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白
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抱怨:“我做了一夜的夢,都沒休息好。”“晚上光做夢了,幾乎沒睡著。”我們也常常將“失眠”和“多夢”聯系在一起,那么真的是做夢耽誤了休息嗎?做夢多是大腦休息不好的表現嗎?
人們正常的睡眠結構周期分兩個時相: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期(REM)。NREM 與REM 交替出現,交替一次稱為一個睡眠周期,兩種時相循環往復,每夜通常能有4~5 個睡眠周期,每個周期90~110 分鐘。大多數夢就發生在REM 階段。根據睡眠周期,人一個晚上最多做5 次夢,與夢糾纏的時間不會超過2 小時,所以每晚可以安然入睡時間并不少。
而且,在做夢的過程中,從大腦的活動到整個身體的生理功能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如腦內乙酰膽堿和多巴胺水平的增高,腦代謝和血流量的增加,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的降低,還會出現心率的增快、血壓的波動和代謝率的降低等。研究表明,這些生理功能的變化不僅不會影響睡眠和傷害大腦,反而會調節大腦細胞活動和完善腦細胞功能,有助于促進睡眠和提高睡眠的質量。可以說做夢是一種保護睡眠的機制。
生活中也常常會聽人說:“一夜無夢,睡了個好覺。”那么不做夢就是睡眠好的標志嗎?
有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事實上,人只要睡覺,就會做夢。有些人宣稱自己睡覺無夢,其實是因為睡得深,如果處于深睡眠狀態,這些夢境在醒來后是回憶不起來的,也就不覺得自己做過夢。只有睡得不夠踏實,處于淺睡眠狀態做過的夢才記得起來。也就是說,不是做夢影響睡眠質量,而是身體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影響了睡眠質量,讓人記得夢境,感覺自己頻繁做夢。比如精神壓力過大,做一些噩夢、驚慌恐怖的夢,使人從睡眠中驚醒,醒后又很難再入睡,大腦得不到休息而疲勞。很多神經衰弱的人往往入睡困難,好不容易睡著了又被惡夢驚醒,導致白天昏昏沉沉、無精打采,甚至還會由夢產生疑病癥和焦慮癥,加重病情的發展。
如果晚上經常做噩夢,感覺影響到了睡眠,可從以下幾方面改善:
1.平時放松心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睡眠習慣,協調好各種人際關系,使自己處在一個比較寬松的生活環境中。
2.如果本身患有內科疾病,如甲亢、低血壓、神經痛、骨骼及肌肉性疼痛等,須及時治療。
3.入睡前要避免飲用刺激性飲品,不要從事刺激性活動,可以飲一杯溫牛奶,洗個熱水澡。
4.避免服用引起大腦興奮的藥物,如喹諾酮類藥物、抗病毒類藥物、碳青霉烯類藥物等。
5.糾正睡眠姿勢,夜間不要把手放在胸口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