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張 雷
(1.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京 102600;2.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100081)
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新時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當前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評價反饋多以現場體驗和直觀感受為主,較少從實證數據的角度進行研究。很多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北京2022冬奧會、冬殘奧會志愿服務,在服務冬奧會、冬殘奧會過程中發揚志愿精神,用自己的奉獻匯聚成“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本文采用問卷、訪談等調查方法,針對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服務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進行實證研究,探析取得良好成效的深層次原因、體現形式和影響因素等問題,進而抓住契機,主動而為,為持續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有效參考。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方法,面向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者,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83份,回收率97.1%,統計有效問卷571份,有效率95.2%。此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調查,側重了解大學生志愿者的價值觀念和成長需求,解答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顯著的緣由。第二部分是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情況調查,側重了解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機和行為方式,分析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檢驗和補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378新時代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體,深入研究分析其思想和行為特點,把握其成長發展規律,事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苯袢罩袊褜崿F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這無形中給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加速發展,國家間交往日益頻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世界廣泛認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具有更強的自我意識、自立能力和自主狀態,以及更加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與實踐活動能力,習慣于通過實踐過程來了解理論問題,通過爭論與碰撞過程來認同理論對自我成長成才的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具有內在的耦合性。新時代大學生更加追求個體價值的實現、自我價值主體地位的確認,希望獲得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其成長發展更加需要被關切。當問及“更接受哪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選)”時,選擇“實踐活動”占比86%,選擇“實地參觀走訪活動”占比63.8%,選擇“文體競賽活動”占比41.5%,而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占比低于以上三項。這反映了新時代大學生在個人成長成才過程中更推崇自我探索、自我成長,呈現出自我選擇性更強烈、趨同意識較弱、很少盲目認同的鮮明特點。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不斷時代化,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與時俱進,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引領新時代大學生成為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馬克思關于人的科學理論為我們把握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石。馬克思認為,真正把握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必須將人看作“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2],以“現實的人”作為邏輯起點與價值取向進行考量。由調查結果可知,多數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念是將個體存在的最大化當作自我價值實現,認為提升學歷是為了找份好工作,拓寬人際是為了日后更好的自我發展,堅信個人成才的道路并不是單一固定的,往往會選擇最感興趣、最為熟悉、最具捷徑的成才發展之路。新時代大學生在價值追求方面主要基于“生存—幸福價值”“傳統—現代”兩個維度,這兩方面均表現出“雙高”特點。當問及“朋友間最常討論什么話題內容?(多選)”時,選擇“校園學習生活”占比62.3%,選擇“人際關系交往”占比58.8%,選擇“個人職業發展”占比54.6%,而選擇“社會時政熱點”“民主政治發展”“世界格局變化”分別占比12.1%、11.8%和10.2%。這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對自我價值關注度較高,更關注于影響自身當前發展的具體事情,而對抽象事物或理論方面的關注度不高,時常將是否有利于“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成功”作為對事物價值評判的重要標準之一,價值目標的定位更具務實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378如今,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為新時代大學生拓展了學習生活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進而使教育的主客體從二元對立走向交往主體,使大學生對此產生強烈依賴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中,教學方式的創新也更加貼近青年學生的成長實際和發展需要。虛擬仿真教學方式以開放、交互、沉浸的VR系統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沉浸式體驗和互動式交流,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趣味性和參與性的不足,能夠確保新時代大學生以鮮活、生動、新穎的方式學習,從而凝心聚力,提高素養,增強感召力與向心力。虛擬仿真學習模式可以進一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入腦、入心,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夠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當被問及“以下哪些校園文化體現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您更容易接受?(可多選)”時,選擇“虛擬仿真建設”和“校園文化墻建設”分別占比82.5%、70.5%,選擇“參與網絡互動”占比62.9%,選擇“參觀校史陳列館”占比53.2%,而選擇“建立校友規章制度”僅占比20.8%。由調查結果可知,一方面,新時代大學生更加喜歡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場景,通過硬件設施進行個性化場景體驗與學習交流反饋,實現聽覺、視覺、觸覺的全身心感官沉浸;另一方面,新時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更傾向于通過慕課、網課、微課等媒介載體進行討論、匯報和辯論,不再被視為單純的“學習機器”,其個性和情感希望在互動式體驗中得到尊重與認可,主體性得到體現,實現了互動的持久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3]。大學生志愿者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踐行志愿服務理念,為奧運盛會貢獻了青春力量。在新時代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做法。通過調查發現,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者工作對志愿者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大學生在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品質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皆有較大提升。
近年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動力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和管理機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應該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研究生和本??粕煌恼J知基礎設置志愿服務內容,使志愿服務更加符合不同階段青年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求。社會各界曾對“90后”“00后”青年學生有著一定的擔心與憂慮,認為他們是迷茫的、嬌滴滴的一代。不過,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服務工作讓世界對中國青年一代有了全新的認知和理解。當問及“參與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服務活動有何收獲?(可多選)”時,選擇“豐富閱歷,增長才干”占比90.1%,選擇“贏得社會尊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占比84.8%,選擇“增強對北京冬奧精神理解,成為‘雙奧之城’的見證者”占比76.3%。而當問及“參與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服務活動應具備哪些思想道德素養?(可多選)”時,七成以上的志愿者選擇了奉獻精神、擔當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六成以上的志愿者選擇了愛國主義精神、實踐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精神。這些內涵與北京冬奧精神密切相關。因此,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者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覆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大學生在親身體驗了解社會、服務大眾、實踐人生的過程中,其思想素養、政治立場和道德品質得到全面提高,參與志愿服務的信念更加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更加牢固。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維的最本質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展起來。”[4]志愿服務活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只有經過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這樣的實踐的檢驗,并進行深入總結與思考,才能真正將理論內化于認知結構和思想觀念體系,從而優化思維方式,最終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過對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調研可以看到,志愿服務在創造客體價值和優化主體思想觀念方面,既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又能有效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參加志愿服務的過程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這種社會實踐方式可以充分證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與志愿服務活動已建立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良好氛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機制逐漸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及志愿服務活動結合,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協同育人效果明顯,思想政治理論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密切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效果取得新發展。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服務始終奉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為世界人民服務中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實效,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將其所學知識內化為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大學生奉獻愛心、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提高了自我教育的直接現實性和自覺能動性。由調查結果可知,87.3%的志愿者將“希望能為國家與社會盡一份力量”作為參與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服務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85.2%的志愿者認為“在志愿服務中提升了對國家責任的認識,極大地釋放了愛國熱情”,82.8%的志愿者認為“在志愿服務中樹立了互幫互助、平等有愛的價值觀,對自身思想品德修養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這些內容與北京冬奧精神的內涵密切相關。這充分說明,大學生在志愿活動中能不斷增強思想道德行為能力,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品質,主動關心他人、服務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真正的教育應是一種既教人以生存手段和技能,使人能很好地把握物質世界,又教人以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使人能自主構建自己的意義世界、精神世界活動。教育是這兩方面活動的協調與統一?!盵5]對于大學生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務活動就是一種社會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過程,他們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將課堂上接受的理論內容和知識體系反復實踐,使得思想政治觀念上升為崇高的理想信念,進而成為支配其行為的經常性品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增強針對性和時效性,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充分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力量,不斷創新志愿服務機制,形成全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更加關切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高校要重視志愿服務在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育教學資源中的重要作用,以志愿服務活動為紐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實踐項目和實踐基地,將志愿服務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教育教學資源。高校要避免僅僅把大學生作為被動客體來開展教育,只有尊重、理解、關心大學生,從不同角度發揮其主體性作用,加強其自我教育水平,才能提升其積極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志愿服務活動要契合大學生思想的共鳴點,符合其個人發展訴求和價值愿望,從而激發其高尚品德,使其在實踐活動中完成自我教育。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571名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者中,86.9%的志愿者表示“在冬奧會結束后繼續參加其他志愿服務活動”,75.2%的志愿者表示“在冬奧會結束后將著重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能”,68.2%的志愿者表示“會宣傳‘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分享冬奧志愿經歷,動員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而言,六成以上的志愿者深切感受到了愛國主義信念,將使命感和責任感融入日常學習生活。由此看出,通過參與冬奧志愿服務工作,切身感悟北京冬奧精神,大學生志愿者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才是自己的最高利益,只有對祖國人民思之切、愛之深,真正關心祖國與人民前途命運的人,才能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共產主義作為終身奮斗的理想,從而堅定和鞏固社會主義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6]新時代志愿服務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離不開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踐。通過上述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凝聚、引導、檢驗、協調等功能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不同層面都得到了相應發揮,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以志愿服務作為載體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效性,可以從增強針對性、提升有效性、實現長效性、增強戰略性等不同角度進行優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教育途徑與方式需要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而與時俱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可以充分運用志愿服務這個渠道,通過志愿服務實踐不斷提升親和力和針對性,以適應當下“00后”及即將進入大學學習的“05后”大學生群體,更好地提升教育功效。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最終實現,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以下四點:一、全面滿足大學生成長需求是衡量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二、豐富大學生的社會關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前提;三、提高大學生的能力與素養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四、發展大學生的個性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要求。如今,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片面強調“灌輸”的弊端,其功能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耦合,很好地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緊密結合,寓教育于文化實踐活動中。然而,青年志愿者作為獨立的個體,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各不相同的成長需求,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志愿者的各自需求制定針對性的育人方案。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它不僅表現為人們完成工作任務時的勝任感,還表現為參加創造性活動時所要達到的成就感與獲得感。在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服務中,志愿者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的交流中逐漸學會了認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志愿服務活動極大地滿足了志愿者自身成長的需求,提供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一個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相結合的機會,一個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統一的機會。同時,根據志愿者的成長經歷、專業背景、興趣愛好等條件進行自由組隊,有針對性開展技能拓展、交流分享、素質培養等活動,充分發揮了志愿者個體的主體作用,使其身臨其境地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性教育,彌補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發展是一項長期的、宏大的、復雜的社會工程。在一系列工作中,首先要對志愿服務發起主體和服務對象的主要職責加以明確,在實踐路徑上進行創新,推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有新的更大發展,使更多大學生成為志愿者,使更多大學生志愿者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實踐者,最終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效用得以提升?!鞍l起組織”是“匯聚社會資源,傳遞社會關愛、弘揚社會正氣的重要載體,是形成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社會風尚的重要力量”[7],是志愿服務活動中承擔著影響志愿者滿意度的保障因素,而“服務對象”則是影響志愿者服務熱情的激勵因素。如果發起組織的政策、機制、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工作的不滿。提升發起組織的管理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學生志愿者的不滿情緒,但不會使大學生志愿者感受到激勵,往往只會達到維持現狀的作用,真正起到激勵因素的是服務對象。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接受到服務對象對自己的贊揚與認可,才能激發其飽滿的熱情,產生滿意情緒,進而達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標。相反,如果服務對象無故指責或批評大學生志愿者,則會打擊其工作熱情,進而影響志愿服務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聚焦發起組織和服務對象兩群體,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內容。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在北京2022冬奧會志愿服務工作中,一方面突出了保障因素,完善規章制度,強化聯動機制,提升管理水平。如北京市為2022冬奧會“量身定制”了修訂版的《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對于進一步促進首都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培養志愿者專業能力與專業精神、保障冬奧會志愿服務質量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突出了激勵因素,在全社會樹立起認同志愿服務理念,推行志愿服務光榮、志愿者可敬的新風尚,掀起“后冬奧時代”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新熱潮。
高校應大力發揮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樣有利于“活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內容,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這也是拓展高校大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要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性效果,就要堅持項目化、專業化、科學化原則,將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服務方式具體化。首先,項目化是指導、調節和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健康發展的組織形式、調控手段和政策制度的總稱,更是關系協調、控制有序、自主動力的運行動能,使廣大青年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正確、規范地服務他人和社會,還能在服務的過程中得到社會的肯定和認可,實現志愿服務主題鮮明、特色突出、成果顯著的目標。其次,專業化是提高志愿者的專業技能,增強志愿者組織的服務能力,有效銜接“項目化運作、社會化動員、事業化發展、制度化保障”的內在要求,更是直接影響志愿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關鍵性要素。志愿者通過專業化的組織培育,實現“從無到有”,高效孵化專業志愿服務組織和團隊,再實現“由有到全”,增強本土志愿服務組織的專業化水平,在使志愿服務更為精準、精細的同時,推動實現志愿者與志愿服務組織的良性互動,更好地達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最后,常態化是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與戰略需要。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并不是心血來潮的“沖動”,不應是趨利從眾的“跟風”,而應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通過培育志愿精神,普及志愿理念;加強志愿組織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加快志愿服務立法,規范志愿服務行為;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整合志愿資源;加強政策支持,提供機制保障,共同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發展,進而增強志愿服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實效,逐步走出一條滿足大學生成長需要、服務社會需求、回應時代要求的實踐育人之路。
倡導大學生廣泛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需要,而志愿服務活動又能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聯系的有效紐帶。做好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和建設,能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有效構建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搭建活動平臺,完善保障機制。新時代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要體現時代要求,要著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幫助大學生更加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精神,深刻認識新時代志愿服務的歷史使命和前進方向,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性。應當把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理想信念教育和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環節,將志愿服務精神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從頂層設計、部門協調等多方面明確志愿服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形成思想明確、協調合作的工作體系,不斷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和志愿服務能力。應推動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守正創新發展,提升志愿文化引領功能,打造志愿文化品牌效應,把志愿服務工作融入主題宣傳,深入拓展志愿服務相關實踐,充分運用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廣泛選樹新時代優秀志愿者,推動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志愿服務氛圍。應建立大型活動優質大學生志愿者儲備庫,打造大學生精品志愿服務項目及先鋒隊伍:立足實際需要和首都人才優勢,建立多元化的志愿服務激勵保障機制,擴大志愿服務范圍,服務領域涵蓋文明實踐、服務民生、文化科技、生態文明、衛生健康、安全應急等;提升專業服務能力,為首都志愿服務增加“助推器”。首都大學生志愿者以實際行動續寫好“后冬奧”故事,讓世界共同見證北京蓬勃發展的青春風貌,擦亮“雙奧之城”的志愿服務金名片,進一步掀起人人關心、支持、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新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