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助力地產瓜果產銷對接。今年,浦東甜瓜種植面積6000余畝,產量約1萬噸;浦東南匯8424西瓜種植面積約1.1萬畝,產量約4.5萬噸。目前,盒馬、拼多多、美團等銷售平臺,已對接各鎮開展瓜果收購。全區100余家保供主體、產業聯合體等,就近開展收購、分揀、銷售。城市化街鎮和純農地區鎮建立“點對點”團購銷售助銷機制,促進地產瓜果直送居村社區。
閔行區守護“舌尖上的安全”。閔行區以上市地產綠葉菜為重點,同時將農業生產主體團購配送的外購蔬菜也納入抽檢范圍。定量檢測與常規農藥快速檢測相結合,每日抽檢農業生產主體不少于3家,所有保供企業每周至少全覆蓋抽檢1次。閔行區在全市率先使用常規農藥膠體金快速檢測新技術,該技術具有檢測速度快、針對性強的特點,一般半小時內出結果。
嘉定區“我嘉生鮮”平臺保障市場供應。“我嘉生鮮”銷售平臺開通以來,入駐平臺的保供單位從原來的4家合作社,增加到11家企業與合作社;套餐內容從基礎的大米、蔬菜和豬肉,擴大到雞蛋、面食、鴿子、水果、鹽水鴨、鮮魚等多種農產品。配送時間上,實現了24-48小時內從“田頭”直達“灶頭”。“我嘉生鮮”僅上線2日就完成近2000份約3.9噸蔬菜訂單,單日高峰瀏覽量突破80萬。
寶山區農業產業協會組織穩產保供。協會牽頭整合18家農業企業,組織開展生產自救、銷售施救、流通互救、調運搶救、產品補救等工作。從3月28日-5月11日,18家單位保供蔬菜套餐10154噸、散裝蔬菜4000余噸,服務社區2.3萬余家次。其中,上海永大菌業有限公司服務2000個社區,配送蔬菜、菌菇套餐42萬份4100余噸,帶動幫扶中小農業企業保供148萬份。
奉賢區率先恢復農業正常生產秩序。第一時間啟動春耕備耕工作,目前農業復產單位936家,復工4563人,復工率99.6%,全區17.2萬畝水稻種植任務有望按照時間節點全面完成。疫情期間,奉賢區委組織部牽頭,170名村書記與165名居民區書記組成紅色“幫幫團”緊急開團,通過村書記“上單”、居民區書記“曬單”、居民自愿“下單”的形式,打通農產品快速從田間送到社區的通道。
松江區搭建政企聯動供需橋梁。由松江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多吉利德農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推出了“平價”助農幫困套餐,分兩批推出“6斤綠葉菜18元”的蔬菜包,通過“社區+居委會+公益團長”的方式面向廣大松江市民。在套餐購買信息發布的兩個半天的時間里,接收到訂單1.6萬余個。
金山區多措并舉促進小皇冠西瓜銷售。5月金山“明星西瓜”小皇冠西瓜進入成熟期。金山組建8個保供工作組,與54家10畝以上規模化種植基地建立“一對一”紓困解難工作對接機制。成立金山小皇冠西瓜產業化聯合體,篩選出19家核心基地,統籌冷庫、包裝車間、運輸車輛等資源,帶動中小規模種植戶銷售。5月10-15日,通過市級平臺銷售西甜瓜約383.4噸,通過區內資源銷售西甜瓜約255.6噸。
青浦區紓解練塘茭白銷售困難。練塘茭白是青浦區的特有蔬菜品種,素有“水中人參”的美譽,今年上半年茭白總種植面積14566畝。練塘鎮設立工作專班,實行集采集配,統一對接集中供應訂單,實行統一信息、統一品牌、統一定價、統一下單。同時,提升物流和收儲能力,拓展銷售渠道以及強化安全監管等,最大程度保障種植戶利益。截至5月中旬,線上社區公益團日均銷售20余噸,線下社群渠道日均銷售約150噸。
崇明區探索蟹苗集采集配模式。5月上中旬是崇明河蟹苗種的集中放養期。經過全面排摸,全區苗種需求量約8萬-10萬斤。以河蟹龍頭企業為核心,加強與河蟹苗種供應地溝通協調和保障。對列入“江海21”良種推廣范圍并與河蟹龍頭企業簽訂協議的養殖主體,由龍頭企業統一蟹苗采購和配送,引導河蟹養殖主體抱團發展,推動河蟹產業規模化、良種化、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