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衛國 趙 飛 黃大勇 朱筱婧
(1.湖北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總站 武漢 430079;2.安陸市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保護站 安陸 432600)
松材線蟲病又稱作松樹萎蔫病癥,是一種因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入侵松樹的樹脂道引發的毀滅性植物疫病,屬于國際檢疫對象[1]。由于松材線蟲病的傳播路徑廣、擴散速度快、致病性強且防治難度大等特性,能在短時間內引發松樹大量死亡,引發山林的大片荒蕪,因此被稱作是松樹的“癌癥”[2]。1905年該病首次被發現,并于1934年首次被報道,迄今為止,松材線蟲病已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發生,且對各國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3]。1982年,中國首次在南京紫金山發現該疫病,截至2020年底,松材線蟲病已遍及中國浙江、福建、遼寧、江西、江蘇、安徽、湖北等17個省(市)。松材線蟲病疫情已對中國松林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并嚴重影響到全國的生態安全。作為疫區之一,湖北省安陸市的生態建設、林農利益與貿易資源等也因為松材線蟲病疫情受到嚴重影響。在實地考察與參考有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安陸市松材線蟲病的危害、分布狀況、防治現狀與應對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防治松材線蟲病工作提供參考。
松材線蟲病由松材線蟲引起,是目前對中國森林造成最嚴重危害的林業檢疫性的有害生物之一,適宜生長于年均氣溫10 ℃以上的地區[4],是一種植物寄生線蟲[5]。在中國常見寄主包括馬尾松Pinusmassoniana、黑松P.thunbergii、黃松P.massoniana×thunbergii等25種松樹,寄主范圍已由松屬植物延伸擴大至松科植物[6]。
松材線蟲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自然傳播與人為傳播兩種[7]。前者主要是借助媒介昆蟲,諸如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與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saltuarius等自然遷飛來完成。后者則是因為帶有松材線蟲的松材及其木制品經由異地運輸,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被人為傳入新的地區。當前,中國約80%的松材線蟲病疫區的疫情都源自疫木與其制品的調運而傳播[8],人為傳播已成為松材線蟲病在中國不斷擴散與傳播的主要原因。
媒介昆蟲攜帶的松材線蟲侵入樹體后,松材線蟲會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隨著松脂的流動快速遍及全植株,隨后引發水分傳輸受到阻礙、蒸騰作用下降、樹脂的合成迅速降低等癥狀,隨著感病松樹樹脂分泌受阻,松樹的針葉開始失水、褪綠、變褐、萎蔫,繼而外表呈現出黃褐色或紅褐色,最終因缺水整株枯死[9]。研究發現,松材線蟲病最快大約在40 d就會導致感病松樹死亡[10]。由于其快速傳播與強致病性,導致松材線蟲病在中國迅速蔓延,逐漸呈現老疫區成片發生以及新疫區跳躍擴散的疫情態勢[11],同時,疫情發生的基數也越來越大,導致疫情在中國短時間內難以根本扭轉。
自2016年起,安陸市多個鄉鎮陸續有松樹病枯死現象發生,經過取樣鏡檢,并未發現松材線蟲。至2018年,經過專家采樣鑒定,始發現松材線蟲[12]。據2020年安陸市秋季普查結果顯示,孛畈鎮、陳店鄉、接官鄉、洑水鎮、煙店鎮、趙棚鎮等6個鄉鎮均有發生,整體呈上升態勢,共完成松材線蟲病枯死木清理約10萬株[13-14]。目前,已經造成大量松樹死亡,累計發生面積1 413.33 hm2,因松材線蟲病致死松樹16萬余株,多地林相破壞、景觀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達7 200萬元。作為國家園林城市之一,安陸市林地面積37 933.33 hm2,占國土總面積的3.57%,其中松林面積19 000 hm2,占林業總地面積的50%。一旦松材線蟲病的疫情蔓延,將對該市的森林生態資源和生態安全產生嚴重危害,并導致不可預估的生態損失。
為控制疫情,在省市各級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的指導與部署下,安陸市共投入資金1 000余萬元,采取清理疫木、誘捕媒介昆蟲、噴藥防治、天敵防治等措施[15],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不足,如病死木伐除不夠徹底;疫木處理未完全嚴格按疫木除治技術標準執行;部分感染枝梢隨意堆積或散落于松林,未及時進行除害處理;違規運輸松木仍有“漏網之魚”。因此,安陸市松材線蟲病防治仍然面臨嚴峻局勢。
3.1.1 監測普查
監測:在落實護林員監測疫情責任的前提下,搭建起網格化的疫情監控網絡。同時進一步健全與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及測報責任機制,大力優化監測點布局,加強測報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用衛星、無人機遙感監測與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進行監測預報。對監管轄區中的松樹定期展開日常監測工作,提高監測預警能力,保證監測全覆蓋,及時掌握發生動態和趨勢。對發現的枯死木應立即開展調查,及時取樣鑒定,確保及早發現、及早預警、及早處理。
普查:森防檢疫及護林員應堅持對轄區內所有松林進行春秋兩季的普查工作,特別是散集大量木材處、工程建設(例如:公路、基站、水電路、鐵路)的施工處周圍、電網與通信線路等設施附近和景區內的松林。
3.1.2 檢疫執法
調運檢疫:充分調動森林公安等林業執法隊伍力量,配合森檢部門,對過境和調入的松木及其制品進行嚴格查驗和檢疫。凡是入境涉木制品,依據一車一證申辦和攜帶調出地相關部門出具的《植物檢疫證書》。在運達安陸市后,當地檢疫人員應開展復檢,確認復檢合格后方可使用。若發現弄虛作假、意圖逃避檢疫或不經報備與檢疫,擅自運輸疫區松木及其制品,并引發疫情風險或導致疫情蔓延的,將追究當事人和相關企業或單位的刑事責任。
專項執法:常年在全市范圍內組織與開展有關松材線蟲病檢疫執法的專項行動以及專項清理和整頓松木的工作,登記監管轄區內的涉木個人與單位,依法查處疫木及其枝丫非法運輸、加工、使用疫木與其制造產品行為。加強整治清理涉木企業與市場的執法力度,督促疫木定點加工企業整改并加強監管,對疫木定點加工企業與涉木單位建立專門信息檔案,嚴查逃檢與漏檢等違規及違法行為。
3.2.1 疫木清理
嚴格檢疫與封鎖已經發生松材線蟲病的鄉鎮,嚴防疫情的擴散蔓延趨勢。同時,對疫區內的病死(瀕死、枯死)松樹進行全面伐除,須先封后伐。選擇在當年冬季和翌年春季之間的時間段(11月~次年4月底,即媒介昆蟲的非羽化期)伐除疫木。伐除的疫木及其直徑超過1 cm的枝丫,須徹底清除與銷毀。此外,還需要對伐樁進行除害處理。伐除過程應按國家和省級有關部門頒布的相關標準進行。
探索常態化精細除治。在非除治窗口期(即每年5~10月),若發現死亡松樹,針對每株死樹所處地理位置、郁閉度等綜合因素精準制定單株除治方案,砍伐前,以死樹為中心半徑10~30 m范圍內噴灑1%噻蟲啉微膠囊劑或8%氯氰菊酯微囊懸浮劑等殺蟲劑,以防除治過程中造成人為擴散。砍伐的主桿及枝丫必須全部就地焚燒或粉碎,伐樁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程進行處理。
3.2.2 除害處理
就地焚燒:在平坦或可實施燒毀堆放的場地,確保森林防火安全的條件下,對采伐的疫木及1 cm以上的枝丫,進行就地焚燒。
切片或粉碎:對交通便利并且樹木切片與粉碎機等機器可以直接到達的區域,對采伐下的疫木及1 cm以上的枝丫,可就地進行切片(厚度不超過0.5 cm)或粉碎(厚度不超過1 cm)。
不銹鋼絲網罩法:對不便焚燒疫木、交通不發達或位于高山區的山場,采伐下的疫木及1cm以上的枝丫,可通過不銹鋼絲網罩法等方法進行處理。
3.2.3 防治媒介昆蟲
對于重要生態區域的珍貴名木古樹或松林,可以輔以地面噴藥、打孔注藥或者飛機施藥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地重點防治。在媒介昆蟲羽化期內(每年5~10月),通過連續多次施加高效低毒的緩釋型藥劑,清理松褐天牛等媒介昆蟲。同時,輔以天敵防治,增加林內生物多樣性,增強森林健康度。
3.2.4 打孔注藥
對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風景區等重要區域的古松樹以及特種用途松樹、新發疫點健康松樹,于1~3月開展打孔注藥,使其免遭感染,達到提前預防的目的。
3.2.5 加強宣傳
進一步加大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湖北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及《湖北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條例》等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宣傳力度。印發松材線蟲病相關的宣傳圖冊,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防控宣傳,提高廣大群眾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認知,進而配合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當前,安陸市松材線蟲病傳播擴散風險大,若防控出現紕漏,導致大面積擴散蔓延,將對當地松林資源造成毀滅性災難。應從保障措施和技術層面兩方面同時發力,形成政府牽頭,多部門聯動配合,林業部門主管的齊抓共管的局面,嚴防擴散,不斷壓縮發生面積,降低病死樹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