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鑫,李宇飛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000)
農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的重要支柱,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的普及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彌補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不足,而且極大地促進了跨區域之間的農業合作。但隨著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管理問題日益突出,農業機械管理機構廣泛存在權責不清、設置不科學、安全管理業務能力不足等問題[1],即使農戶能夠接受集約型作業新方式,但對農業機械的使用與保養流程尚未明確,農業機械管理并未引起農業機械使用人員與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如何從多主體多角度將農業機械與農業生產更加緊密結合,滿足群體的不同需求,提高管理效率與質量的同時降低單位作業成本,成為廣大農業生產經營人員與管理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農業機械作為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可視化、信息化的重要介質,加強對其管理與推廣至關重要。如何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創新管理模式,從而加速農業機械現代化管理的逐步升級,成為眾多農業生產人員、管理人員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
相對于傳統農業機具使用模式,農業機械具有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維護保養成本高等特征,個體農戶的支付能力有限,農業機械化意識較為薄弱,導致農業機械使用率較低。且受傳統生產模式影響,農戶的集約化生產意識與能力較弱,更傾向采取傳統模式完成耕作。但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已經不能滿足集約化生產的需要,且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的成本要明顯高于集約化生產,因此,迅速提升農戶機械化生產意識與能力,已經成為破解農業機械化管理困境的重要途徑[2]。雖然目前推廣農業機械生產知識與使用技巧正逐漸步入新的階段,但卻由于對機械性能的不熟悉、操作技能的不連貫、運營成本增加等原因導致農戶機械化意識與能力仍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未能達到農戶的使用預期。
相對于其他行業的管理人員,農業機械管理人員在具備專業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仍需具備專業的農業機械知識,熟悉各種農業機械的生產使用常識,具有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具備以上能力與實踐經歷是農業機械管理人員的基本專業素質。雖然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與應用,農業機械管理機構應運而生,但總體看仍然存在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目標模糊、管理模式陳舊、管理人員欠缺專業性等問題,導致農業機械管理質量參差不齊。尤為突出的是管理人員的專業性問題,目前農業機械的管理人員主要是地方農業發展部門的下設科室的科員,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缺乏農業生產知識和經驗,大部分人員欠缺農業生產技能。一方面未能熟悉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保養的全流程操作,未能最大程度地將適合的農業機械應用到合適的作業生產中,存在脫離實際的現象;另一方面農業機械管理人員責任意識欠缺,未能充分重視農業機械管理的重要性,只是進行簡單的調度與分配,缺乏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
雖然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普及,農業機械更多地應用到農業耕作中,各農業生產單位成立相應部門集中管理農業機械,但尚未形成科學高效的管理體系。一方面農業機械的管理并非依靠個人或一個部門,更多地需要政府支持,積極引導生產人員重視農業機械的調度、運營、維護和保養。但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農戶,并未重視體系機制的建立,農業機械并未實現最大價值的推廣與應用;另一方面農業機械管理地方差異性較為明顯,一般經驗認為地域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機械管理體系的優化程度,體系優化直接影響不同主體對農業機械的差異性需求,建立良好的管理體系不僅能促進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而且有助于提升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匹配度,目前的管理趨于簡單化,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對生產實踐缺乏指導性與實踐性。
雖然為了有效降低單位作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集約化生產模式的普及,農業機械跨區域聯合作業正逐步嘗試推廣,但由于農業機械管理尚未形成跨區域聯網管理,或者地域層級之間的管理機構尚欠缺規范性,計量標準尚未統一,存在信息不對稱情況,導致跨區域聯合作業生產存在困難[3]。雖然各地正逐步實現信息共享、平臺互通、管理共抓、體系升級,但由于管理體系與地域差異,仍然存在管理效率與質量差異性較大的現象,農業機械作業參數及作業范圍與地域之間的需求匹配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跨區域聯合作業的開展。
為進一步提升農戶機械化生產意識,提高應用農業機械的專業技能,應積極組織農戶進行新技術與農業機械使用能力培訓,通過開展專題培訓、講座、宣傳等方式,積極宣傳機械作業流程、作業規律、適用范圍,引導農戶提升機械化生產意識,明確傳統生產方式對提升農業機械化管理效率與應用質量的重要意義。一方面通過農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農業生產博覽會等多種渠道定期對農戶開展相關培訓,積極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并建立培訓檔案,針對農業機械管理與使用的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用最樸實、最真實的數據幫助農戶重新認識農業生產,拓寬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農戶群體知識獲取渠道;另一方面,針對地域差異,結合機播特點,引導農戶因地制宜使用農業機械,圍繞農戶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更新培訓內容,提高實際操作技能[4],以便更加科學地提高農業機械使用質量與效率。
為促使農業機械管理人員提高理論知識,增加農業生產經驗,應從兩個方面組建農業機械管理團隊。一方面加大對專業管理人才的選用與培養,選用一批具有扎實理論基礎且具備農業生產實踐的管理人員,針對不同工作崗位開展專題培訓,通過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建立崗位考核聘任制、增強生產實踐等方式,全面提升整體管理人員農業機械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與素質[5];另一方面創新實踐方式,聯合農業合作社等基層農業生產組織,增加管理人員農業生產實踐,建立穩定的生產實踐基地,積極推動產教研學工作方式,幫助管理人員積累農業生產經驗,將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實踐工作內容。
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作用,針對地域差異積極引導農業生產人員提升對農業機械的維修與保養,建立健全農業機械管理機制,結合發展實際,更新農業機械的調度、使用、維護、保養、報廢等規章制度,明確崗位人員的職權與責任,設立農業機械監理組織,主要負責審查地域內農業機械使用是否合理、各部門管理人員履責是否到位、規章制度是否欠缺考量等內容,實現農業機械使用的科學性、規范性、實踐性;另一方面更新觀念,將信息技術全面應用到農業機械管理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彌補傳統管理模式下信息不對稱程度高、共享成本高、管理模式單一化等不足,真正實現農業機械管理現代化、數據化、科學化,促使農業機械使用效率的提升[6]。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機械跨區域聯合作業,農戶、農業機械管理者、政府均需改變傳統認知模式,積極投身于農業新時代改革中。一方面結合地域特點積極構建相對統一的農業機械管理信息庫,建立健全各級農業機械管理機構,力爭建立數據詳實、參數正確、全國互通、成本測算為一體的信息交互中心,進一步促進全國農業機械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實現跨區域間作業范圍、作業方式、作業機械聯合作業,針對地域特點,因地制宜開展跨區域聯合作業試點工作,結合成本測算,進一步加強跨區域聯合管理,劃分種植作物相近、機械使用相近、地域聯系緊密的跨區域聯合作業基地,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實用性與先進性,全面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與現代化管理水平。
通過梳理農業機械管理現狀,圍繞農業機械管理的升級與優化開展研究。分別從農戶機械化生產意識、管理人員業務素質、農業機械管理體系構建、跨區域聯合生產作業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對提升農業機械使用效率與質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加強農業機械管理,充分發揮農業機械最大生產優勢,不僅是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跨區域作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的必要途徑,因此農業生產者與管理者應注重根據區域特點、耕作方式選擇適合的農業機械開展作業,定期針對現實環境升級與優化農業機械管理體系,全面提高農業機械管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