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增梅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科協,甘肅 武山 741300)
萵筍又被稱萵苣,是菊科萵苣屬的植株種類之一,為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中國境內廣泛栽培,萵筍生產時間4個月左右,其莖肉脆嫩,既可生食、涼拌,也可炒食、腌漬,其嫩葉也可食用,營養豐富,老少皆宜。萵筍的適應能力較強,春秋季節均可栽種,以春季栽培為主。
萵筍喜寒涼,不喜高溫。既不耐旱,也不耐澇。萵筍是一種長日照的作物,對光照十分敏感。其根部較淺,對土壤環境要求比較嚴格。萵筍產量高,需肥量大。
萵筍喜寒涼,不喜高溫,是耐寒性較強的蔬菜之一。溫度過高,對萵筍的生長發育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時期所需要的溫度條件也不一樣。種子發芽的適溫在16~20℃,7天即可發芽。如溫度在-4℃以下、30℃以上時,發芽會受到影響,甚至不發芽;適宜苗期生長的溫度為12~20℃,此階段可耐短時低溫(-5~6℃的),長時間低溫狀態下,易出現凍害,成株期耐寒能力低于苗期。當地表溫度在40℃時,易灼傷幼苗下胚軸,引起“倒苗”;適宜莖葉生長的溫度為:白天11~20℃,夜間9~15℃,適宜的晝夜溫差有利于莖部的生長,促使莖部肥大,增加產量。如白天溫度高、晝夜溫差小,則會使養分過度消耗,易出現“竄”秧,對萵筍生長有影響。在溫度較高條件下莖部長,葉片松散,影響品質;較低溫情況下莖葉生長緩慢,影響產量。每日的平均溫度達到23℃以上時,會讓花芽的分化速度不斷加快[1]。
萵筍既不耐旱,也不耐澇,其葉片大,水分蒸騰量大,蒸發速度快。根系吸收能力較弱,對土壤表層水分反應敏感。苗期土壤以保持濕潤狀態,此階段土壤不宜忽干忽濕,以免造成幼苗徒長或老化;發棵期時水分也不宜過多,以利于根系生長及下扎;成株期時要保證水分,若這個階段缺水,會抑制葉球或嫩莖的生長,易導致萵筍個體小,莖葉不柔嫩,味道苦;在生長后期,要適當控水,否則易出現裂球、裂莖現象。因此,田間管理時,要結合本地天氣、降水等情況,因地制宜,合理管水,為萵筍提供適宜的水分條件,為提高產量奠定基礎。
萵筍是一種長日照的作物,充足適宜的光照條件對營養物質的積累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光照不足時,植株長速慢,葉片既少又小,葉片薄,花量少,延遲開花,甚至不開花;莖稈瘦弱,長勢不良,造成減產減質。因此,生長過程中光照條件好時,植株生健壯,葉大莖粗,產量高,品質好。
萵筍根部較淺,對土壤環境要求比較嚴格。適宜在土壤保水肥,多腐殖質,土層深厚,透氣性好,中性土壤種植,酸性土壤不易種植萵筍。堿性土壤需建議先進行土壤改良后方可種植。
萵筍具有產量高、肥料吸收量大的特點,追肥要及時,農家有機肥要腐透,以減少多種病害的發生。據相關實驗表明,每生產1500kg萵筍,吸收氮3.6~4kg、磷1.5~2kg、鉀6.5~6.9kg。缺氮時,葉片長勢不良,影響其分化;缺磷時,植株矮,長勢弱,葉片色澤無光發暗;缺鉀時,莖葉長勢弱,植株抗性差。
萵筍產量高,但要獲得高產增產,在種植過程中就要注意以下要點:
要根據具體的氣候、土壤等實際情況,選擇最符合實情的、病蟲害少、適應性較好、耐寒、抽苔遲的品種,如苦荬葉、耐寒二白皮、耐寒白葉尖等。備種前,要留意種子是否完好,避免種子霉變。
適期播種是關鍵,播期適宜的前提下,幼苗生長的越好,營養物質積累的越多,肉質莖就會越粗壯,產量也就越高。夏季種植時,要選擇不易抽苔、高產的品種。在栽種前,將種子晾曬1天,將種子放入潔凈溫水中浸泡,以此進行催芽處理,浸泡2~3小時,待其吸水率達75%以上時,便用濕紗布包裹好,放置在5℃低溫處冷藏24小時,然后再移到20℃的適溫條件下進行保濕催芽。經3天左右的時間,大部分種子露白后,便可進行播種。播種結束后,要噴灑新高脂膜進行保墑,使表層板結密度活化,以保證出全苗、出齊苗。
萵筍根系較淺,深扎根性較弱,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也較弱,因此,生產中要加強水肥管理,以為其創造更適宜的水分和養分環境,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和發育。播種前,整地施底肥,底肥以腐熟農家肥為主,施撒肥水,配施適量化肥,底肥要施勻。在萵筍幼苗活棵后,如干旱少雨,每間隔4~6天澆1次水,以提高幼苗吸水吸肥能力;如雨多持續降水、農田有積水時,要清溝排水,減少田間長期積水,以促使莖干生長粗壯,葉色鮮嫩,提高產出的總量。苗期土壤保持見干見濕狀態為宜,白天溫度18~20℃,夜間12℃左右。移栽時動作要輕緩,避免傷其根部。正常天氣情況下,移栽后不需澆水,有利于根系發育。莖部膨大期,及時追肥,可畝追20kg硫酸鉀,配施15~20kg尿素。后期再追1~2次肥水,如在土壤肥力不足、植株長勢弱的地塊,可酌情追加1~2次肥水。
生產中要及時防治葉斑病、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蚜蟲、紅蜘蛛等。可用代森錳鋅、百菌清等防治葉斑病和霜霉病;用灰霉立克、溶菌靈等防治灰霉病;用甲基托布津、菌核凈等防治菌核病;用抗蚜威、吡蟲啉等防治蚜蟲。采取幾種藥物替換噴施,以減少抗藥性。
1.病害情況
霜霉病在幼苗至成株期都可染病,在成長中后期危害較較重。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一般從植株下部、外部葉片開始,逐漸蔓延至葉片。葉片發病初期,葉片表面呈青黃色,但并沒有較為明顯界限的病斑。發展后,病部受葉脈限制而呈現出多角形狀,病部色澤由淺黃變至黃褐色,濕度條件非正常時,病斑背有霉層,嚴重時,葉面上也有霉層;干旱缺水時,病葉干枯,并有黑褐色病斑在萵筍表面生出,發病重時,病株腐爛。
2.流行規律
盛行時間是在4月份、11月份左右。尤其是在早春低溫多雨、晝夜溫差大的情況下發病。地勢低洼、連作、排水不暢的地塊更易發病[2]。
3.病害治理
發病初期,及時用72%濃度的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5濃度的百得福藥劑600倍液、80%濃度的噴克藥物600倍液、25%濃度的甲霜靈藥物1000倍液、20%濃度的菜菌清400倍液、64%濃度的殺毒礬500倍液、50%濃度的多菌靈800倍液、10%濃度的菌核清500倍液、45%濃度的代森銨水900倍液等噴霧防治,7~8天噴1次,連噴3次。
1.病害情況
發病初期,莖基部與地面接觸處出現褐色的水漬形狀病斑,逐漸向根部擴展,嚴重時腐爛,產生白色菌核。后期菌核漸變為黑色顆粒狀。后期下部葉片發黃下塌,嚴重時,葉片枯萎,全株萎蔫、死亡、倒伏。
2.流行規律
氣候、田間管理不當,是菌核病高發的重要因素。病菌會通過氣流、雨水、農事操作等進行傳播,在溫度達到20℃、濕度超過80%時,易引發病害,當溫度超過35℃時,不易發病。
3.病害治理
苗床定植前3天噴灑濃度為20%的三唑酮4000倍液進行殺菌。在發病初期,用50%濃度的速克靈1200倍液、50%濃度的腐霉利1000倍液、50%濃度的異菌脲1200倍液、40%濃度的菌核清1200倍液等對莖干底部、下部葉片進行重點噴灑,7天噴1次,連噴4次。還可用煙熏法加以防治,可用15%濃度的腐霉利煙劑,10%濃度的速克靈煙劑,每畝用250g,宜在傍晚進行,7天1次,連防4次;或用6.5%濃度的甲霉靈、5%濃度的滅菌靈、5%濃度的利得,每畝用1000g,在早上、傍晚兩個時間段進行粉塵防治,7防1次,連防4次[3]。
1.病害情況
軟腐病主要為危害萵筍中下部的莖干,以及與地表接近的葉柄,病害初期不易被察覺。發展后,莖干底部表皮出現褐色壞死斑點,病葉表面呈褐色濕腐。嚴重時,植株中部以上的葉片發黃。氣溫高的情況下,病株枯萎,但不倒伏。病部內部組織呈褐色腐爛狀。植株上端未發病的莖干組織肉較為完整,病健之間的界限較為明顯。
2.流行規律
病菌在土壤、病葉病殘枝、未經過腐熟的糞肥中越冬,這些病菌是下次發病的菌源,軟腐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是昆蟲。昆蟲進食過程中,自身攜帶的致病菌,會通過吸食寄主汁液、組織而傳播到寄主體內,引起病害的出現。另外,沒有實行輪作,高溫濕度大,地勢不高,排水狀況不好,田間持續積水,土壤過濕,管理不到位,養分不足,植株長勢衰弱等條件下,都易引起病害的高發。
3.病害防治
田間管理時一旦發現零星病株,就要立即采取藥物防治,以盡快控制病害的擴展蔓延。藥物防治時,要確保藥液噴撒到位,尤其是近地表的葉柄、莖干底部,不能漏噴,以免影響防治效果。可用45%濃度的代森銨1000倍液,或50%代森銨600~8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400倍液,或38%惡霜嘧銅菌酯按1000倍液,或72%濃度的農用鏈霉素5000倍液等,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1.蟲害情況
蚜蟲分有翅和無翅兩種,是世界性植物病害,也是地球上破壞性最強的害蟲之一,是危害農林業和園藝業的重要害蟲。因此,田間管理時,若出現蚜蟲害,要立即進行防治。蚜蟲多聚集在葉片背部、嫩莖等處,以吸食葉片汁液為生,被害葉片畸形、生長點壞死,破壞了寄主組織細胞。嚴重時,病株停長、萎蔫枯死。
2.發生規律
在我國北方地區,蚜蟲一年最多能產出20代,多在雜草上越冬。翌年春季氣候、濕度等條件適宜時活躍,春秋季是繁殖量最多的季節。每年4月、9月是害蟲危害的高峰期,10月下旬產卵過冬。
3.蟲害治理
田間管理時發現蟲害,宜用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或4%濃度的氯氰·煙堿水3000倍液,或40%吡蟲啉水溶劑15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10%濃度的烯啶蟲胺水劑5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劑3000倍液,或22%濃度的噻蟲·高氯氟懸浮劑3000倍液等,按說明配比后,進行噴霧防治,避免單一用藥,才可以降低蚜蟲產生抗藥性,使防治效果大打折扣,8~10天防1次,連防2~3次。
1.蟲害情況
粉虱的成蟲、若蟲聚集在植株葉背等部位,以吸取葉片、嫩枝、果實汁液為主。被害葉片失綠黃化、枯干;果實小,品質不佳。嚴重時,全株皺縮、枯萎,甚至死亡。粉虱的種群數量大,繁殖能力比較強,多以群體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在吸食寄主汁液過程中會分泌蜜液,危害葉片,造成污染,從而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蟲害高發時,如防治不及時,就會導致減產減質,甚至是絕產絕收。另外,粉虱排泄出的蜜露是煤污病高發的重要因素。
2.發生規律
粉虱每年6~11月是盛產時期。成蟲多將卵產在植株中部嫩葉上,暴雨或大風天氣對粉虱有抑制作用。粉虱具有繁殖速度快、遷徙能力強特點,田間一旦出現害蟲,如防治不及時,極易引起大爆發和大流行,對萵筍的產量和質量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3.蟲害治理
發現蟲害時,要立即用10%濃度的呲蟲啉2000倍液+2.5%濃度的功夫乳油2000倍液、3%濃度的啶蟲咪2000倍液+10%濃度的聯苯菊酯25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重點將藥液噴在葉面下方,8~9天噴1次,連噴3~4次。藥物防治時,最好選擇在晴好、無風天氣的早晨或傍晚進行,噴藥后如下雨,則雨停后要進行復噴,以提高防治效果[5]。
1.蟲害情況
甜菜夜蛾是一種世界性植物害蟲,其分布廣,傳播快,間歇性大發生,危害大。幼蟲在孵化出來后,在葉片背面進行啃食,導致受害位置呈網狀的半透明窗斑。發展后,病斑逐漸干枯、開裂。害蟲進入3齡后,開始分群進行危害。葉片被害出洞,嚴重時,葉片被啃食干凈,植株死亡。害蟲進入到4齡后,進食量明顯增多,對葉片的危害量也隨之越多,對植株產生的危害也就越大。
2.發生規律
在我國北方地區甜菜夜蛾每年能夠出現5代左右,以蟲蛹形態越。每年7月、8月份危害為重。甜菜夜蛾最喜愛的溫濕度是22℃左右、相對濕度是74%。幼蟲具有有假死性特點,成蟲具有趨光性特點。
3.蟲害治理
防治甜菜夜蛾時,宜用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1000倍液,或10%濃度的夜蛾凈1500倍液,或5%濃度的抑太保乳油3000倍液,或75%農地樂乳油500倍液,或25%滅幼脲乳油1000~2000倍液,或5%氟蟲脲乳油500倍混合液,或90%的晶體敵百蟲500~600倍液等進行防治。
生產中,充分了解萵筍生長習性,并及時有效地防治病蟲害,是保證產量和品質的前提和方法,也是確保農戶收益的基礎,是實現增收增效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