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君
(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甘肅 民樂)
群文閱讀概念的興起,反映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重大革新,即從單純的語文知識傳授轉向全面文學鑒賞,從被動的灌輸模式轉型為師生共同協商,不僅有助于擴大語文閱讀范圍、數量,也能夠明顯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辨意識和邏輯能力,尤其適用于難度較大的古典詩歌教學?;诖?,簡述群文閱讀概念及理論內涵,建構群文閱讀觀照下詩歌教學的有效模式,進一步結合課例制訂教學策略,以供廣大師生借鑒參考。
從直觀上講,群文閱讀的概念源自群文閱讀的組織形式?!叭骸奔慈航M,指以多篇閱讀文本為基礎,通過設置一個或多個議題實現文本之間的交叉關聯,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式、合作性學習。在議題約束下,“群文”的構成不是隨意的,在形態上必須體現出一定的結構化、緊湊性,對比之下可以發現更多特點:(1)與單篇閱讀比較,群文閱讀不僅涉及篇目多,且兩者是“一維”和“多維”的關系,多篇文本之間可以拆散整合,可用于求同存異,所形成的閱讀教學情境也更為復雜。(2)與主題閱讀比較,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會對文本設定一個抽象的定義,但主題閱讀并不強調多篇文本,且主題在文學意境中更為宏大,而群文閱讀的議題比較小,可以具體到某種要素、某個意象上。(3)與單元閱讀比較,兩者都強調多篇文本共存,如部編版每一單元的內容都可以視為整體,但彼此之間的關系非常松散,是多個單篇機械結合在一起,主要用來展示某一范疇內的語文知識。
根據文本互織理論分析,人類語言在詞語維度上是存在多重言說方式的,文本之間或存在不同的表述目的,但相同詞語的運用必然可以建立文本之間的聯系,且在局部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同質性。詩歌作為一種體裁,遵循統一的言說范式,所以一首詩歌必然會和其他詩歌產生關聯,其契機可能是詩人本身、語言要素、創作背景等。例如,詩仙李白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酒”,但圍繞著酒的表述目的是不同的,《將進酒》是友人之間把酒言歡,《月下獨酌》則是一個人的狂歡,意境雖然存在差異,但“以酒為媒”構建結構性文本閱讀體系,仍然能夠從中找出“文本互織”的效用,兩篇詩歌都表現出李白放蕩不羈、情感豐富的特征。
此外,支持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的是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提出的基礎便是“客觀存在且有共通性”。從詩歌角度出發,中外詩歌都會強調結構、韻律、意境,都崇尚真善美的價值導向。群文閱讀觀照下的古典詩歌教學,需要一種集體建構場景來實現,即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摒棄被動“灌輸教學”,這與課程標準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是一致的。同時,課程標準中還強調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三種核心素養,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的情境、會話、協作三大要素,為群文閱讀建構開放性教學生態。
如何構建一個群文閱讀關照下的有效的古典詩歌教學模式,這一命題可以從兩個維度分析。其一,必要元素,即群文閱讀有別于其他閱讀教學的充分條件。其二,限制元素,即群文閱讀保障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效果的保障條件。以必要元素為出發點,至少包括“議題”“多元文本”及“集體建構型課堂”。首先,無議題就無群文閱讀,議題是師生探討、辯論的前提,也是建立組織化文本的依據。其次,多元文本對應“群”的內涵,在數量上至少有兩個作為參照,具體數量根據教學實際確定。再次,集體建構型課堂意味著沒有絕對的“知識權威”,議題也沒有統一的答案,通過意義建構以達成集體的共識;而限制元素方面,主要指群文閱讀的課時,一節課和多節課的區別下,議題的大小、文本的多少必須進行合理控制。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從體裁特征分析,《登高》為七言律詩的典范之作,不僅通篇對偶,且語言精妙、意境深遠。該詩前四句寫景,通過狂風、猿嘯、清沙、白鳥等要素烘托出一幅江岸廣闊寂寥的圖畫;后四句抒情,詩人自言為“艱苦潦倒”,詩句意境由遠至近、由物及己,表達了在不幸生活遭遇下的巨大苦悶。類似于《登高》情景描寫及意境表達的詩歌作品,在杜甫筆下不只一首,在本首詩教學中,就可以基于群文閱讀理念設計教學策略:整體上,群文閱讀觀照下的教學模式,均可采取“設計議題→組織材料→建構課堂”的形式展開,其中前兩項工作主要由教師完成,最后環節應側重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
議題設計是實施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關于如何確定群文閱讀的合理議題,事實上存在多元化的切入點,以“詩人杜甫”為例,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接觸杜甫其人時,他多會被貼上“愛國詩人”“憂國憂民”“窮困潦倒”等標簽。但事實上,杜甫詩歌作品主題是多樣化的,包括詠史懷古、思鄉懷人、戰亂懷賢等,且詩歌理解本身就有不同的角度。以《登高》為參照,《羌村三首》《哀王孫》等作為群文閱讀補充材料,其中都有關于“風雨”意象的描寫;同樣以《登高》為參照,以《旅夜書懷》《冬至》兩首詩為群文閱讀材料,又可以從中篩選出“愁客旅人”作為議題。所以,所謂群文閱讀的合理議題之“合理標準”,取決于群文閱讀觀照下要表現何種價值導向。綜合《登高》一詩內容、背景、情感及“杜甫其人”一貫的人物設定,將群文閱讀議題圈定在“一生無所依,不忘憂家國”范圍之內更合理。
解為“登長安城墻”。由此“三登二望”都符合“登高一望”的意境特點。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所收錄的杜甫詩歌中,《登高》(高一必修上)和《登岳陽樓》(高一必修下)在情境上較為接近,均有“登上某物”的具象描寫與意境體現。因此,可以在“二登”的基礎上引入《登樓》,構成“三登”材料組合,進一步豐富群文閱讀內容。然而,即便確定了群文閱讀的議題(即“杜甫為什么要登高一望”),群文閱讀材料組織過程中也不能局限于一首詩的“直觀意象”。所謂直觀意象,即《登高》是指登上了夔州長江畔的高山,《登樓》與《登岳陽樓》是指登上了具體的高層建筑,局限于“登”這一動作是無法展示詩歌的全部意象和詩人的全部情感的。結合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君子登高必賦”的文化現象,登上某一高度媒介的目的是為了“望”,按照“登高一望”的思路,則可以將《春望》《望岳》兩首詩也納入群文閱讀的有效材料范圍。以上五首詩歌構成“三登二望”的群文閱讀組織模式,其中,《望岳》在詩歌情境上亦可以理解為“登泰山”,《春望》在詩歌情境上亦可以理
1.課時及重難點
由于《登高》屬于高中語文必修范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接觸的第一首杜甫作品,對其展開精讀、精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節課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圍繞《登高》鑒賞展開,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系統翻譯、感受韻律及結構美感,加強對詩人杜甫生平經歷的了解等,為第二課時群文閱讀奠定基礎。同時,針對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應放在“三登二望”關系的建構上,旨在從詩歌內容層面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教學難點則是對杜甫詩歌風格的整體把握。
2.明確教學目標
《登高》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很容易確定,包括詩歌內容品讀、意象提煉、字句理解、韻律感知、結構分析等,借助直觀的景物及抒情描寫,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而在《登高》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則相對復雜,根據已經確定的“杜甫為什么要登高一望”議題,將“三登二望”作品融入杜甫生平經歷中,結合每一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及相關歷史事件去理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同時,遵循群文閱讀的基本原則,指導學生進行“以詩學詩”的實踐,如在掌握《登高》一詩的知識要點之后,同樣是七言律詩的《登樓》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究,對比分析兩首詩歌的相同點、差異點。類似的,基于“登高一望”的情境設計,分析同為五言律詩的《春望》及《望岳》的情境、情感差異,以豐富學生對杜甫其人的認識。
綜上所述,在無差別、無特定指向的詩歌作品閱讀教學前提下,群文閱讀產生的價值是統一的。一方面,從學生角度說,群文閱讀引起閱讀方式的改變,從傳統由點到面的擴展方式轉變為多文本交叉滲透的互動模式,在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的同時,助力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意識及創新能力,使其更好地獲取語文核心素養。另一方面,從教師角度說,能夠明顯促進專業能力提高。如群文閱讀觀照下的備課,勢必需要越過教參收集更多的文獻資料,并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從“古典詩歌→白話文學”的狹隘視野中走出來。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構思、意蘊、形象等多個角度欣賞,獲得審美體驗。因此,群文閱讀本質上是一種閱讀材料系統化的組織方式,即在同一議題、多個文本的組織模式下,充分滿足多個角度欣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