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
骨折后功能受限發生的原因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第一,當發生骨折后,通常需要經過復位或手術治療,經過長時間的固定,關節再活動時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感,很難達到平時關節活動范圍;第二,骨折后關節在愈合過程中,關節內的纖維肉芽組織通過生長和充填,也導致了患者發生功能受限;第三,發生骨折后,骨折處如果沒有獲得解剖復位或內固定選擇不當,骨折術后穩定性不足、關節面不平整,也直接影響了骨折愈合后關節功能;外固定時間過長,未及時開展關節早期功能鍛煉。
當患者發生骨折后,早期開展功能鍛煉十分重要。我們在開展功能鍛煉時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主要的鍛煉方法都有哪些?
(1)積極活動,循序漸進。隨著骨折處穩定程度逐漸提升,患者功能鍛煉范圍可逐漸增大,鍛煉次數也可逐漸增加,由肌肉收縮過渡到關節活動,再過渡到負重活動。(2)嚴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穩定的活動。例如:增加肢體重力活動和旋轉活動,避免使骨折端穩定度受到負面影響,增加患者康復時間。(3)骨折后開展功能鍛煉時,應該以恢復機體生理機能為主。例如:上肢的各種活動應該以手部功能恢復為主;下肢的各種活動,應該以增加負重、鍛煉患者步行能力為主。(4)在進行功能鍛煉時,不要過于著急對患者進行強力的手法牽拉以及對骨折部位進行按摩,任何鍛煉都應以不引起疼痛為宜。(5)若患者骨折愈合較慢,關節內存在骨折片或患有損傷性關節炎疾病時,盡量不要進行體療性功能鍛煉。(6)積極發揮醫務工作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配合,使患者能更加有信心、積極主動地開展功能鍛煉。
(1)早期(骨折后1~2 周):此時局部反應比較明顯,患肢會有明顯的腫脹、疼痛,腫脹達到最高峰值,骨痂并未形成,骨折端穩定性較差,容易發生再次移位。因此,此時的功能訓練應該以主動活動為主,在不活動關節的前提下鍛煉患肢肌肉群,避免肌肉發生萎縮,防止關節周圍粘連。鍛煉上肢肌肉的主要方法是用力握和充分伸直五指,鍛煉下肢肌肉則是用力收縮和放松四頭肌,并用力使踝關節完成背伸操作,進而達到放松筋脈、消腫止痛的目的。
(2)中期(骨折后3~7 周):此時患肢腫脹基本消失,疼痛明顯減輕,軟組織正處于快速修復階段,骨折端穩定性增強。此時可以進行較大幅度的關節活動,但盡量少進行不利于骨連接和骨穩定的活動。
(3)晚期(骨折后8~10 周):此時骨折已滿足臨床愈合指標,外固定解除,應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可以通過全面肌肉和關節鍛煉,實現肢體功能逐漸恢復。在骨折晚期,患者可能出現疼痛、腫脹、皮膚紫紺等表現,但是經過一定時間的功能鍛煉后上述癥狀就會逐漸消失。
結束語:總而言之,當患者發生骨折后,為避免增加關節功能受限發生,除了選擇合理的治療手段外,還應盡早進行功能訓練,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