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華,丁 娜,周 艷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杭州 310016
孕產期分為孕前、孕期、分娩期和產褥期四個時期,通過對這四個時期婦女的健康保健,能有效實現高質量的受孕,降低孕婦、產婦和新生兒病死率,減少新生兒出生缺陷,保障母嬰健康。“互聯網+”背景下,以供給為導向的孕婦及產婦保健模式正逐漸被以需求為導向的“互聯網+”保健模式所代替,基于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孕婦及產婦健康管理類APP作為一種eHealth(電子健康)的表現形式,與傳統健康教育相比,因其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便于攜帶、信息量大、成本低等特點獲得了廣泛的應用[1-3]。但此類APP也存在個人信息泄露、內容準確性存疑及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因此,本文就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的國內外應用現狀、積極作用、問題及建議進行綜述,旨在提高孕產婦自我管理水平。
目前國外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產品作為一種通過手機下載就可以進行健康管理的便捷方式,在國外孕婦及產婦中已廣泛應用。Osma等[4]調查了孕婦和產婦對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的需求,90%受訪者通過互聯網搜索了圍生期健康教育內容,57%受訪者下載了孕產期智能健康管理APP,27%受訪者已經為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付款。國內市場上主流的孕產期智能健康管理APP分為兩類:一類是依托醫院產生的免費健康教育衍生產品,如浙江省婦幼保健院推出的“掌上孕婦學校”[5]、杭州市婦幼保健院的《母子健康手冊》[6]等。此類APP以專業的孕產期健康宣教內容為主,醫院將孕婦分娩前、分娩后需要掌握的健康知識以視頻、文字的形式分類存儲在APP中,方便孕婦反復觀看學習,該類APP還有產檢提醒、產檢數據整合、網上問診、孕媽交流等功能。孕婦及產婦通過在醫院就診,綁定該醫院推出的孕產期智能健康管理APP,在該APP上了解孕產期健康知識。另一類是公司開發的商業產品,這類APP在推廣期各項功能免費使用,推廣期結束后針對課程內容采取付費授課。這類APP的功能全面,包括記錄月經周期、預測排卵期、提醒備孕注意事項、設置產檢時刻表、推送各階段健康宣教內容、跟蹤和管理孕期體質量變化、設立孕媽交流平臺、計數胎動、監測宮縮等功能,但該類APP內含大量廣告,包括產品推薦、家政服務、私立醫院介紹等。總而言之,依托醫院產生的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幫助醫院內就診的孕婦及產婦獲取專業知識。當孕婦及產婦無法在醫院類APP中找到想要的功能及服務時,會下載商業類APP作為補充。商業類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功能全面,用戶面向所有育齡女性。這兩類APP各自獨立,又互為補充。
王芳等[5]研究發現,國內傳統孕產期健康教育形式以“孕婦學校”為代表,該形式采取固定時間、固定授課地點和集中授課的方式單向傳授,存在缺乏針對性、實踐和參與困難等問題。而以移動互聯網終端為載體的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采取網上公開授課的方式,能夠讓孕婦及家屬通過該APP更便捷地了解孕婦學校的課程安排、課程介紹,同時讓不能到課的孕婦通過軟件自帶的孕期知識速查等進行遠程學習,擴大孕婦學校服務受眾及時間。
因孕婦和產婦體內高激素水平,容易產生郁悶、煩惱、憤怒、焦慮、自卑、沮喪、悲哀和絕望等負面情緒。研究顯示,大約10%的母親在妊娠期間患有抑郁癥[7]。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指南建議向所有育齡婦女提供與精神衛生有關的健康保健知識,有利于盡早識別和干預,對減少產前和產后抑郁有重要作用[8]。通過APP的線上交流平臺,醫務人員可盡早掌握孕婦和產婦心理活動并排解其負面情緒。Lee等[9]進行了一次系統評價,強調移動醫療改善產前及產后抑郁癥的方式是一種可行的選擇,也是一種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發的“Home-but not Alone”APP,內容包括用戶通訊、健康教育、新手父母自我效能感調查、線上助產士咨詢等,通過視頻與照片等豐富的教育形式教會產婦如何正確哺乳、乳房護理等,提高產婦育兒信心和育兒滿意度,緩解自身不良情緒[10]。有研究顯示,移動醫療能提供足夠的健康教育支持,滿足新父母的需求,從而增強新父母的自我效能和產后安全感[11-12]。Danbjorg等[13]設計的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有線上問診功能,孕婦和產婦使用后,消除在出院后難以再次聯系產科醫務人員的障礙,獲得及時的信息和指導,減輕其焦慮情緒。這提示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健康教育功能,可使孕婦和產婦獲取相關知識,增加自我護理能力;同時,線上通訊功能加強了醫護患之間溝通,使醫護人員快速掌握孕婦、產婦的心理活動,對不良情緒給予快速干預,從而緩解孕婦和產婦不良情緒。
一家三級醫院(比利時根特)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預測,通過在高危妊娠中引入家庭移動醫療監測,可以降低每年145 822歐元的成本[14]。O’brien等[15]認為,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能減少孕婦的門診就診率及住院率。Tripp等[16]發現,通過智能手機提供的互動和個性化信息可以減少孕婦及產婦對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依賴。吳倩嵐等[17]認為,移動醫療APP在婦幼健康管理中的應用,架起了醫患溝通的橋梁,重塑了服務流程,提升了服務質量,改善了行業形象,降低了醫療溝通成本,減少醫鬧等帶來的經濟損失。這提示醫院可以通過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向孕婦、產婦進行健康指導,節約人力資本,同時方便孕婦和產婦隨時隨地地學習,進而降低醫療成本。
陳青林等[18]研究發現,通過“康復助手APP”軟件的線上健康教育功能,剖宮產圍手術期產婦的自我監護功能得到顯著提高。邱曉昀等[6]研究發現,APP版《母子健康手冊》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孕婦孕期保健、自我監護、母乳喂養、順產優勢、新生兒護理5個方面的母嬰健康素養及孕婦的規范產檢依從性、陰道分娩率。提示醫務人員及信息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豐富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從而進一步提升孕婦和產婦自我管理能力。
孕婦和產婦自覺參與圍生期的自我管理可提高護理質量和自身安全。Goetz等[19]研究發現,30%女性認為醫生沒有花足夠的時間進行直接的醫患互動,甚至沒有參與他們的問題討論。這一行為導致孕婦、產婦自我管理參與度下降。有研究表明,互聯網醫療平臺具有促進患者參與的巨大潛力[20]。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可通過個性化排版,將視頻、語音、圖片和文字形式巧妙融入模塊化的健康宣教中,提高孕婦、產婦的使用效率;平臺互動功能可幫助孕婦和產婦隨時提問隨時解決,提高了APP訪問者的情感體驗,有利于提升孕婦和產婦的參與度。
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使用率的不斷增加,伴隨而來的是對其網絡資源真實性和個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關注[19]。互聯網醫療的廣泛運用涉及大量健康數據,一旦發生泄露將對移動醫療產業發展、個人信息安全等問題帶來嚴重不良影響[21]。目前我國移動醫療行業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移動醫療APP準入門檻低,市場混亂。2014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發了《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但用戶在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上獲得的處方建議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一旦出現誤診或用藥問題,患者將面臨維權困境,很難找到責任主體[22]。在歐洲法律的框架內,移動醫療保健同時是一個醫療保健服務和信息服務,并有相應的立法[23]。英國國家衛生署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均發布了相應的移動醫療推薦指南[24]。因此,建議我國相關部門加快立法,提升監管力度。同時,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開發團隊應提高信息安全意識,加強APP信息防護等級,持續升級監護。
互聯網醫療已被證明是有效的,但在應用程序商店中冠以健康醫療名義的應用程序眾多,這些應用程序信息質量較難評估[25]。大多數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在信息來源和隱私政策方面都不透明[26]。我國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主要包含兩種類型: 一種是由傳統醫療系統結合自身優勢打造的APP,這種類型的APP 不僅包括線下醫療的掛號預約、查看檢驗報告和網上門診,還有各醫療科室的健康教育和在線答疑,可視作傳統醫療在智能移動終端的延伸或推廣,此類APP醫療保健內容有時缺乏時效性,但可保障真實性;另一種是由第三方機構開發的綜合性的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 平臺, 孕婦和產婦可在平臺上交流分享妊娠和育兒經驗心得,但此類APP缺乏規范化管理,醫療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不同產品之間缺乏兼容性,對健康、疾病的評價標準也不同,設計方法也不盡相同[27],易誤導孕婦和產婦。交流平臺由于醫務人員不足,不能及時處理孕婦、產婦在APP上發布的眾多留言[5]。一些臨床醫生承認他們對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的熟悉程度和技能不足,限制了他們對移動醫療可以改變圍生期護理模式的理解[28]。部分臨床醫生認為孕產婦移動醫療是一種額外的并行服務,而不是孕產期保健模型中的一部分[ 28]。這都導致該類APP內容缺乏時效性,內容陳舊落后,不符合互聯網快速傳播理念,不利于APP推廣和發展。因此,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應以高品質、個性化的健康教育作為核心競爭力,將技術導向型產品轉變為需求導向型產品,而不是脫離現實需求,追求“新功能、新體驗”。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負責人員不僅需要及時更新醫學信息,更需要在眾多信息中甄別出真實、有效的內容。健康教育內容必須以醫學指南為基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結合當下新觀點,并根據用戶反饋和需求,擴展相應模塊內容的廣度與深度。
當前的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在運行過程中,體現的是“大而全”的服務理念,沒有對圍生期的每個階段側重點以時間軸來推送。而是將所有信息存儲在APP內,根據孕婦、產婦的搜索點擊進行瀏覽。在孕期保健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逐步形成 “APP整合內容+APP引導流量+APP穩定讀者”的綜合運營模式[29]。互聯網技術人員需要整合用戶使用APP的數據并建立數據庫,對這些數據進行進一步地梳理和分析,準確把握用戶的偏好,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向目標孕婦推送醫療信息,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改變傳統醫療APP“大而全”的服務理念。醫療機構應結合醫院內孕期檢查數據,開發根據孕婦血糖、體質量、血壓、睡眠、胎動等篩查出高危孕婦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該APP監測到數據異常后及時向主管醫生推送結果,由醫生診斷后與孕婦共同制定相應的管理計劃,并監督計劃執行,增加孕婦在妊娠期的主導地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目前,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開發資金來源分兩種:以醫療機構為依托的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開發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和醫療收入,有較穩定的資金來源,但因APP非盈利性質,沒有內置廣告和收費閱讀區,政府財政撥款及醫療收入分配有限,無法調動所有相關人員積極性,APP軟件更新及內容更新遲緩。由第三方開發的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通過免費下載、免費閱讀向孕婦和產婦推廣,并以內置廣告和付費閱讀的盈利模式維持APP的運營[30-31]。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由于目前仍處于用戶閱讀習慣的培養階段,多數APP為免費閱讀下載,在運行的初始階段受到用戶歡迎。然而,在經歷短暫繁榮之后,大部分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面臨用戶增長乏力、熱情減退、點擊量下降、活躍度降低的被動處境,許多APP運營商的前期投資無法挽回,勢必會影響軟件的開發和完善。因此,建議政府重視線上健康教育,加大對健康管理類APP的扶持和經費投入,培養用戶的收費閱讀習慣,讓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有序發展。
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雖存在缺乏監管、缺少個性化服務、內容準確性存疑、內容更新不及時等問題,但較好地解決了傳統孕產期保健模式中場地受限、耗費時間、參與困難、缺乏實踐等難題,具有方便獲取信息、護患交流方便、緩解孕婦和產婦不良情緒、降低醫療成本、減輕臨床壓力、提高健康宣教質量等優點,改革了孕產期保健模式。本文針對孕產期健康管理類APP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完善監管體系、保障內容真實性和及時性、豐富展現形式、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以期為更好地在國內開展孕產婦保健移動醫療服務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