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彩霞,王世鳳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建工學院,江蘇連云港 222006)
親子食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由撫養者實施,對兒童進行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家庭是兒童成長最重要的場所,親子關系的影響可以延續到成年。在家庭教育中全面給予關于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傳遞與普及,并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文化、禮儀、藝術、創造力和人格培養等方面,是影響終身的生活教育。
我國食育文化古已有之,食育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并沒有以明確的食育理念進行研究,也沒有形成穩定傳承的食育文化。比較有影響的《齊民要術》是一部農業科學著作,包括作物栽培、畜牧生產與疾病防治、農牧產品的加工技術、食品生產與釀造等,涉及食品屬性及制作等內容,有一定食育理念的體現,對后世飲食著作的觀念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領作用。此外,藥食同源觀念一直受民眾認同,中醫認為是藥三分毒,而食補一般沒有副作用,可以起到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的效果,方便實惠又兼具安全性,有藥物不具備的優越性。
在中國,食育教育實踐大約從2010年開始在民間試點,將食育概念引入到中小學課堂,結合中小學生年齡及學習計劃制定食育教案。同時,社會各界也開始受到食育觀念的影響,力求培養科學的飲食觀念及優良飲食文化傳承,培養學生動手、探索能力。在我國食育教育踐行者的努力宣傳下,食育取得一些成績,但政府針對食育的推進工作尚未完全開展,沒有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也沒有形成全民參與之勢和穩定的食育教育理念。親子食育處于自發發展階段,在各地區的發展也不平衡,不同民族、階層、城鄉差別較大,極大限制了我國食育教育的價值體現。
家庭是親子食育的第一場所,撫育者應充分考慮兒童的性格、家庭環境、親子關系、家庭成員等特點,尊重家庭教育的規律,找出適合的方式方法。總體上,家庭親子食育方便易行,靈活隨意,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兒童的參與興趣,真正實現親子食育的目標。親子食育在實踐中要注意把握以下教育原則:
食育包含很廣,涉及食物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向兒童傳輸,比如:動、植物性食物的形成過程與獲得、不同自然環境對食物的影響、食物制作工藝與廚具、不同食物營養與健康的關系、疾病禁忌、環保與食物垃圾處理、種養條件等很多方面。這些廣泛的親子食育內容不像學校教育那樣富有系統性。遵循自然教育的原則就是相信任何一個健康兒童都有一定的學習能力,都能夠在成長中自然習得各種技能,撫養者不用特意地去制作教案、設計教學內容,一切都遵循自然發生的原則,撫育者只需引導兒童去看見、體驗、感知、品嘗,按照心里既定的標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釋,耐心引導兒童準確表達。兒童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更多常識、知識與技能,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得到鍛煉,創造力、觀察力也將得到提升,有助于親子食育的價值目標的全面實現。
在食育教育中,要遵循安全性教育原則,注意對兒童進行安全意識培養。食育的安全性原則首先包括對兒童飲食習慣的安全教育:飯前便后洗手,刷牙漱口,甜食與健康、水果、蔬菜清洗、安靜進食,安全餐具選用、安全烹飪、慎用刀具等。要循序漸進地教會兒童注意食品存放的溫度和保存期、霉變變質食物辨別,疾病與飲食禁忌等等的認識。還需要引導兒童辨別垃圾食品,認識垃圾食品的危害,錯誤的烹飪方法對食物營養的破壞以及給身體帶來的危害等等。比如孩子們喜歡的甜食,市面銷售的大多是以植物奶油加工生產,它們的營養價值非常低,與天然奶油、天然淡奶、奶粉是兩碼事;此外,長期食用含有添加劑的食物有害健康,所以撫育者要教會孩子通過產品包裝的配料表信息來分辨。在生活中還要注意引導孩子不同食物混合食用會引起不適,甚至會引起食物中毒。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不教。親子食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構成,最終目的也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注重飲食健康、愛惜身體、注重就餐禮儀、具有社會性、同情心、能夠感恩的人。實踐證明,情緒愉快時兒童更容易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印象更深刻,效果鞏固好。因此,親子食育應遵循快樂教育原則,讓兒童在愉快的情境下完成食育體驗,實現親子食育的目標。
親子食育的實踐應當在愉快的情境下發展,達到快樂“教”“學”的良性循環。撫育者應明確,快樂是過程,目的是學習。這種理念并不單純把快樂放在首位,否則,一味追求快樂,而把學習當成可有可無就舍本逐末了,表面上這樣做是尊重孩子意愿,實際上卻是縱容孩子的惰性。至于如何來把握這個度,該有的規矩都有哪些,這個因撫育者和家庭不同而異。
親子食育融于生活,是最接地氣的教育方式,通過與兒童的生活緊密結合,以飲食問題和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為出發點。可綜合食物營養、飲食習慣、飲食文化、飲食禮儀、環保、種植、食物加工制作等方面,實施得當的親子食育一定是互動式的、探究式的,兒童在體驗中一定會有很多個“為什么”和“真有趣”,這就要求家長自己要有良好素養與知識積累,對孩子多鼓勵引導,發掘他們的創意思維,保護他們的求知欲探索欲,這樣將會使兒童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例如,通過做色母片實驗以及動手榨制蔬果汁,兒童會認識人造果汁與天然果汁的色素差別,從而引導他們認識到人造果汁對健康的影響,進而拓展到市售飲料的危害。對于不喜食蔬果的兒童,可以別出心裁地引導他們接受。筆者經驗,最受兒童歡迎的親子食育之一是彩色面食,因為兒童在參與制作色彩絢麗、不同形狀的各式面食的過程中,很有一種創造的喜悅,見識天然色彩在酸、堿作用下的不同變化以及常溫狀態與加熱之后的變化差異,整個過程充滿歡聲笑語,驚喜不斷。
就目的來說,親子食育是通過家庭教育中撫養者有意識的引導,使兒童逐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具備食物健康、安全的鑒別能力和生活能力,為家庭對兒童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培養提供物質保證。凡是有關食物的、在兒童不同成長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都可以作為親子食育的內容。具體來說,家庭親子食育的內容涉及以下幾類:
我國的飲食文化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燧人氏鉆木取火后有了熟食,宿沙氏發明蒸鹽技術,使人們不僅掌握了“烹”還懂得了“調”,之后便有了我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變遷。隨著朝代更迭,飲食文化也融入了更多的時代特色與民族特征。比如,中國飲食講究的“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也是餐桌禮儀所提倡的秩序與規范,包括坐席位置、碗筷匙擺放、上菜次序、就餐儀態等等,生老病死、送往迎來都體現著“禮”。它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內在倫理精神的傳承,這種“禮”的精神,貫穿飲食活動始終,是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現代飲食文化,依然注重“色、香、味”的統一,注重“禮”與“情”的結合,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日常三餐,都可在親子食育中,融入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方方面面,讓兒童在享用美食的過程中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刻內涵。
調查表明,只有大約四成的教師和極少數家長了解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很多家長或教師的健康飲食知識極其匱乏,面對琳瑯滿目的食品不知道如何選擇,很多撫養者為了取悅兒童而盲目溺愛,把方便面、肯德基、冰淇淋等食品作為獎勵,甚至給孩子食用保健品,從而導致孩子性早熟、過度肥胖、行動遲緩、體能不達標等。因此親子食育尤其要遵循健康性原則,要引導孩子從小就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念,形成健康的飲食行為與習慣。不暴飲暴食,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不吃油炸、垃圾食品[1]。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建立對食物的數量感,養成分餐習慣,提倡光盤,杜絕浪費。通過每餐的食物搭配,讓孩子了解均衡營養所需要食物的品種數量,以及一餐飯所需要不同食物的分量搭配,“肉、蛋、奶、蔬、果、糧”營養攝取的重要性,這些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對兒童潛移默化地影響效果非常顯著。
兒童通過參與食物制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多人協作的活動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性,通過學習多元飲食知識,提高孩子與人溝通交流的技能,準確的語言表達技能也會在無形之中掌握。不同造型、色彩的變化會激發兒童天然的好奇心,很多孩子把親子食育實踐當成了手工實踐,手眼協作、精細動作都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撫育者可以依年齡不同采取不同的食育實踐活動,兒童可以逐漸習得以下生活技能:認識水果蔬菜、動物、顏色;認識餐具并正確使用,會水培蒜苗豆芽等;觀察酸、堿作用下顏色變換,顏色在高溫下的變化,分辨調味料及味道;會自制酸奶、奶酪、水果飲、彩色面食等;認識火、水的沸騰、認識冰;會描述味道、形狀;會擺放餐具,會洗蔬菜水果、會洗碗;能夠準確感受饑飽并正確表達;能看懂食品標簽,學齡兒童正確辨認保質期、通過價格與物質含量分析食品的性價比等等。
親子食育首先需要撫育者有科學的飲食觀念和健康的飲食行為,有一定的膳食搭配技巧,遵循“知、信、行”連續發展規律,最終將落實在“行”上,在生活中加以實施,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才能真正保障健康。親子食育應從幼兒階段開始實施,循序漸進,每天進步一點,把兒童愉快的體驗和科學搭配的健康食品融為一體,這樣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在感知、參與的過程中,兒童了解食物的形成過程,學會協作,享用勞動果實的愉快心情也會讓兒童形成與自然、與其他人協調相處的意識,感恩大自然、感恩父母,好的親子食育結果往往來自撫育者的言傳身教,體現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
食物本身就是一種美學,烹飪是藝術,實踐中,當我們充分運用食物美學的時候,孩子的美感細胞也會被激發出來。同時,兒童在體驗過程中,也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創造靈感,這是進行兒童美學教育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活動之一。可以利用食物本來的色彩與形狀、食物原色彩的應用與再創造、食物在加工過程中色彩與形狀的變化、借助模具塑造食物的不同造型、藝術餐具容器的搭配使用等來培養兒童的藝術想象力,豐富食物的美學內涵,
在兒童參與美食制作的實踐中,會出現由于沒有經驗而制作失敗的情形,我們知道這些失敗并不是一無是處,它們是兒童在創造力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樣,兒童在失敗的活動中總結經驗的同時,他們的意志力和耐心也會通過這些活動得到培育。從這個角度來說,親子食育在培育兒童能力與綜合素養方面,給予的是全面培養。
親子食育屬于教育學范疇,應遵循教育規律,根據食育對象的特點設定實施方案與目標,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實現我們所提倡的親子食育的價值。
在采用方法上,親子食育注重互動,普遍采用并有效的方法主要有體驗法、交流法、演示法、探索法、表演法、故事法、綜合法等。體驗法就是直接讓兒童通過體驗獲得認知,比如自制美食,鼓勵兒童直接參與活動并獲得體驗感受;交流法主要采取問答式,一問一答給予兒童必要的解釋與引導;演示法主要是家長演示,兒童觀察,進而在互動中有新發現、新認知;探索法主要針對兒童的好奇心,由兒童觀察或提問或推理,來解決迷惑;表演法主要是設置情境,兒童與撫養者分別飾演一定的角色,通過表演使兒童獲得知識;故事法是指針對低齡兒童的特點,用他們比較喜歡的講故事、編故事的方法來說明簡單的道理;綜合法主要是面對兒童日常生活中隨時面對的困惑,隨時因地制宜采取他們所能夠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包括問答、演示、觀察等互動方式。
任何方法都是為了達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想要達到好的效果就要求家長首先有足夠的耐心,同時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家長的綜合素養直接影響親子食育的效果。實踐中,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在親子食育過程中要對兒童及時予以回應,鼓勵他們勇于表達,嚴禁呵斥。
當前,在全社會推進全民健康素養建設的政策與形勢下,全面推廣實施食育不僅需要政府全面的政策引導,還需要在幼兒園、中小學逐步設立食育課堂,將食育納入基礎教育,以政策形式保障順利實施。基礎教育階段,在進行德、智、體、美育的同時開展食育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家庭親子食育作為食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作用,這不僅是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新課題,家庭親子食育值得在全社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