苗壯,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間苗時,種植戶還應及時給田地松土、除草,松土能疏松土壤,疏通空氣,提高地溫,除草是為了防止雜草爭肥,進而確保玉米苗的健康生長。
北方玉米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農業防治技術。農業防治法伴隨種植業的興起而產生,并成為了北方玉米主要病蟲害防治重點技術之一,農業防治技術能夠壓低有害生物的發生基數和繁殖率,降低有害生物的存活率,增強玉米作物抗病、抗蟲或耐害能力,在采用玉米高產優質種植技術的基礎上有效提升玉米作物的防御能力,減緩玉米作物常見的病蟲害危害加重趨勢。選種是農業防治技術的關鍵環節,科學選擇玉米種子,能夠大幅度增加玉米產量,降低玉米作物的病蟲害指數,即單位玉米作物發生蟲口數的多少。同時,采用科學的栽培技術,如在玉米出苗生長后重新挖溝翻土耕作,也能起到防治病蟲害的作用。第二、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利用了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它的最大優點是不污染環境,節省農藥經費,是農藥等非生物防治病蟲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技術是近幾年逐漸興起的擬生態防治手段,玉米種植戶通常都會利用赤眼蜂進行“無公害防治”。赤眼蜂具有寄生習性,可以在各類害蟲的卵或者幼蟲上寄生,如玉米螟、黏蟲、條螟、棉鈴蟲、斜紋夜蛾、地老虎等害蟲和卵,當赤眼蜂的卵孵化后,能夠破壞寄主的外殼,使害蟲致死。從生態環保角度來說,這種“以蟲治蟲”的綠色技術可以在根本上防止或減少農產品的農藥殘留,不僅具有科學方便的特點,還具有環保的優勢,病蟲害防治效果比較顯著。但是,在利用赤眼蜂進行“無公害防治”時,應對赤眼蜂的數量進行有效控制,以有效鞏固玉米病蟲害防治成果。第三、化學防治技術。用化學農藥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應用范圍很泛,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從播種期、苗期、穗期、花粒期再到成熟期,玉米種植戶通常都會結合自身經驗對各個時期的玉米作物噴灑農藥。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噴灑農藥時機,就會對玉米作物的成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還會出現農藥殘留過量的現象。所以,玉米種植戶在使用農藥時,必須對農藥使用量進行科學把控,以防止農藥給玉米和田地帶來破壞。
現階段,我國北方地區玉米種植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玉米病害是玉米黑粉病和玉米煤紋病,玉米黑粉病屬于全球性的玉米病害,我國北方春播區受害較為嚴重。玉米煤紋病通常會對葉片造成危害,受侵染的葉片上形成大型核狀病斑。玉米黑粉病和煤紋病對玉米的生長會產生嚴重影響,如果不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對病害發生規模進行有效控制,會導致玉米產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在種植玉米時,相關種植人員應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針對不同病害采取相應措施,第一時間清除發生病害的植株,在玉米幼苗期做好預防工作,保證玉米具有良好的長勢,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害能力。以玉米黑粉病為例,這種病害對玉米果穗部分會造成嚴重危害,種植人員在選擇玉米品種時,首先應選擇那些高產、高抗的玉米新品種,現價段,人們經常選擇的玉米品種是玉米抗病雜交種中單二號,這一玉米品種具有高產,抗大煤紋病、小煤紋病和絲黑穗病的特點,選好種子后,可選用具有優良的強內吸活性,濃度為百分之十五、乳油為百分之二十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將種子與其拌和,這種產品是一種具有內吸性的三唑類殺菌劑,不僅具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還擁有抑菌的特效,應用范圍也較為廣泛,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的使用劑量應根據玉米種子數量進行合理調整,每一百千克的玉米種子,需添加一百克的三唑酮,三唑酮和水按1:40的比例進行混合,并將調制好的溶液與玉米種子均勻攪勻。利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減少玉米黑粉病發生病害的幾率。除此之外,最近幾年玉米瘤黑粉病給玉米產量造成的危害也愈加嚴重,逐漸成為了主要的玉米病害。在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害,增強肥水管理時,應對氮肥的用量進行合理控制,進而避免瘤黑粉所產生的感染,可以在玉米種植中使用透水性和透氣性都較強的種衣劑,廣泛采用包衣處理技術,進行包衣處理,使在種子外皮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強度的保護層。
玉米蚜蟲和紅蜘蛛是玉米種植中常見的蟲害問題。特別是玉米蚜蟲,這種病蟲害會在玉米植株成長過程中啃食大量的玉米植株,還會使玉米整個生育期感染玉米花葉病毒病,在玉米蚜蟲和紅蜘蛛的防治中,可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玉米從拔節至抽雄穗之間的一段時間內,使用吡蟲啉10%(可濕性粉劑)兌水或5%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在噴灑農藥時,可以在藥液中倒入1%洗衣粉,這樣能夠加強藥液的黏性,增加藥效期,提升玉米蚜蟲病害防治的效果。
玉米鉆心蟲也是常見的蟲害之一,這種蟲害的破壞力極強。玉米鉆心蟲主要以幼蟲危害玉米的葉片、莖稈、果穗、雄穗等部位,使玉米產量下降。針對玉米鉆心蟲的防治,種植戶應充分掌握玉米鉆心蟲的生長環境和習性,進而在玉米鉆心蟲的發生季節,在玉米田里放置防蟲燈,對其進行捕殺,或是采用釋放寄生蜂的方式做到有效防治。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玉米的心葉末期,用50%巴丹100 g/667 m2兌水100 kg,噴灑到玉米心葉內,進而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最近幾年,玉米植株上頻頻發生玉米頂腐病病害,這種病害主要在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等玉米主要生產區發生流行,并且呈現出逐年攀升的趨勢,對玉米的產量帶來一定的影響,具有非常高的危害潛力,給廣大種植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這種病原菌的生長溫度一般為5攝氏度到40攝氏度之間,最適宜生長的溫度是25攝氏度到30攝氏度之間,在東北地區,玉米頂腐病的病原菌能夠在土壤或者病殘體上過冬,成為下一季度玉米頂腐病的玉米頂腐病。攜帶病菌的玉米種子能夠遠距離傳播,發病區域會進一步擴大。玉米頂腐病還具備了一定的系統侵染特點,頂腐病病菌分生孢子能夠隨風雨、灌水傳播,之后進行再侵染。針對玉米頂腐病病害,可以使用藥劑進行防治,在大病的區域用廣譜殺菌劑,或者提高鏟趟進度,促進玉米提質增效,在這一過程中,玉米種植人員應在晴好天氣下開展排濕和提溫工作,及時清除玉米田間的雜草,進而提升玉米植株的生長質量,保持與增強幼苗和已經成熟植株的抗病性,降低玉米的染病率,實現玉米的優質高產。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防止病蟲害的重要時期就是大喇叭口期,農戶把玉米11-12片葉時稱為大喇叭口期,這一時期是玉米生長以及營養需求很關鍵的時期,因此,在該時期管理中應追施氮肥,在玉米葉面上噴施濃度適宜的多元復合微肥或生長調節劑,以促苗早發穩長,提升抗逆能力。正常情況下,每畝20-25公斤的尿素即可,如果土壤過于貧瘠,或者施用底肥過少,可以適當增加用量。另外,追肥時建議溝施,應避免直接撒施,這樣不僅能夠愛減少浪費,還可以避免燒葉。
草地貪夜蛾成蟲主要危害就是傳播幼蟲,傳播非常快,成蟲借助風力可以在一夜之間飛行100公里,同時一個草地貪夜蛾成蟲每次產卵高達1000粒,很多地區一旦發現一個蛾子,短時間會使整個地區都變成重災區。為了有效提高玉米產量,助力農戶增收致富,必須對草地貪夜蛾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視[4]。草地貪夜蛾通常被稱為秋黏蟲,這種害蟲在全年中普遍發生在二十到三十攝氏度的環境中,一旦氣溫達到二十八攝氏度左右,草地貪夜蛾幼蟲就會快速生長,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生長,就可以完成第一代的生長。根據其生長規律,應五月至六月之間開展防治工作,根據相關防治工作經驗,可施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啶蟲脒、乙基多殺菌素等藥劑進行防治,或用甲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乙酰甲胺磷、虱螨脲、蟲螨腈、茚蟲威等。
綜合以上論述,要想使玉米產量得到提升,必須對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和科學應用,并根據以往玉米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規律,深入調查分析病蟲害發生趨勢,制定具有高效性和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措施,這樣才能夠使玉米得到良好生長,推動玉米種植業的持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