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會芳 胡 煒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當前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只有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才能持續鞏固我國已經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成就。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職業教育勢必要與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在時代賦予的全新使命與責任中大步前行。
鄉村振興戰略是持續深入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政策,要想農村地區更加順利地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就要時刻抓緊農村的“五大振興”,而農村的“五大振興”與新型職業農民所具有的技能和職業素養密切相關,只有切實從農村的發展源頭出發,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和職業素養,才能解決農村的“三農”問題,有效處理好新型農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就能保障職業教育的屬性,引導學生順利成才、成長,切實提升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在新的發展環境下賦予職業教育的新意義。
懷化市農民知道要更好、更快地發展農村經濟,就必須學習新的職業技能和新的理念。職業教育始終作為我國教育的補充類型而存在,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展開的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與農村的戰略發展集于一體,建設鄉村宜居環境,有效設計鄉村基層生活以及鄉風文化建設。在懷化市農村地區,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教育,結合該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情況,為農民提供技能培訓,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新型的農業人才資源,為農村的人才隊伍建設奠定強有力的基礎,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振興。在跟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積極發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結合當前農村現有的人力資源狀況實際,發展職業教育為數百萬計農村青年提供新的發展契機。例如,將農村適齡青年納入職業培訓教育支點,通過全方位、多角度職業技能培訓,培訓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進而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
從教育的本質上看,教育的存在目的是為了增強勞動者的活力,順利實現勞動力的轉化,只有順利實現勞動轉化,才能更好地保障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依靠職業教育的建設,撐起農村和農村產業化發展需要的勞動力供給。要想振興農村經濟必先振興農村人才建設,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專門技術人才,傳播先進的農業技術,培育特有的農民精神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從而保證農村在更大程度上釋放經濟發展活力。懷化市文化底蘊豐厚,高職院校借助當地文化特色,在傳播先進的職業技能時,挖掘新型農民思想深處的特有精神文化,激活勞動者的活力,順利實現勞動力的轉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從而保證農村在更大程度上釋放經濟發展活力。
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業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農業興則百業興,只有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才能持久保持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懷化市農業委員會在2018年6號文件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位,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大力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選派新型農民參加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的示范性培訓。
與高等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優點。
在培訓模式上,高職院校不會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培訓懷化市新型職業農民時,其教學陣地以試驗田或農田為主,新型職業農民學習理論知識時與實踐操作緊密聯系,能夠活用理論知識,掌握大量先進的農業技能。從不斷引進現代化生產技術、農業生產知識、傳授學生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入手,全面打造農業的智能化、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系統。
高職院校培訓懷化市新型職業農民時,結合了懷化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情況,把先進的“三農”培育理念貫穿其中。做到“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規范培訓方案,完善培訓體系,與懷化市農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合作,深入實訓場所,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推動他們從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型。
高職院校在培訓懷化市新型職業農民時,具有濃厚的“農教”責任意識,這是其他部門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培訓懷化市新型職業農民時,不但要培訓務農技能,同時還培訓愛農的職業精神,為懷化市的鄉村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
在與鄉村服務融合的道路上,高職院校可以積極利用自身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手段,為建設規范化的鄉村管理鋪平道路,在積極推進鄉村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貢獻更多力量。例如,懷化市可以從不斷引進現代化生產技術、農業生產知識,傳授學生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入手,全面打造農業的智能化、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系統。另外,在懷化市各個區域可以依靠農業科技力量全面建設農業監測系統,可以在科學技術手段的幫助下,定期展開天氣以及病蟲害等預測,最終有效降低對農業生產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提高農業的產出率。
職業教育在融合城鄉服務的過程中,始終起到推動型和輔助性的教育作用,所以懷化市的高職院校要結合該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情況,發揮鄉村戰略優勢,結合農村當前的發展需求,合理布局職業教育。仔細分析懷化市農村區域經濟的現狀,有效結合鄉村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銜接問題,在人口集中的農村鄉鎮設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規劃點,這樣既能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參加職業培訓的需求,也能有序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養;深度落實高職院校服務培訓力度,切實增強懷化市地方勞動保障部門與高職院校教育的緊密結合,在有力提升職業教育實效性的同時,堅決避免出現職業教育與農業發展需求脫軌等問題,保障農村經濟發展獲得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要持續推動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而要保持脫貧攻堅戰的成果,重在“扶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理念。
1.優化資源配置,積極強化頂層設計
懷化市地方政府部門是積極設計和參與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執行部門,充分協調社會團體、企業、學校、政府機構以及農村基層組織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協同配合,徹底落實好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職業教育規劃,打破職業教育的壁壘,優化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徹底分解職業教育目標和任務。
2.建立完備的法治體系和法律規定
切實提高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戰略作用和地位,懷化市應當根據國家各項政策要求,積極制定符合地方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管理和實施條例,這樣才能真正保障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好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校企合作以及經費投入等關鍵要素管理。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已經用實踐證明了“混合所有制”的經濟主張切實可行,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領域已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教育辦學的主體上,提出“混合所有制辦學主體”也會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推動起到積極利好影響。積極嘗試農村職業教育的多元主體建設,從宏觀上打造懷化市企業、學校、政府和農村建成相得益彰的產教體系,必將為農村職業教育的深度發展以及農村的經濟騰飛提供更大的進步。
1.夯實農業產業創新與創業基地
為農業和鄉村經濟發展,提供農業職業院校的參與和幫扶,積極創設農業創新和創業基地,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專業的技術人才。從長遠看來,由多方參與建設的混合主體的農村職業院校機構,能夠更好地保障市場營銷、電子商務、農經管理以及現代農業等方面的發展,在積極有效應用農業技術的同時,積極搭建產學研專業平臺,進而有效縮短農業、農村與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距離,通過職業院校實訓體系、再造課程、重構專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地提升農村教育服務發展的質量。
2.構建農業技術的研發和集成基地
懷化市農業管理部門與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在混合教育主體的構建下,有效聯合企業以及農業管理部門,做好農村前沿技術應用基地建設,緊緊圍繞新生態、新農民和新農村建設的構想,加強產業管理和自然資源的研究,面對農村基層農業發展需求,不斷改進和更新一線的農業生產和操作技術,從源頭上解決農業產業發展困境,運用創新驅動促成產業發展和轉型。
3.建立農業生產技術孵化和培訓基地
當前,在農村地區,建立農業技術孵化基地更有助于農業技術向農業生產力的快速轉化。懷化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必須混合所有的農業職業教育,這樣更容易充分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并整合社會教育資源,更好地推動農業技術轉化成農業生產成果,在農業發展和農村致富的道路上,為農業徹底提供經濟支持。
勞動者的人文素養和勞動技術能力是決定人口貧困與否的關鍵點,20世紀的西方學者已經提出,貧困地區的人口,由于長期被困在貧困之中,因此便會形成固化的行為規范、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這些要素可以被統稱為貧困文化。經過實踐表明,這種貧困文化具備一定的代際傳播影響,而在農村地區開展職業教育,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從長遠的發展來看,職業教育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消除這種“貧困文化”應該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議題。
地方政府要注重培育文化土壤,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所需。懷化市各級地方政府應結合高職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實情,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并加以培育,以滿足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所需。第一,依據當前農村現有的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其優秀資源并充分應用起來,有力結合職業教育優勢,保障其農業資源和文創產品的深度結合,積極培育農村特色產業文化土壤,構建全新的農村文化氛圍;第二,以村委員會為基礎組織單位,多渠道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教育活動,這樣既能滿足農村地區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又能在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引導新型職業農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助推本區域的經濟發展。
總之,鄉村振興是我國建設和鞏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經之路,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能夠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致富奠定強有力的基礎,農業的發展只有獲得了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模式,最終才能促成農業經濟實現質的飛越,積極打通區域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