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澄
中國人的餐桌上有一種特殊的菜品,它在未制成食物前會讓人覺得血腥、重口味,但制成食物后立刻就成了無數人追捧的美食,它就是動物血制品。動物血制品俗稱血豆腐,一般是以鴨血、雞血、豬血等為原料制成,毛血旺、鴨血粉絲湯、豬血腸、粉湯羊血……生活中用動物血做成的名菜佳肴數不勝數。不過,人們對動物血制品也有不少疑問。
有些人吃完豬血或鴨血后不久,發現自己會排出黑便,于是他們就認為動物血不干凈,里面殘留著動物血管里的垃圾毒素,吃進身體里可導致消化道病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動物血管里一般沒什么毒素,有的只是細胞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物會由血液運送至肝臟和腎臟,進而被過濾或轉化成其他物質。也就是說,一般不會有代謝物留在血液中。有人在食用豬血、鴨血后會排出黑便,其實是因為動物血制品中含有豐富的鐵元素。而這些鐵元素并不能全部被人體所吸收,那些未被吸收的鐵元素會與消化道中的硫化物結合,形成黑褐色的硫化亞鐵,并最終混入糞便排出體外,從而導致糞便呈現黑色。
事實上,用于食用的動物血會經過檢驗檢疫,生產過程中還會經過殺菌等加工處理,上市后還會有監督部門抽檢,因此,只要是在正規商超購買的動物血制品,一般都是安全的。
除此之外,還有人有疑問:“除了口感鮮嫩好吃外,動物血制品還含有哪些營養?真的能補血嗎?”
動物血有“液態肉”之稱,其中的蛋白質含量和肉差不多,豬、牛、鴨、鵝的血蛋白質含量都在12%以上,堪比雞蛋。而脂肪含量大多在0.4%以下,遠低于肉類。此外,動物血含氨基酸的比例與人體中氨基酸的比例接近,易被消化、吸收。
動物血中含有一定量的卵磷脂,其有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作用,有助于預防動脈硬化。
動物血中的鐵元素含量非常高,每100 克豬血中鐵含量為8.7 毫克;每100 克鴨血的鐵含量更是高達30 多毫克。并且還是以血紅素鐵的形式存在,人體能夠直接吸收利用,很適合缺鐵性貧血、發育中的兒童以及剛生產后的婦女食用。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動物血中的血漿蛋白在腸道內消化分解,未被消化的剩余殘渣會吸收大量水分,同時還吸附腸內的有害物質,一起轉化為糞便,排出體外,起到滑腸通便的作用。
不過,動物血雖好,但不能貪多,若一次性攝入太多鐵可導致急性鐵中毒。此外,不是人人都適合吃動物血,腸胃功能弱的人、消化道出血患者、地中海貧血患者要盡量少吃或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