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增加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是農業的基本功能。本輪新冠疫情暴發后,如何保障上海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變得愈加突出和重要。
堅定都市現代農業基本功能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戰略問題。保障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抗。”上海本輪新冠疫情期間,吃飯問題一度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也一再證明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必須強化農業保供給、都市農業服務城市發展的基本功能,必須保留保持一定規模的地產農產品自給率。要堅決貫徹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加大力度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推進重要農產品的穩產保供。要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要建立地產農產品多元風險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研究擴大風險類型,從臺風、暴雨、暴雪、寒潮等自然風險擴大到傳染病防控、戰爭等社會風險領域,涵蓋生產、管理及銷售等各環節。
不誤農時抓生產,穩產高產保供給。農業生產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本輪新冠疫情暴發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期,但因疫情管控需要,勞動力無法到位、農資供應受阻。為此,上海農業農村系統快速成立工作專班,第一時間發布農業生產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要點,疏通春耕備耕“農資供應難”堵點,接續機農一體斷點。5月初,全市農業復產率已達到93%以上,其中蔬菜類復產率達98%以上,為上海全年農業豐產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穩產高產保供給,關鍵是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耕地保護的重點是保數量、提質量、管用途,嚴禁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大力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現代化,科技是根本出路,種子是基礎。上海具備科技、人才、資本和市場等優勢,有條件、有基礎,也有責任在種源農業“卡脖子”關鍵環節上實現創新突破,打造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種業創新中心和種業企業集聚地。同時,要想方設法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經濟收益,努力讓其收入水平與全社會平均收入大體相當,讓農民過上有足夠尊嚴的體面生活!
建立健全地產農產品產銷對接長效機制。糧食、蔬菜、瓜果等重要農產品,既要種得上、產得出,又要銷得好、運得出,最終要讓市民吃得上。本輪上海疫情期間,各涉農區統籌商業企業、電商平臺、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資源,在產銷對接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模式,如浦東新區推出“接對子”銷售法、奉賢區建立紅色“幫幫團”、崇明創建“共享產能、統籌包銷”模式,盡快讓地產蔬菜從田頭到市民的餐桌。市級層面統籌生產、包裝、配送資源,發布農產品供應基地清單,定制多樣商品套餐,以“居民下單、商超配單、志愿者送單”形式,精準匹配供需兩端,帶動地產農產品銷售,滿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疫情終將消散,銷售難題如何長效破解?要在堅持大市場、大流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地產農產品多樣化供給的有力支撐,繼續創新產銷對接方式方法,將疫情期間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常態化、長效化。同時,要維護好市場秩序、維持價格穩定,通過財政補貼、金融保險、監管指導等手段穩定田頭交易價格和市場預期,保障地產農產品價格的持續穩定,有效平抑市場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