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1977 年,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同年10 月12 日,高考正式恢復的消息傳進千家萬戶。高考恢復了!無數人歡呼雀躍著,他們知道,命運將隨之改變。
據統計,1977 年共計570 萬余人次報考,實際錄取人數為27.8萬人,錄取率僅有5%,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為過。據當年參加考高的人回憶,許多考點外都掛起了“祖國,請你挑選吧”的橫幅。其后的整個1980 年代,都彌漫著“知識改變命運”的氛圍。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喜歡隨時佩戴學校的校徽,這可以收獲許多艷羨的目光。我姥爺就曾說過,那時候的大學生特別金貴,畢業了就能端起“鐵飯碗”。
1990 年代,又興起了“下海熱潮”。“富”從一個帶些負面意味的詞匯轉變為令人欽羨的特質,個體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機遇創造未來”成為新時期的口號,問問不少成功人士,都是這個時期走向潮頭浪尖。
千禧年代,在現在看來,無疑是光怪陸離、快節奏的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西方刮來的娛樂、時尚風潮,如狂風般掃過。無數新產業、新行業誕生。人們似乎在這樣的熱潮中沖破枷鎖,盡情釋放。如今,“元宇宙”“5G”“大數據”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與世界的邊界更近,伸手似乎就碰得到宇宙。人們在教育領域,更加重視“自我”的內在探尋。
時代的發展中,有些關于高考的質疑也層出不窮,諸如“高考是素質教育的對立面”“一考定終身”“高考使得區域不公”等。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考制度最大的公平性,恰恰也正在于“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評價標準硬性、明確、唯一,操作上公開透明,最大限度地壓縮了彈性空間。
其實,種種關于高考的爭論,也印證了一件事:正因為國家的強大,我們才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曾經,高考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而現在,上大學成為了一種選擇。多元化的中國提供了無數發展的路徑,讓我們可以盡情選擇。
但是,縱觀社會的變革,“知識改變命運”的基本法則實際從未改變。幾十年間雖然一直遭到種種理論的沖擊,但總會回到原來的位置。人們在探索中發現,知識的積累才是未來發展的根本。只不過,在這個時代,獲取知識的通道并不局限。
距1977 年高考恢復已有45 年。在這45 年間,高考為祖國篩選出了無數人才,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幾乎每一年的此時,《人人健康》雜志都會推出與高考相關的主題策劃,希望能幫助莘莘學子以健康的身體與心理狀態奔赴考場,考出好成績。
我們在這里祝福所有學子,可以考出理想的成績。當然,無需為此承受過多的壓力,要知道,這個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