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作為人體的指揮中心,能夠儲存10萬億位的信息量。雖然它功能強大,但也有“轉不動”的時候。一項新研究發現,勞累一天的大腦可能堆積了大量“毒素”,最好做些不費腦子的事情給大腦減壓。
近日,發表于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一項研究發現,疲勞和神經系統代謝物有顯著關聯。簡單來說,大腦飛速運轉一天后感到疲憊,可能是它堆積了很多潛在的“毒性物質”。
法國巴黎大腦研究所研究人員利用相關技術,測量人體大腦的8種化學物質的濃度水平,其中包括大腦中最豐富的神經遞質——谷氨酸(大腦正常運行時,谷氨酸需保持一定濃度)。
此外,研究還重點研究了大腦外側前額葉皮層(與人的復雜智力相關)。當人感到精神疲憊時,該區域的活躍度就會降低。
研究設置了一個6小時實驗,將40位參試者分為需要做復雜決策的困難任務組,以及不需要消耗腦力的簡單任務組。
結果發現,困難組的參與者可觀測到明顯的疲勞跡象。與簡單組相比,困難組參與者大腦中的谷氨酸含量上升約 8%,這意味著此時大腦進行認知控制變得困難,通俗來說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腦“轉不動”了。
當大腦持續進行高強度認知工作后,潛在的“有害物質”谷氨酸會積聚在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影響決策。
研究人員提醒,當感到大腦疲勞時,是停止工作的重要信號,這能更好地保護大腦功能的完整性。同時,最好別在大腦疲憊時做任何重要決定。
生活中,一些人明明已經感到大腦累了,卻強行用吸煙、喝濃茶、喝酒等方式激起大腦興奮,以便能繼續工作或學習。時間久了,不僅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做事也容易“漏洞百出”,甚至處理簡單事物時也會思維混亂。
上海市一項隨機抽樣調查顯示,59.6%的腦力工作者每天用腦時間長達10小時,28.4%的體力勞動者業余時間也花費在各種腦力活動上,用腦過度已嚴重危及健康。
腦過勞其實是一種慢性疲勞綜合征,高發年齡在30~50歲,某些職業如科研人員、新聞從業人員等發病率較高。
通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清晰、反應或判斷力遲緩、健忘、煩躁焦慮等臨床癥狀,嚴重者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無法面對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導致精神崩潰。
一些人還可能出現非神經系統癥狀:口苦、食欲差、便秘、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尿頻、尿急、夜尿增多等泌尿系統癥狀;心慌、胸悶、氣促等心血管系統癥狀。
腦疲勞的產生,可來自身、心兩方面,與生活不規律、工作負荷過高或漸進性疲勞積累等密切關聯。
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會使腦細胞的神經網絡交流變得緩慢,進而影響思考、反應等感知能力,加速大腦疲勞,并且越熬夜大腦越容易疲勞。
長期高壓。有項研究發現,長期壓力過大會導致大腦海馬體(負責記憶存儲)萎縮,造成前額葉皮層功能減退,增加患抑郁癥和認知障礙癥的風險。
過度思考耗神。大腦重量雖然僅占身體的2%,卻要消耗約20%的能量。大腦中的能量絕大部分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當神經元被激發時,細胞會通過毛細血管吸取氧氣和葡萄糖。如果過度思考,要燃燒更多葡萄糖,導致大腦中的能量減少,導致疲勞。
相比于運動后休息一會兒就能“活蹦亂跳”,腦疲勞恢復起來并不簡單。建議大家培養幾個習慣給大腦減負:
每周規律運動。在無法馬上改變壓力環境的情況下,運動是最好的解壓方式。每周進行3次、每次至少20分鐘的有氧運動,持續一個月就能顯著改善焦慮癥狀,提高大腦運作效能。
需要提醒的是,長時間或劇烈運動會導致軀體和肌肉疲乏,加快大腦的疲勞速度。
多吃護腦食物。不得已需要進行大量工作時,可以多吃三文魚、綠葉蔬菜、牛油果等食物,對大腦恢復能力有幫助。
此外,苦味食物與人的精神活動密切相關,可適當用咖啡、茶葉、巧克力醒腦,但要想真正消除大腦疲勞不能依賴這些。
保證充足睡眠。睡覺前盡量不看手機,保證每天7~8小時的睡眠,中午抽空睡15分鐘,沒有午睡習慣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有研究發現,睡眠期間大腦谷氨酸濃度會降低,這可能是休息讓大腦得以消除潛在“有毒物質”。
壓力不帶回家。感到疲勞其實是大腦釋放的休息信號,此時不要強迫自己繼續工作,而應該放松。下班后盡量不要去想工作的事,利用休息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聽聽音樂、與家人聊聊天等,堅持一段時間,就能慢慢減輕工作壓力。
給大腦做個按摩。建議閉眼靜心,用鼻輕輕地吸一口氣,再用口慢慢地呼出,反復吐納36次。也可以用雙手五指輕輕地拍打頭部,拍打力量一定要小,最好以無聲為度,3分鐘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