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鳳明
(平樂縣人民醫院兒科,廣西桂林 5424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B 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增生性傳染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絞痛、淋巴結及肝脾腫大、不規律發熱等,其血液中會出現大量的異常淋巴細胞,血清中會出現嗜異性凝集素和EB 病毒特異性抗體[1-3]。目前,西醫治療此病主要是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在疾病特殊階段也會使用抗病毒藥物、丙種球蛋白、糖皮質激素等[4-7]。本文主要是對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EB 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但多數患者感染EB 病毒后無臨床癥狀,有少部分患者會發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相較于成人,小兒和青少年更容易發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有研究指出,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發生與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8-10]。相關的研究顯示,此病患兒的臨床表現與EB 病毒感染時侵入病毒量的大小、感染EB 病毒B 細胞驅動細胞免疫應答的強度有關[11-13]。
研究表明,有少數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可出現各系統的并發癥。其中血液系統并發癥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等,神經系統并發癥包括腦炎、腦膜炎、格林- 巴利綜合征等,消化系統并發癥包括肝功能異常、黃疸等,呼吸系統并發癥包括氣管炎、肺炎、胸膜炎等,泌尿系統并發癥包括血尿、蛋白尿、腎炎等,其他并發癥包括心肌炎、結膜炎、腮腺炎等。
1)發熱。除個別病例外,多數此病患兒均有發熱,其體溫在38.5℃~40℃之間,沒有固定的熱型。部分患兒伴有畏寒、寒戰。熱程不一,可為數天至數周,也有2 ~4 個月者。2)淋巴結腫大。約有70% 的患兒存在明顯的淋巴結腫大(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3)咽峽炎。一半以上的患兒有咽痛及咽峽炎的癥狀。4)肝脾腫大。約有10% 的患兒會出現肝脾腫大。5)皮疹。約有10% 的患兒會出現多形性皮疹,包括斑丘疹、猩紅熱樣皮疹、結節性紅斑等。多見于軀干部,常在發病后1 ~2 周內出現,并在3 ~7 d 左右自行消失。6)患兒可出現神經癥狀,也可出現心包炎、心肌炎、腎炎、肺炎等[4]。
進行抗病毒治療是臨床上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主要方法。對于此病,早期應用更昔洛韋有明確的療效。阿昔洛韋、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對此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抗生素只能在對繼發于咽部或扁桃體鏈球菌感染病例的治療中使用。一般使用青霉素,應避免使用氨芐西林或阿莫西林(會顯著增加多態皮疹的發生風險)。對于存在嚴重喉部病變或水腫,伴有神經系統并發癥、心肌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并發癥的重癥患兒,使用短療程的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可明顯緩解其病情[14-15]。有研究指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有自限性,此病患兒大多預后良好。多數患兒可在發病后2 ~3 周痊愈,少數患兒的病程可長達數月。此病患兒的病死率低于1%,其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并發脾破裂、腦膜炎、心肌炎等。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兒的預后不佳,其病情可迅速惡化,從而導致死亡。阿昔洛韋是臨床上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常用藥。此藥屬于無環嘌呤核苷類似物,可通過抑制EBV-DNA 聚合酶的合成來阻斷病毒的復制,從而可起到抗病毒的作用。有研究顯示,用阿昔洛韋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療效顯著,可迅速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縮短其病程,且安全性較高[16-17]。更昔洛韋的抗病毒作用是阿昔洛韋的25 ~100 倍,且不易耐藥。此藥是臨床上治療巨細胞病毒、EB 病毒感染的常用藥。此藥主要是通過抑制病毒DNA 的合成來發揮抗病毒作用。在臨床上,此藥常被用于對免疫力低下的病毒感染患兒進行治療。相關的研究表明,用此藥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激素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有學者認為,對于重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尤其是伴有嚴重血小板減少等并發癥的患兒,進行激素治療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另有學者認為,對于存在神經系統并發癥和心肌炎等并發癥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也可為其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18-19]。相關的研究指出,對于病情危重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如存在持續高熱、咽喉部梗阻、脾臟腫痛、神經系統并發癥、心肌炎、肝炎、血小板減少等并發癥的患兒),為其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研究者持反對觀點。目前,臨床上對于激素在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治療中的應用仍存在分歧,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無統一定論。因此,明確激素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有效性、安全性是目前臨床工作者研究的一個方向[20-21]。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常見的證型主要包括以下五種:1)邪犯肺衛證。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利咽;常用方藥:銀翹散。2)氣營兩燔證。治法:清氣涼營、解毒化痰;常用方藥:普濟消毒飲。3)痰熱流注證。治法:清熱化痰、通絡散瘀;常用方藥:清肝化痰丸。4)濕熱蘊滯證。治法:清熱解毒、行氣化濕;常用方藥:甘露消毒丹。5)正虛邪戀證。治法:益氣生津、兼清余熱;常用方藥:氣虛邪戀證用竹葉石膏湯,陰虛邪戀證用青蒿鱉甲湯、沙參麥冬湯。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用炎琥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等中成藥注射劑治療急性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可起到良好的抗病毒、抗炎、解熱鎮痛作用。有研究指出,香薷、陳皮、甘草、黑草、石仙桃、小紅參、紫藤、葛根等中藥均可抑制EB 病毒的活性[22-23]。
有研究指出,對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臨床上應積極地對其進行退熱、止痛、鎮靜、保護肝功能等對癥治療。阿司匹林是臨床上常用的解熱鎮痛藥。此藥常被用于頭痛、咽痛及發熱的治療。但有研究指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應盡量少用阿司匹林進行降溫。相關的研究表明,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使用阿司匹林可導致其發生脾破裂、血小板減少、咽喉病變及水腫。對于伴發細菌感染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可為其使用抗生素,但忌用氨節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導致其發生皮疹,加重其病情。對于發生脾破裂的患兒,應立即為其輸血,并對其進行手術治療[24-25]。
為了有效預防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首先需要對病情處于急性期的患兒進行隔離,不能讓其與未患過此病的人群接觸,同時還需要對患兒呼吸道的分泌物進行消毒處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具有自限性。但對于存在免疫缺陷者,仍可導致其發生致命性并發癥。此病患兒的初期癥狀無特異性,其病情易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炎、腎病綜合征、血小板減少癥等。因此,對于疑似罹患此病的患兒,應結合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的結果對其病情進行準確的鑒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目前臨床上尚無可預防此病的疫苗。EB 病毒具有致癌作用,這也限制了相關減毒活疫苗的開發。近年來,針對此病化學疫苗的研究有所進展,但實現臨床應用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