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麗(白銀市平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如今,高血壓已然成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源于社會的發展與生活質量的提升,高血壓患病率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由此高血壓早已被列為慢性疾病管理行列,尤其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在病情控制期間,要求患者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與行為,嚴格遵照醫囑用藥。然而,患者因自身知識的匱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往往未嚴格按照醫囑規范自身行為與習慣,病情反反復復,不利于身心健康。對此,我們應做好高血壓健康宣教工作,可從如下幾點著手。
1.疾病知識宣教
首先,引導大眾正確理解高血壓的定義。在沒有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非同日3 次測量上肢血壓,當收縮壓≥140 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 毫米汞柱考慮為高血壓。其中,高血壓主要分為3 種情況:(1)收縮壓≥140 毫米汞柱且舒張壓≥90 毫米汞柱;(2)收縮壓≥140 毫米汞柱且舒張壓<90 毫米汞柱;(3)收縮壓<140 毫米汞柱且舒張壓≥90 毫米汞柱。
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美國心臟病協會將高血壓定義為≥130/80,然而中國指南中高血壓診斷標準沒有任何改變,所以現階段我國依然沿用140/90 的標準。同時,將高血壓誘發因素、臨床癥狀、危害、治療必要性等知識詳細告知患者,并引導其積極防控高血壓各種危險因素。例如,體重控制。告知患者體重指數盡量控制在20~24 千克/米,專家認為22 千克/米是最佳體重指數;膳食結構更改,對飲酒進行嚴格控制(酒精攝入量建議男性<25克/日,女性<15 克/日),戒煙;參加適當的體力活動,保持充足睡眠與良好情緒。
2.飲食宣教
講解相關營養知識,指導家屬為患者合理搭配營養食材。飲食上應多食禽蛋類等高蛋白食物,保持飲食清淡,營養均衡。例如,每天食用400~500 克新鮮蔬菜,1~2 個水果。對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在血糖控制平穩的前提下,可選擇低糖型或中等含糖的水果,包括蘋果、獼猴桃、草莓、梨、柚子等。在日常飲食中,患者需要注意細嚼慢咽,保持少食多餐;要注意忌口,盡量少食或不食肥甘、辛辣等食物;盡早戒除吸煙、飲酒等不健康習慣。
3.心理宣教
因為各種壓力的疊加影響,高血壓患者會產生程度各異的負性心理狀態。同時其面臨的主要壓力不外乎長期用藥,擔心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擔心醫療費用支出過多等等,心理情緒較為低落。對于上述問題,結合患者心理狀態,采取針對性的情志調節措施,引導患者傾訴內心想法,并結合患者心態進行疏導。主動親近高血壓患者,親切交談,增進與患者之間的感情,以提高其依從性。同時在溝通中引導患者排解不良情緒,針對很多患者存在的孤僻、抑郁、消極等不良情緒,通過列舉正面案例的方式,對其心理予以及時疏導,引導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注意有意識地加強自我情緒控制。患者在心情低落時可以多想一些開心、有趣的事,或觀看喜愛的電視節目、收聽音樂戲曲等,從而有效轉移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
4.運動宣教
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及時了解其健康情況,在有益于患者健康的前提下,給予人性化指導。如鼓勵患者積極參加適量的體育鍛煉,高血壓患者可以保持每日有規律地做一些輕度運動,諸如打太極拳、散步、老年養生操等,一方面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另一方面豐富生活內容,保持心情舒暢,有利于緩解血壓。值得注意的是,清晨高血壓患者血壓往往處于較高水平,也是各種心血管事件高峰時期,所以運動時間最好選擇在下午或傍晚。同時,正式運動前應開展10 分鐘的熱身或放松運動,預防突然劇烈運動誘發心血管疾病爆發。
5.藥物宣教
高血壓臨床治療,服藥規范與否,不僅關系到血壓控制成果,同時也關系到疾病的進展。這就需要通過集體講授、示范的方式,針對患者系統強調臨床治療、規范用藥的重要性,并教授患者在生活中進行血壓監測、用藥控制、自我管理的具體內容,讓患者意識到只要治療規范,生活方式良好,高血壓癥狀就能夠得以有效控制。除此之外,向患者講解擅自減量、加量、停藥的危害性,要讓患者意識到上述行為會引發血壓忽高忽低現象,導致更為嚴重的血管損傷情況發生。同時教授患者記錄服藥日記,設置用藥提醒的具體方法,以此來提升患者用藥的規范性。
健康宣教工作是慢性疾病干預期間非常重要的護理環節,同時也是社區慢性疾病管理的關鍵環節,為滿足高血壓患者疾病控制需求,采取多種途徑的健康宣教,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知識掌握程度,促使其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并強化依從性,有效控制血壓,優化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