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霞
(蘭州第二十四中學,甘肅 蘭州)
2014 年,國家對高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新的高考政策不再分文理科,改為必考科目和選考科目。必考科目是語文、數學和外語。選考科目則是從其他科目中依據不同的規定選擇三門參加考試。不得不說新高考不但更加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且也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2021 年,甘肅省開始正式實施新高考政策。采用實施的是3+1+2 的模式。“3”為所有考生必考的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1”為考生首選科目:物理、歷史,考生須在其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考生須在其中選擇兩科。與之相對應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實行“兩依據,一參考”的高考錄取模式。“兩依據”是指依據統一高考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擇考試科目成績;“一參考”是指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這就意味著,新高考背景下學生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按部就班,悶頭苦學,只注重書本知識學習和考試成績了。他們必須要提前考慮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而選擇可能就讀的學校和專業,然后在此基礎上選擇個人應該選考的科目。所以作為新高考背景下第一輪高一的學生,急需學會職業生涯規劃。
據我了解,我國很早就提出了對高中生實施生涯規劃教育的要求。一些教育比較先進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湖北等早已開設了學生生涯發展規劃的課程,幫助學生解決生涯規劃遇到的問題。國內第一個將職業規劃帶入中學課堂的中國人民大學附中專職職業規劃師吳志楠介紹到:“美國孩子從六歲開始,就有了職業意識的開發。職業生涯發展指導貫穿小學、中學和大學。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在為自己長大后從事的職業做知識、技能、綜合素質上的準備。”然而,處于邊緣地區的農村薄弱學校,依然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生的重要意義。
農村薄弱學校所處的環境多為邊遠農村,各方面相對落后。如果沒有積極引導,剛進入高一的學生很少會通過網絡信息去了解各大學各專業的相關情況以及社會職業的發展變化,甚至大多數學生進入高一后依然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更別談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
農村薄弱學校高一的學生多來自農村家庭,家長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很少有家長能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身價值,也無法給孩子的未來發展給予科學的建議。久而久之,學生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將來會和家長一樣,而不去主動挖掘自身的潛力,甚至否定自身的價值。
農村薄弱學校教育始終把關注點停留在學生的成績和安全上,觀念陳舊,墨守成規,一味地抓學生的成績,而很少探究農村孩子學習差的真正原因。至于生涯規劃,從未重視起來。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嚴重缺失,不僅使得高一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動力不足,更為嚴重的是面對新高考無所適從,影響了學生的學業選擇和終身可持續發展。
據調查了解,考入我校的高一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從未接觸過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一無所知。對于將要面臨的選科,他們茫然無措。對于三年后要面對的新高考也是一頭霧水,至于未來上什么大學、從事什么職業更是無從談起。
然而高一是中學階段的轉折期,也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黃金期,更是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期,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起來。從農村薄弱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先對他們進行生涯規劃意識喚醒,來幫助高一新生面對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帶來的壓力,引導他們及早樹立科學的生涯規劃意識,提升他們應對新高考改革的能力,盡可能縮小城鄉教育上的差距。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喚醒指的是首先通過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從思考探究“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我要如何去?”來認識自我;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符合高一學生心理發展需求的活動,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最后通過興趣分類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通過性格分析、性格與習慣的關系養成良好的終身受益的行為習慣;通過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優勢,更加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的成長。當然職業生涯規劃沒有如此簡單,它更需要學生進行外部探索,了解職業的內涵及職業探索的途徑;需要學生懂得生涯決策,學會調節和應對生涯決策時的困擾;更需要學生學會生涯管理,做好日常學業、壓力、人際交往之間的協調,制訂屬于自己的生涯規劃書。但是,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梳理農村薄弱學校的現狀,我認為當務之急應先對高一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喚醒。通過啟發學生認識自我,開啟生涯規劃之門;引導學生探索興趣,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幫助學生分析性格,初步展開職業生涯規劃;協助他們認識能力,實現自我成長。
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高一的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的矛盾時期,他們自我意識增加,急切地想探索自我。教師可以廣泛搜集有關探索自我的名人故事或相關的名人名言來引導學生開始有目標地了解自己,然后引出自我認識的主題。運用“喬哈里窗”認識自我。“喬哈里窗”是一種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它將人際溝通的信息看作一個窗子,然后將這個窗子分為四個區域:開放區、隱秘區、盲目區、未知區。開放區的信息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例如自己的姓名、年齡、成績好壞,部分經歷和興趣愛好等;盲目區的信息是自己不知道,別人卻可能知道的盲點。例如你性格上存在的弱點,你的某些處事方式,別人對你的一些感受等等;隱藏區是自己知道,別人卻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例如你的某些不想告訴別人的經歷、希望、心愿、陰謀、秘密以及好惡等;未知區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例如某些隱藏的潛能。引導學生填寫、整理、分析自己的“喬哈里窗”,并讓他們明白認識自我需要不斷地擴充自己的“開放區”,減小“隱藏區”,重視“盲目區”,探索和開發“未知區”。只要學生能不斷地用各種方法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他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長處,同時也能對自己的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也就喚醒學生開啟了職業生涯規劃的大門。
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喚醒課堂,設計符合高一學生心理發展需求的活動,讓學生進行興趣的自我探索。有了初步探索的基礎,再對“霍蘭德的興趣理論”進行講解。“霍蘭德興趣理論”將興趣歸類總結為六種類型: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事務型。實用型的人大多數喜歡與機械和工具打交道,熱愛大自然,喜歡戶外,擅長動手等肢體運動型活動;研究型的人喜歡從事與文字符號、概念抽象思考有關的工作,喜歡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擅長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腦力活動;藝術型的人喜歡用用創造力和想象力來工作,喜歡追求美、自由、變化,他們喜歡用文字、色彩、聲音、行為等形式表達自己的內心體驗和對美的感受;社會型的人更多的喜歡關注人的問題,例如人的成長以及人際關系,喜歡指導教育,幫助關懷他人。他們的特點是善言辭,喜歡直接與人一起做事;企業型的人喜歡有領導力、影響力,做事喜歡討論權利、經濟、社會或政治議題,習慣以利益得失、權利、地位、金錢來衡量做事的價值;事務型的人擅長數據記錄、檔案管理、整理和組織東西。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自我判斷,聽取他人評價,結合教師分析,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地判定自己屬于哪種類型,進而有目的、有方向地選擇未來發展方向,并進一步將興趣與專業選擇進行聯系。通過興趣分類,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為高一學生下一步的選科做好準備。
嘗試讓學生在生涯課堂上分析不同典型人物的特點,讓學生對每個人的不同性格有意識地進行觀察。接著根據高一學生特點設計互動活動,引入性格的內涵概念。讓學生思考“我們將來會如何與外界互動?”“我們現在應該關注哪些事物?”“我們如何深入思考問題?”“我們如何有效做事?”等問題,再結合“MBTI 性格理論”進行自我探索。“MBTI 性格理論”將性格分成內向型、外向型、直覺型、感覺型、思考型、情感型、判斷型、知覺型八種類型。內向型性格的人傾向于內部世界,喜歡獨處,享受冥想;外向型則傾向于外部世界,樂于與人交往,積極行動;直覺型喜歡想象和創造,通過感覺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感覺型則傾向于關注當前發生的事,注重實事,腳踏實地;思考型傾向于理性和邏輯,堅持原則,講究條理;情感型則傾向于感性和人性化,樂于包容他人,營造和諧環境;判斷型傾向于有組織、有規劃,喜歡按計劃行事;知覺型則傾向于彈性和靈活,喜歡隨性而為。通過這些理論學習,讓學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同時關注外部世界,將性格與當今社會職業進行匹配分析,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進而找到專業選擇的方向,明確選擇的科目。同時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對性格有進一步的理解,引導學生把性格與習慣的養成以及生涯發展聯系起來,讓學生從高一起,有意識地、自覺地養成良好習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極大地肯定了認識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初步的認識。先引發學生的思考:“我知道什么?”“我會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說”。“多元智能說”將人的能力歸納總結為八種: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擁有語言智能的人擅長語言表達、閱讀、討論問題、編短劇、訪談、寫作、制作簡報等;邏輯-數學智能這類人擅長邏輯推理,喜歡用數字公式表達結論,擅長設計和實施實驗,用推理的方式論證問題,運用類比的方法說明對事物的分類;擁有空間智能人擅長制圖作畫,制作藝術品,喜歡涂鴉、雕刻、構圖等;擁有身體運動智能的人擅長學習各種舞蹈,展開某項運動游戲;擁有音樂智能的人擅長打節拍、唱歌,分辨音樂的節奏,喜歡為課文書籍設計插圖、設計背景音樂等;擁有人際智能的人擅長主持各種場合的集會,喜歡參與公益性活動,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喜歡和學生交流討論等;擁有自我認知智能的人擅長設定目標與計劃,通過寫日記、自我評論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喜歡讀名人傳記,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接受他人反饋等;擁有自然觀察智能的人擅長觀察自然界,能堅持記觀察筆記,喜歡飼養寵物,擅長學習自然現象名稱,喜歡親近大自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是可以培養的。通過這一理論的學習,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能力重新進行梳理,找到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反思在能力培養上存在的誤區,讓學生更加有的放矢地培養自己的能力,找到自信和學習的動機。
總之,對農村薄弱學校高一的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意識的喚醒,是為了激活正處于人生發展黃金期的高一學生現階段乃至今后人生階段學習、發展的動力源泉,促進高一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不斷發展,讓他們學習有目標,提高有方法,未來有方向。引導高一學生開始主動思考:為什么要發展,發展成什么樣的人,如何管理發展過程等問題。引導學生對自己不斷地探索,進而去主動地探索外界,然后科學地分析,形成長期或短期的目標,然后不斷積極采取行動,有效應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最終更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發展成更好的自己,以后更好地適應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