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張夢瑤
(天津大學 天津 300350)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也是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標志。“思想政治教育即一定的階級或政黨為將自己所倡導的意識形態轉化為人們廣泛接受的意識形態,引導人們形成相應的思想政治素質而自覺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1]2從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生學視角來看,工人組織為無產階級、發動政治革命成為統治階級、進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是革命運動所需的三個環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人組織為無產階級的重要環節。工人只有明確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的實質、自身的力量和科學指導思想的重要性才能逐步上升為無產階級,實現從“自在階級”到“自為階級”的轉變。
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開篇就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2]400,“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勢代替了舊的”[2]401。因此,資本主義社會同樣是階級統治的社會,是作為歷史的特殊階段而存在的。這表明,對工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使工人認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者的“敵對和對立”[2]434,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是階級統治。
對無產者來說,資產階級所宣稱的自由平等是虛假的。在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中,各國資產階級為了對抗封建神學必須聯合為更廣泛的組織力量。為此,它向聯合起來的各群體宣稱將會遵循自由的原則建立平等的國家。然而,這樣的國家僅適用于資產階級內部。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意識到國家是維護資產階級私人利益的工具。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加劇了農民生活的貧苦,農民不斷破產或喪失土地,這使他們不得不進入森林靠撿拾枯枝維持生計。普魯士政府不僅沒有保護農民的利益,反而出臺相關法律為林木占有者辯護。馬克思指出,如此這般的國家,純粹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2]402。由此可見資產階級所宣稱的自由平等的虛假性。
對無產者來說,資產階級所實行的統治剝削是真實的。在經濟上,資產階級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雇傭剝削作為商品的無產者,并通過自由貿易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辟將其全球化;在政治上,資產階級憑借國家機器的理性外衣和暴力形式,將階級壓迫合法化;在思想上,資產階級憑借道德、法律、宗教等形式將其意志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不覺將其階級統治合理化。資產階級通過商品全球化、合法化和合理化幾個環節完全限定了工人的“非人”處境。由此可見資產階級所實行的統治剝削的真實性。
向工人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平等的虛假性和統治剝削的真實性,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只有讓工人明確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統治的實質,才能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和革命意識,從而為工人組織為無產階級提供現實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在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統治實質后,需要迫切回答無產者自身力量的問題。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無產者雖然在經濟政治上處于受壓迫的地位,但實際上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整個社會的基礎,是真正的革命階級和未來的創造者。馬克思對無產者的自身力量做出以下三點闡釋:
一是人數眾多。工人數量和資產階級的發展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從單個國家情況來看,隨著工業的發展,不僅塑造了一個個百萬富翁,更是塑造了一批批產業大軍;從國際范圍來看,資產階級自由貿易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辟使工人的聯合越來越具有世界性質,“中世紀的市民靠鄉間小道需要幾百年才能達到聯合,現代的無產者利用鐵路只要幾年就可以達到了”[2]409。工人的聯合越來越具有突破地域、沖出國界、走向世界的必然性。二是接受了資產階級多重教育。起初,工人被卷進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的政治革命中,資產階級會把“反對自身的武器”[2]410給予無產階級。隨著工業的發展,一大批競爭失敗的小資產者會掉落到無產階級隊伍中,為其帶來大量的教育因素,尤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秘密。在決戰臨近時會有一小部分資產階級思想家加入,他們在理論上把握了眼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結構性缺陷,從而在全局高度上為無產階級的斗爭提供指導。三是有徹底的革命意志。無產者是最受資產階級壓迫和剝削的,除了自己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并且隨著工業的發展,他們的生存條件非但沒有上升,反而“越來越降到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以下”[2]412,變成赤貧者。無產者觸底的生存境況決定了他們具有堅強的斗爭意志。
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人的覺悟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受無產者所處經濟政治地位的限制,他們對自身的認識難以超越其固有的階級屬性。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和正面教育,才能使無產者逐步認識到自身所蘊含的力量,進而承擔起推翻資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無產階級聯合既是《宣言》的核心內容,也是對工人階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看,隨著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發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從個別、孤立和地方性的經濟斗爭發展為普遍、聯合和全國性的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定了無產階級聯合的必然性。資本和工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以往家庭式的小作坊經營方式,而且改變了人與人的交往形式。大批手工業者和破產農民為了謀生被迫走進工廠,使用機器生產。相較于之前的手工生產方式,機械化、自動化的機器生產降低了工人的技術操作。從資產者的角度看,工人完全是作為機器的附屬物存在的,工人間越來越沒有質的差異。工廠特殊生產管理制度使各行各業的工人處境高度相似,聯系也越發緊密。工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具有突破部門、工廠和地域限制的可能性。隨著交通工具尤其是鐵路的發展,工人聚合的速度不斷加快。資本和工業越是發展,工人間的聯合就越是廣泛。
跟隨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無產階級的聯合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向主動發展的過程。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還處在萌芽階段,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政治斗爭中還可以暫時聯合無產階級。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聯合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的被迫聯合。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特殊利益逐漸顯露,和工人的利益沖突也不斷顯現。在恩格斯《英國工人狀況》一書的詳細描繪中可以看到工人和資產者的矛盾沖突。隨著工業的發展,經濟領域的沖突對抗逐漸演變為政治領域的斗爭。在某些地方,斗爭發展為起義。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工人的組織紀律性不斷增強,取得越來越大的聯合。世界市場的開辟和自由貿易的發展,不僅使資產階級的廣泛聯系成為可能,也使無產階級的世界性聯合成為可能。正義者同盟的成立發展便是對這一主動聯合的確證。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加速這一聯合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被認為是‘批判的武器’,是‘理論掌握群眾’的過程”[3],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工人的廣泛教育,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才能提高工人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為無產階級的廣泛聯合提供思想基礎。“共產黨與其他工人政黨都致力于組織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進行斗爭,并通過斗爭奪取國家政權使資產階級的統治歸于消滅。”[4]
經過革命前期的充分準備,無產者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統治的實質,確證了自身所蘊含的堅強的革命意志和強大的物質力量,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思想,具備了從工人組織為無產階級的條件,從而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超越了自我斗爭的邏輯,開始進行反對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革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共產黨的出現是工人運動發展的必然邏輯。它是由少數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組成的,擔當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它具有超越其他一切工人政黨的頑強斗爭意志和堅決的革命動力;它不僅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且始終是同無產階級利益保持一致的先進政黨。
共產黨人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無產者統一思想、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之所以能夠成為當時唯一起作用的革命組織,是因為“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2]413。共產黨人所要學習的理論原理絕不是出自對工人實際情況沒有了解的那些所謂的理論家的頭腦,而必須是對“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2]414。馬克思主義理論正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是來源于實踐并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理論。
共產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無產階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只有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共產黨才能在理論高度上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歷史發展規律表明,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是光明前途和曲折道路的統一,由此決定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共產黨只有時時刻刻加強理論學習,才能認識把握不斷變化發展的現實實際,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導。思想政治教育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實現無產階級歷史使命服務的。無產階級政黨只有注重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才能在原則高度上把握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全局。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政黨不僅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還應該是無產階級的教育者。為了反駁共產主義幽靈的神話,《宣言》向全世界公開宣布自己的觀點和意圖。相較于之前的階級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對其主張的刻意掩飾,馬克思明確指出“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2]435,從而顯示出無畏的政治勇氣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思想政治教育宣布了共產黨人的首要目標是奪取政權。《宣言》明確承認:“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最近目的一樣的:使無產階級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2]413革命的手段是無產階級徹底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獲得政治解放的唯一選擇。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原理告訴我們,思想革命先于政治革命,思想教育要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大造革命輿論。批判的武器固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2]9-10。只有讓人民群眾掌握先進的理論,掌握批判的武器,才能進行有力的革命運動,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成為統治階級,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思想政治教育宣告了共產黨人的原則是消滅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以產品生產和占有為前提。這樣的前提充分體現了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削奴役關系。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是這種關系“最后而又完備”[2]414的形態。因此,消滅私有制是先進共產黨的歷史任務。在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奪取政權后,需要掌握國家機器,并利用掌握的國家機器進行社會革命,變革社會制度,用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漸取代私有制,直至最后消滅私有制。馬克思旗幟鮮明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無產階級發聲。
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批判和自身的成長是同一個過程。資產階級將無產階級視為反動的敵人,發起了包括經濟、思想等方面的詰難。馬克思始終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對此一一反駁,揭示了資產階級的剝削性和虛假性,從而重申了為無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價值原則。
在經濟上,馬克思指出資產者所謂的自由只是經濟上的自由貿易和自由買賣,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的無產者唯一能出賣的只有自己。“大量無產者淪為維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生產工具。”[5]雇傭勞動創造的財富被資本家收入自己的口袋,并聲稱它來源于個人,強調私人占有。在思想上,資產階級指責共產主義要廢除階級教育。對此,馬克思回應指出,所謂的階級教育是資產者以學校、社會等形式將自己的特殊意志加在無產者身上,最終使絕大多數人訓練成機器。資產者對共產黨人的責難是以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交往形式為基礎的,它以維護資產者的私人利益為目標。
“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2]420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作為社會的統治階級,為了實現本階級特殊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將本階級的利益偽裝成社會各階級的普遍利益。而資產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使被提升了的特殊階級的利益以更加迅速和合法的形式被群眾廣泛認可和接受。共產主義不僅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進行最徹底的決裂,更要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樹立共產主義的觀念或文化”[6],這充分體現了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徹底性。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分析辨別各種社會主義思潮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保守的社會主義、反動的社會主義和空想的社會主義是當時三種典型的社會主義思潮。馬克思指出,它們中雖有部分合理的成分,但總體來看都不是科學的指導思想。如果在工人中廣泛流傳,不僅會在思想上動搖無產階級的革命意志,還會在組織上迅速分化無產階級力量。因此,有必要及時剖析辨別其中的錯誤因素,使無產階級認識到革命必須徹底。
蜂擁而起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憑借理論外衣的迷惑,迅速獲得工人的支持,但其在內容上具有真假難辨的特性。馬克思指出,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和德國版本的社會主義都屬于反動的社會主義。它們以自己的私利為目標指向,企圖讓歷史倒流。現代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是保守的社會主義。它以普魯東為代表,對資本主義生活進行辯護,面對資本主義的各種問題只強調以社會改良的手段反對政治革命。空想社會主義雖然看出資本主義已經顯露的弊端,卻強調從單純的理論出發,行上帝般的從無到有的創造,最終只能流于空想的烏托邦。如果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及時剖析辨別,上述思想會在工人運動中迅速傳播發酵,進而動搖無產階級堅決革命的斗爭意志,對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造成難以預估的影響。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論戰宣傳功能,及時清理了具有迷惑性的各種社會主義迷思,為工人階級思想的先進性、純潔性和革命性提供了重要保障。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同各種錯誤思潮,尤其是各種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潮進行論戰。也正是由于革命導師的不竭研究與“亮劍”,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才會迎來一次次高潮。
無產階級獲得政治革命的勝利成為統治階級后,需要在共產黨的帶領下掌握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從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解放,逐漸完成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在無產階級成功奪取政權后,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同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的問題是堅持思想的社會主義方向。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殘余和侵蝕增加了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難度。資產階級教育的實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2]417的階級教育,這種教育將統治階級的特定意志說成“永恒的自然規律和理性規律”[2]417,不僅具有強大的迷惑能力,而且具有極強的可信力,對群眾思想的影響更是根深蒂固。
在思想中確立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要清除資產階級思想的殘余。馬克思在《宣言》中充分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論戰作用。具體來看,馬克思多次使用反問的寫作方式來回應批判資產階級的各種詰難,在指明資產階級思想產生的根源及錯誤之后,用共產主義做強烈的對比,從而強調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思想領域的斗爭和較量從來都是長期的、復雜的,無產階級的思想統治需要有意識地加以建設和維護。”[7]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需要持續發揮馬克思在《宣言》中所顯示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論戰宣傳功能,去除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殘余與侵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
馬克思在《宣言》中詳細描述了工人的地位及精神面貌。在資本主義社會,機器的推廣和分工使“無產者的勞動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因而對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現代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貨物一樣,也是一種商品”,“變成了機器的單純附屬品”。在資產者眼中,工人不是作為“人”而是作為“貨物”“商品”,甚至是“機器的附庸”存在的。工人在勞動過程中無法指認自身價值,卻反生“厭惡”。如此這般,工人自然不會積極主動地生產,還會以破壞生產線、搗毀機器、燒毀工廠等形式阻礙生產。
馬克思在《宣言》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成為統治階級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2]421。這表明馬克思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視程度。相較于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工人不僅不會厭惡勞動、抵制生產,反而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生產。此時的勞動是工人的本質體現,是提高工人綜合素質的手段,而非壓迫人的力量。
勞動者是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處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發揮人的主動性,使人積極投身到社會經濟建設中,促進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從而創造出更大的物質財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激發和培養人,為社會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共產主義社會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上的,只有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剝削人的根源才會消失,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可靠保證。
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主體能力不斷發展、認識水平不斷提升、勞動實踐能力不斷提高、社會交往關系不斷擴充、綜合素質不斷完善的過程。只有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實現自身各方面認識水平和改造能力的綜合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環節,其目標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貫穿《宣言》的歷史主題就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最終實現人類解放。資本主義社會同以往任何社會一樣都是為少數人謀利益、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社會。階級教育是資本社會教育的實質,而這樣的教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如此這般的“機器”只能是片面化和異化的人,而非全面發展的人。資本主義私有制阻礙著個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成為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根本歷史條件。相較之下,社會主義社會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2]411,絕大多數人是社會的主人。“共產黨人沒有發明社會對教育的作用”[2]418,他們做的僅僅是“改變這種作用的性質”,使絕大多數人不是“機器”[2]417,而是“主人”。共產黨改變了教育的性質,“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1]418,階級教育被社會教育所取代。社會主義社會不僅會取消階級對階級的統治,甚至會消滅階級存在的條件,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422。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了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這為未來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構建貢獻出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