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華 (安徽省城鄉規劃院,安徽 合肥 230091)
近二十年來,棚戶區改造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對改善城鎮住房困難群眾居住條件、補上發展短板、擴大有效需求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城市結構調整、環境改善、市容市貌美化成效顯著。但是,棚戶區改造“大拆大建”的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和危害。一是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仍處于安全使用期的建筑,其資源潛能還沒有用盡,大拆大建需要重新投入資源、人力等;二是引發社會問題,拆建過程中,一些城市存在不顧實際、亂拆亂建、強拆強建的現象,由于補償標準過低、思想工作不到位等引發群體性事件;三是破壞城市歷史文脈,對城市風土人情、城市風貌產生消極影響,城市失去原有的文化韻味,變得“千城一面”。
新發展階段,城市更新成為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棚戶區改造作為城市更新的內容之一,也仍是全省住房保障事業的重要組成。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指出,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和城市風貌,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1]。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要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愿,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加強修繕改造,補齊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強城市活力[2]。2021 年8 月30 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明確“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大規模增建、大規模搬遷”“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留城市記憶”[3],推動運用“改擴翻”方式改造棚戶區成為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之一。
改建,是指改變建筑物立面或者平面,但不擴大原有建筑物基礎和不增加建筑檐板上平及屋脊輪廓線高度的建設行為[4]。
擴建,是指在原有建筑物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擴大建筑面(容)積的建設行為[4]。
翻建就是在原有的建筑,拆除大部分后,重新建設[4]。
2.1.1因地制宜,組合出擊
蕪湖市棚戶區項目更新改造遵循規劃引領、因地制宜、注重品質、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共建共享的原則。改造分為改建、擴建、翻建三種方式,三者有機統一,棚戶區改造區域往往范圍較大,棚戶區連區成片,因此往往組合使用。改造方式的確定要結合房屋安全鑒定結論及處理意見,要突出保障住房安全、完善居住功能、配套基礎設施、整治周邊環境、提升整體風貌和體現節能環保等六個方面的內容。
2.1.2統籌兼顧,整合資源
統籌傳統棚戶區和城鎮老舊小區,生成棚戶區“改擴翻”項目,要突出體現安全可靠、功能完備、配套完善、環境宜人、風貌協調和節能環保,更新改造的標準高于老舊小區改造水平,即要用足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在老舊小區改造內容的基礎上有新增改造內容,因地制宜進行改建、擴建或者翻建。
2.2.1量力而行,保障安全
湖南省棚戶區“改擴翻”是在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政策大規模推行之前,財政供給能力有限的條件下,保障老舊危樓居住安全的時代產物。以湘潭為例,2016 年開始實施,改造對象主要是危舊房,房齡30 年以上,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經專業鑒定機構鑒定為B、C 級危房,改造內容包括墻體開裂、屋面漏水、外墻風化、建筑構件松動,對管線進行規整,整修道路及圍墻、花池修補、溝蓋板更換、違章拆除等基礎改造,戶均改造成本為1.5 萬元,其中建筑本體改造資金占80%,改造后可持續使用10 年以上。2020 年,湘潭市開始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不包括建筑本體,也就是不進行重復改造。
2.2.2“四增兩減”,立體改造城市
長沙市堅持“四增兩減”的政策,按照一戶一涉及的原則,增加公共綠地、公共空間、配套設施、支路網密度,減少居住人口密度、開發強度,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在保留原有房屋的基礎上,更新基礎設施,優化生態環境,讓老房子更宜居住,最大限度地維持街區原有風貌,傳承歷史文化。
蕪湖市與湖南省棚戶區“改擴翻”改造工作內容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異性。一是棚改與舊改的融合。國家層面棚改政策收緊,舊改力度加大,順應形勢,優化了機構,強化了職能,統籌推進城市更新,重點是老舊房屋、小區改造工作。蕪湖市也是將兩項工作進行統籌,但是沒有專門機構。二是明確決策程序,推進棚改工作充分落實縣區主體責任,“改擴翻”項目的準入與確定由縣區級政府負責。三是給出改造標準,“改擴翻”項目涉及房屋結構和功能的改造,因項目特點不同,改造內容不同,但房屋結構和功能確實得到改善。四是明確實施流程,出臺規范性文件,明確了“改擴翻”項目實施流程,提高了推進效率。五是方便產權登記,湖南省”改擴翻”項目中改造后的房屋可按新建房屋進行產權登記,有效避免了產權變化的二次征稅問題,同時開通了辦理綠色通道。蕪湖市沒有此項政策。六是棚戶區“改擴翻”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和省補助資金,地方予以一定比例配套。
運用“改擴翻”方式改造棚戶區,有別于大規模的“拆舊建新”,是結合實際,根據居民意愿,因地制宜做出選擇,在改造過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結構安全、環境適宜、居住舒適、經濟合理、效益廣泛等原則。
3.2.1結構體系
棚戶區建筑改造的難易主要取決于建筑物的破損程度以及建筑結構體系,改造方法在技術上主要與建筑結構體系相關。不同結構體系的建筑改造要遵循不同的改造原則。
3.2.2功能布局
功能布局一般是對于新建建筑規劃設計階段考慮的重要因素,相較于新建,對已建成的建筑進行功能布局進行重新排列分布有挑戰性,更需要跳出原有設計,在充分尊重的基礎上做出更適應現在和當下需求的設計。
結合實際需求和技術鑒定選擇組合方式,避免了大規模的拆除,對部分棚戶區運用“改擴建”方式進行改造。
3.3.1樓棟設施[5]
安防消防設施:及時維修或增添更換安全門,對公共空間實施封閉管理,提升棚戶區居住安全性。消防設施升級改造,主要是按照現行標準規范修復消防設施,配齊消火栓、滅火器等消防器材,疏通消防通道,接通消防用水,消除火災隱患等問題,有條件的可增設小型(臨時)消防站。消防設施改造應以實事求是為原則,現規范不能滿足情況下不低于原建筑消防標準。
飛線整治:針對小區內“飛線”進行有序梳理,對已報廢的線路進行拆除,消除安全隱患。推進電力設施改造,更換老舊供電設施。推動住戶安裝漏電保護裝置,確保居民用電安全。強弱電分離,弱電進套盒,整合線路、資源共享,實現一桿多能,有條件的實施弱電下地。
供水設施:供水系統改造主要包含供水設備、管道、用水設備等方面,宜采用無負壓供水設備,由市政管網直接供給生活用水。供水系統應采用具有耐久性、不影響水質變化的管材更換原有給水管道,室外埋地管道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
排水設施:排水系統應根據管道腐蝕程度進行局部維修或整體更換,排水系統整體更換應與居住功能更新改造和小區整體風貌相結合,體現環保、節水、節能的設計意識。
用電設施:公共用電設備設施的安全性改造提升,如電梯、樓道照明、指示疏散、智能門禁對講系統等,整治小區內部用電設施,保證居民安全。
樓道照明:針對建筑內公共樓道內部空間,因缺乏照明設施或歷史年代較早原有燈具不能滿足現居民出行的安全需求,給居民夜間使用帶來嚴重不便的情況給予整治。
化糞池:處理糞便并加以過濾沉淀的設備,針對棚戶區污水排放能力不足或原有排污設備損壞的情況予以更換,保證居民正常生活,創建良好的環境衛生。
防盜網和雨篷整治:不規范的防盜網和外窗遮陽篷,形象影響較大,或存在安全隱患的情況,進行統一整治,消除安全隱患。建筑立面防盜網、遮陽篷附加設施的設置應堅固結實,安裝可靠,符合城市公共安全和市容環境管理的要求。
3.3.2建筑改造
外墻和立面整治:抹灰(涂裝)類、飾面磚類的外墻面,應按基層、面層、涂層的表里關系,由里及表地進行更新改造,新舊抹灰之間、面層與基層之間必須粘結牢固。空調室外機應統一規劃設置,避免建筑立面混亂。外墻懸掛物有松動、鐵脹、嚴重銹蝕、缺損等而導致自身強度不足,或與墻體連接不牢固時,應進行修繕或更換。外墻面修飾應干凈整潔,在一定年限內不會存在安全隱患。符合區域風貌控制規劃[6],注重街區整體形象特征塑造。
屋面防水:針對屋面老化破壞或者有滲漏情況,在原有建筑結構基礎上進行專業工程改造,解決屋面滲漏問題,同時,適當考慮進行屋面美化設計。
樓道修繕:在現狀建筑結構基礎上,修整存在安全隱患或者使用功能不完善的單元樓道。樓道整治重點考慮方便入口通道環境的日常維護以及使用安全管理,主要解決老舊小區樓道“破舊黑”難題,營造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對于缺少扶手、缺少樓層標識、踏步光滑、缺乏照明的樓道,需要新增適老化設施便于老年人使用。
建筑戶外構造構件:主要指除建筑結構主體外的局部戶外構件,如雨棚、屋檐、外置晾衣桿等,因其本身受環境影響容易損壞,引致對室外行人造成傷害。堅持安全實用原則,兼顧構件本身對建筑的影響,與小區或建筑風格統一。修繕后應符合使用要求,不容易損壞。
出入口的無障礙設施:完善無障礙設計[7],避免殘疾人、老人、兒童等群體在室外發生跌倒、碰撞等。樓梯與坡道需做防滑處理,可設防滑條,或做成鋸齒形狀。天然石坡道可在其表面做粗糙處理。扶手應更換為連續雙層扶手,滿足不同身體情況的使用者使用。坡道鋪裝應考慮防滑處理。坡道位置和布局應結合臺階進行設置,盡可能設在主要活動路線上。坡道兩側應設扶手,坡道與休息平臺的扶手應保持連貫[8]。
對于集中連片棚戶區、城中村以及納入棚戶改造的零星危舊樓,因地制宜選擇“拆舊建新”和“改擴翻”模式,確保居住環境安全、宜居。運用“改擴翻”對棚戶區居住建筑進行改造,一定符合改善居住環境、保障居住的安全的基礎上,結合居民意愿,充分發揮建筑師的智慧,在保基本的基礎上,盡可能完善棚戶區居住建筑的安全性、宜居性,對居住建筑物本體以及相關附屬設施進行修繕和改造,用較少的經濟投入獲取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