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香 李蔭萍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人民政府,甘肅 蘭州 730121)
青城屬典型的黃河谷地,區域內農業自然條件優越,是蘭州市重要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青城茄子”“青城西瓜”因品質佳而聞名省內外,目前全鎮已基本形成了以日光溫室蔬菜、高架大棚西瓜為主的農業發展格局。但設施蔬菜生產具有高度集約化、復種指數高和種類單一的特點,連作栽培年限的增加造成土壤環境惡化、蔬菜病蟲害嚴重、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等不良現象,連作障礙已成為設施蔬菜栽培急需解決的問題。大量資料顯示,在眾多防治方法中,高溫悶棚是解決土壤連作障礙操作最簡單、成本最低、效果最明顯、污染最小的防治方法,高溫悶棚還能大大改善土壤結構,降低板結,減輕、延緩鹽漬化程度,為農作物健康生長發育提供可靠保障,促進設施農業良好發展。
悶棚剛開始期間,在陽光照射下,可促使棚內土壤溫度快速升高,在一周時間內能有效殺滅土壤表面存在的病菌和蟲卵。棚內高溫條件下,有機肥充分腐熟速度明顯加快,進而釋放相應的化學能、熱能,對部分病原物、地下害蟲等有效消殺。土壤地膜覆蓋密閉,可使熱量和藥物熏蒸產生的氣體得以保存,并在地膜下均勻流動,促使土壤升溫能夠保持快速均衡[1]。
絕大多數病菌不耐高溫,如一些立枯病病菌、黃瓜的菌核病病菌、黃瓜疫病病菌、茄子黃萎病病菌等,經過很短時間的熱處理(一般為10天左右)即可被殺死。但是有的病菌則特別耐高溫,如根腐病病菌、根腫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傳病菌,由于其分布的土層深,必須延長悶棚處理時間才能達到較好效果,悶棚時間不得少于15天,同時,高溫悶棚也殺滅了棚中部分雜草和雜草上的害蟲,使葉螨、薊馬等害蟲受到明顯抑制,甚至不再大面積發生。因此,高溫悶棚能有效防治病蟲害發生,特別是根結線蟲的發生[2]。
受區域條件、種植習慣和技術等條件的限制,青城設施蔬菜種植品種單一、重茬現象嚴重,造成設施土壤營養元素的平衡被破壞、土壤環境惡化,連作障礙嚴重影響著“青城茄子”“青城西瓜”的品質和產量,高溫悶棚技術能夠大大改善這一現象。高溫悶棚的過程中,施入有機肥、作物秸稈和土壤處理劑,利用高溫悶棚技術,充分腐熟有機肥,可大大改善土壤結構,豐富團粒結構,降低板結,減輕、延緩鹽漬化程度,優化土壤環境。如青城大力推廣的“有機肥+石灰氮+灌水”的高溫悶棚技術,石灰氮在土壤中與水分反應產生的氰氨,可阻止氨態氮轉化為硝態氮,從而減輕土壤和蔬菜中硝酸鹽的積累,石灰氮分解的中間產物氰氨和雙氰胺都具有消毒、殺蟲、防病的作用,石灰氮是強堿性肥料,可提高土壤pH值,消除土壤酸化現象,同時,石灰氮還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這些都有利于維護土壤良好的生產性,克服連作障礙。
高溫悶棚之前,施入土壤處理劑、有機肥和作物秸稈,利用高溫悶棚技術,充分腐熟土壤內的有機物,提高其吸收利用率,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使次生鹽漬土脫鹽;能夠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培育有益微生物群落,改善土壤生態環境[3]。特別是石灰氮與未腐熟的有機肥結合使用,效果更好,一方面,石灰氮可以調節有機肥的C/N比,中間產生的氰氨促進有機肥的腐熟;另一方面,有機肥的熟腐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可以使土壤長時間保持較高的溫度,使土壤中的線蟲和其他的病原生物在短時間內失去活性。
高溫悶棚期間,有機肥以新鮮雞糞、牛糞、羊糞為主,可降低動物糞便對環境產生的嚴重污染。同時,秸稈的應用為“十四五”環境空氣質量的全面改善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依據相關部門制定秸稈禁燒工作方案,大力推廣秸稈“肥料化”,也為設施種植增施了有機肥,土壤菌群得到優化,從而推遲或者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使大棚管理時間相對減少,節省了大量勞動力。同時,肥料農藥成本投入能夠得以有效節約,具有良好的節本環保效果。通過太陽能消毒技術,以自然能源為主,實現生態防控,節能清潔的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通過石灰氮,可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相應的微量元素,如N、Ca等,使氮肥成本得以有效節省。同時,依托石灰氮分解,能夠獲得氫氧化鈣和尿素等物質,供植物吸收;針對碳酸氫銨高溫悶棚技術,不會產生藥物殘留,不會對人畜產生危害影響,表現出良好的環境友好性[4]。
現階段,在設施農業生產期間,高溫悶棚綜合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綜合技術的合理有效運用,表現出良好的優勢特點,可避免對環境產生的嚴重污染影響,節約資源、節省成本,保護生態環境,為農作物優質高產提供可靠保障,實現綜合效率最大化的同時,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良好發展。
大棚完全封閉,要求20cm深的土層溫度達到40℃維持7天,或者37℃維持20天,即可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細菌、根結線蟲等有害生物,消毒后翻耕,不易過深,大概10㎝左右為宜,防治土壤深層的有害物質翻到地表,晾曬3~5天后即可播種或定植。
石灰氮的主要成分為氰氨化鈣(分子式:CaCN2),pH值為12.4左右,具強堿性,有殺滅根結線蟲、防治土傳病害及改良土壤等作用。石灰氮施入土壤后,在土壤中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和氰胺(最終生成尿素),可直接供植物吸收利用,與水反應生成的液體氰胺與氣體氰胺對土壤中的線蟲、真菌、細菌等有害生物具有殺滅作用。太陽能消毒防病原理:在封閉環境(土表覆蓋薄膜、大棚密封)下,經過熱力滅菌作用,達到殺死或減少耕作層土壤有害生物的目的。具體操作方法:將石灰氮均勻灑施在大棚地內,每畝75~100kg,深翻土壤30~40cm,澆透土壤,在土壤表面覆蓋農膜(最好用新農膜,以保證密封效果),四周壓實,蓋嚴棚膜,做到雙膜覆蓋,密閉大棚15~20天,利用夏季7月中下旬的高溫天氣增溫殺菌。夏季晴好天氣,棚室內溫度可達50~70℃,對病菌是致命的殺滅,同時又可熟化土壤。密閉大棚必須達到15個晴好日,如遇陰雨天,時間順延,否則,殺菌不徹底,效果不明顯。待悶棚結束后,及時掀起棚膜,撤除棚室土壤表面覆蓋的農膜,開棚通風晾曬10天左右,把棚內用藥產生的有害氣體全部排放出棚,避免因為通風時間過短、有害氣體棚內殘留造成后期熏苗,然后增施生物菌肥淺翻起壟定植。生產上調查發現,經過高溫悶棚規范操作的大棚,基本上不發生病害,病菌殺滅率達90%以上,土壤環境大為改善,作物長勢良好,產量較對照增產20%以上,效益提高30%左右,產品質量提高一個等級[4]。
碳酸氫銨受熱易分解,產生的氨氣可溶于水做氮肥,能避免土壤出現酸化和板結等問題,一般來講,夏季“高溫悶棚”期間使用,棚內的最高溫度可達70℃左右,促使有機肥腐熟,滅殺糞肥和土壤中的病菌及害蟲。具體操作方法:在大棚作物收獲以后,立即徹底挖除根茬,連同枯枝爛葉運出大棚進行集中燒毀或者深埋,干悶7天之后,每畝地撒施100kg的碳酸氫銨和100kg生石灰,深翻土壤,覆蓋地膜,四周用土封嚴,膜下灌透水,維持15天以上,揭膜后,翻地晾透,補施生物菌肥播種。
針對有機肥,可將雞糞、牛糞或羊糞、作物秸稈深翻到土壤之中,夏季高溫休閑季節利用太陽能進行高溫悶棚,讓有機肥充分腐熟發酵,同時產生大量熱量,結合棚內太陽能殺死大部分真菌、細菌、根結線蟲,有效控制土傳病害和其他病害的發生。具體操作方法:上一輪作物拉秧后,每畝投入粉碎成3~5cm的作物秸稈1000kg,雞糞等有機質肥料1000kg,混合耕作層,密閉地膜,膜下灌透水,密閉棚膜進行土壤消毒。
高溫悶棚以太陽、生物、化學所產生的三大熱能的綜合利用為基礎,通過高溫悶棚處理,促使耕作層土壤形成55℃以上的持續高溫,能夠有效滅除致病微生物及部分地下害蟲,獲得局部生態防治的良性效應。利用高溫悶棚技術,充分腐熟土壤內的有機肥,提高其吸收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使次生鹽漬土脫鹽,能夠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培育有益微生物群落。在高溫悶棚的過程中,石灰氮作為一種有效緩釋氮肥,對降低蔬菜產品中硝酸鹽含量,補充土壤鈣離子,減輕土壤酸化,平衡土壤酸堿度等具有明顯效果。具體操作方法:夏季換茬季節,大約7月下旬,大棚蔬菜拉秧后,拔除植株殘體(挖出植物根系),保持棚架完好、棚膜完整。大棚干悶后,均勻撒入作物秸稈(玉米秸、稻殼等)1000kg左右、有機肥料(雞糞、牛糞、羊糞等)3000~5000kg、石灰氮每畝用量60~80kg,人工或機械混翻2遍,深度為25~30㎝,讓石灰氮和土壤充分結合。覆蓋地膜,四周壓土密閉(一定要密閉薄膜搭接處),膜下灌水至飽和,密封整個大棚,提高悶棚受熱、滅菌殺蟲的效果,悶棚時間不得少于15天。高溫悶棚可進行至蔬菜苗定植前7~10天,揭膜晾曬土壤,補充生物菌肥,淺翻土壤起壟定植。
通過對翻耕曬壟、單施石灰氮、施有機肥、施有機肥+石灰氮、碳酸氫銨+生石灰灌水高溫悶棚的試驗結果表明,高溫悶棚能殺死土壤中大部分真菌、細菌和部分病毒,悶死大部分地下害蟲,熱死部分雜草,使施入的有機肥得到很好的腐熟,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礎上,有利于土壤養分的分解,提高地溫、培育壯苗。試驗數據表明,“有機肥+石灰氮+灌水”高溫悶棚處理土壤溫度升高和保持高溫的時間顯著優于其他處理,說明有機肥+石灰氮+灌水高溫悶棚處理的升溫效果最為理想,能夠殺死更多的土壤病原微生物。高溫悶棚下不同處理后作物的生長情況表明,經過高溫悶棚處理作物的生長指標都不同程度改善,單綜合各方面因素發現施用“有機肥+石灰氮+灌水”高溫悶棚最有利于防控作物連作障礙的發生。
高溫悶棚之后,環境溫度快速升高,棚內水管、閥門等會老化加速,或產生損壞等。所以,實施悶棚之前,應對棚內重要設施,用隔熱材料嚴密包裹,并將重要農具等放置到管理房,做好保護管理工作。
有機肥和土壤處理劑在高溫悶棚期間,會產生相應的有毒氣體,高溫悶棚之后,嚴禁立即進入棚內,避免出現中毒或中暑等情況,一般通風6~7小時后進入大棚,揭去地面覆膜,待棚內異味消散,便可開展農事操作,充分保證安全性。
高溫悶棚操作,對病害起到了良好的殺滅效果。不過,高溫悶棚的滅殺存在一定的廣譜性,導致殺滅有害物質的同時,殺滅了天敵生物和有益微生物。因此,高溫悶棚后,應當補施生物菌肥,從而保證良好的微生物生態群落環境,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可靠保障。
高溫悶棚標準時間介于20~30天為宜,不得少于15天,持續晴天必須保證超過5天,確保棚內持續維持高溫狀態。棚內溫度維持超過70℃時間介于2~4小時,15cm以內的土壤溫度保證超過50℃,充分保證良好的高溫悶棚效果。
高溫悶棚期間,需將防風口及時關嚴,地面覆蓋地膜,覆膜之后,四周壓實,保證良好的密閉性,地膜與土壤之間保持一礦泉水瓶距離,這樣地面形成小溫室,容易提高地溫,地表10cm處土壤最高地溫可達70~75℃,20cm的地溫可達45℃以上,密閉地膜有利于藥物熏蒸,從而殺死土壤中的病害、蟲害和雜草,加速有機物腐熟,充分保證高溫悶棚效果。
高溫悶棚對不超過15cm深的土壤效果最好,對超過20cm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較差,因此,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耕翻,即使耕翻,也應局限于10~15cm的深度;否則,會將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來,發生再污染。
上茬作物拉秧后及時清園。清園之后,地面殘留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質,這時不需翻地,否則會將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質翻入地表下10cm以下,在高溫悶棚的過程中,地表10cm以下溫度達不到有效殺滅病菌的溫度,還會讓病菌感覺不適而大量繁殖,等悶棚完起壟就會把大量病菌翻到地表,定植蔬菜后病害會加重,這樣的悶棚是養病菌,而不是殺病菌,這也就是有人感覺高溫悶棚后病害越嚴重的原因。所以,清園之后,應先進行干悶(在地面噴灑殺蟲殺菌劑,在噴灑殺蟲殺菌劑時加入一定量的純酒精,同時覆蓋地膜,酒精在高溫的條件下分解,就會消耗完薄膜底下的氧氣,更好地殺死病菌),干悶7~10天,打開上下通風口,揭開地膜,再結合使用有機肥、土壤處理劑的方法進行濕悶。
綜上所述,設施農業種植期間,高溫悶棚綜合技術的應用對設施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有關人員務必對高溫悶棚綜合技術加以重點關注。夏季期間,通過對該技術的合理有效運用,使土壤病害得以有效防治,實現土壤質地的優化改善,保證有機肥肥效的同時,實現環保節本的效果,為農作物健康生長發育提供可靠保障,促進設施農業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