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婷,秦明芳,韋 審
(1 廣西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00 ;2.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a 護理部 b 婦科病房,廣西 南寧 530200)
陰道閉鎖是一種較罕見的先天性疾病,屬于陰道發育異常疾病。此病是由泌尿生殖竇發育缺陷造成[1]。據報道,先天性陰道缺如的發生率為1/500 ~1/4000,其中僅有7% ~8% 的患者存在陰道閉鎖伴正常的子宮體[2]。先天性陰道閉鎖在臨床上較為少見[3]。廣西壯族自治區某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于2020 年1 月13 日收治了1 例陰道閉鎖成形術后并發雙側輸卵管積膿的患者。1月15 日對該患者實施腹腔鏡雙側輸卵管切除術+盆腔粘連松解術+ 腸粘連松解術+ 宮頸擴張術,術后康復過程中出現傷口化膿,愈合不佳。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學科專業會診及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該患者住院14 d 后病情好轉并出院。現將護理要點及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女,30 歲,18 歲無月經來潮,2009年被診斷患先天性陰道閉鎖,于2009 年行陰道成形術+ 雙側輸卵管卵巢膿腫切開引流術。2017 年至2019 年期間該患者反復出現下腹脹痛,于當地醫院治療,考慮盆腔積膿。該患者于2020 年12月31 日再次出現無明顯誘因的腹脹腹痛,伴少量陰道流血。至當地醫院住院治療,被診斷為腹腔、盆腔積液,予以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抗感染治療8 d。經治療其腹痛癥狀稍改善。為求進一步治療,該患者于2021 年1 月13 日就診于我院婦科。現癥見:腹痛伴陰道流血,舌紅,苔黃,脈弦滑。中醫四診合參,診斷為“婦人腹痛”,辨證為濕熱瘀結證。入院后專科查體:外陰發育正常,陰道暢,長約4 cm,內見少量血性分泌物,陰道底端可見一大小約0.1 cm 的宮頸口,表面光滑,可見少量血性分泌物自宮頸口流出,子宮前位,壓痛;雙側卵巢顯示不清;雙附件區分別可捫及一大小約為7 cm 的包塊,活動欠佳,壓痛,無反跳。2021 年1 月15 日,該患者腹痛加重,行盆腔MRI 檢查提示雙側附件區多發囊性占位,性質不明。在靜吸復合麻醉下對其實施腹腔鏡雙側輸卵管切除術+ 盆腔粘連松解術+ 腸粘連松解術+ 宮頸擴張術。1 月17 日(術后2 d),該患者訴傷口疼痛,肛門未排氣。對其進行性病三項檢查+ 病原菌培養的結果是:解脲支原體陽性↑;UU ≥104,陽性↑;人型支原體陽性↑。術后第3 天,該患者反復發熱,最高體溫為38 ℃,對其進行全血細胞計數+ 五分類檢查的結果是:白細胞計數為6.0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為83.1%,紅細胞計數為2.76×1012/L,血紅蛋白水平為84 g/L,紅細胞壓積為26.4%,血小板計數為531×109/L。術后第8 天,該患者傷口化膿,愈合不佳。經對癥治療及中西醫結合護理后,術后第11 天該患者病情好轉并出院。
1)術后第1 天,讓該患者禁飲禁食,遵醫囑為其補充液體及能量,以維持其電解質平衡,為其提供營養支持。定期協助其翻身,鼓勵其適當在床邊活動,以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預防發生腸梗阻。定期為其手術切口換藥,以促進切口的愈合。遵醫囑為該患者靜脈滴注注射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和奧硝唑,以預防其發生切口感染。由于為其足量、足療程使用抗生素,故選取其粗直的外周靜脈進行穿刺,并在靜脈滴注的過程中給予滿滴。用藥期間,密切觀察其穿刺部位有無紅腫、疼痛及有無胃腸道反應。輸液治療完成后,為該患者拔除導尿管,囑其多飲溫水并自解小便,以防發生尿路感染。由于該患者肛門尚未排氣,故遵醫囑使用耳針、維生素B1 注射液、維生素B12 注射液對其進行穴位注射,并使用雷火灸艾灸其關元穴、雙側足三里穴等穴位,以促進腸蠕動及肛門排氣。在護理的過程中密切觀察其病情的變化。2)術后第2 天,該患者訴傷口疼痛,其肛門仍未排氣。責任護士遵醫囑協助該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及性病三項檢查+ 藥敏試驗,依據檢查結果判斷其發生生殖道支原體感染。遵醫囑為該患者使用注射用鹽酸多西環素,同時繼續給予其營養支持、補充液體及能量等干預,以維持其體內電解質的平衡。繼續遵醫囑使用耳針、維生素B1 注射液、維生素B12 注射液對其進行穴位注射,并用雷火灸艾灸其關元穴、雙足三里穴等穴位,以促進腸蠕動及肛門排氣。術后第3 天該患者肛門成功排氣。3)術后第5 天,該患者仍訴傷口疼痛,本科室邀請臨床藥學室醫生進行會診,以指導抗生素的應用。根據會診結果,醫囑調整了患者的抗生素用藥方案。責任護士為該患者靜脈滴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2gq6h),用藥后密切觀察其疼痛改善的情況。用藥后當其腹部壓痛改善不明顯時,將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用藥時間和劑量改為3gq8h,同時遵醫囑繼續為其應用奧硝唑和多西環素。4)術后第8 天,該患者出現傷口化膿,愈合不佳。繼續遵醫囑對其進行抗感染、維持電解質平衡、護胃等對癥支持治療,同時以瀉熱破瘀,散結消腫為法,遵醫囑使用中藥對其進行輔助治療,方選大黃牡丹湯加減,其組方是:大黃10 g、牡丹皮15 g、桔梗15 g、燀桃仁10 g、赤芍10 g、黃柏10 g、黃芪20 g、甘草片6 g、麩炒枳殼10 g、鹽牛膝10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2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經過3 d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及護理,該患者取得良好臨床效果。術后第11 天,其訴傷口活動時疼痛較前減輕,無明顯發熱與其他不適。
輸卵管積膿是育齡女性常見的盆腔炎性病變,多由致病微生物通過下生殖道上行感染所致[4]。引起輸卵管積膿的病原菌分為內源性病原菌和外源性病原菌兩類,其中內源性病原菌以需氧菌及厭氧菌混合感染多見,外源性病原菌多為性傳播的病毒[5]。研究指出,對輸卵管積膿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有效率為70%,靜脈滴注抗生素是治療未破裂輸卵管積膿的主要手段[6]。但由于輸卵管積膿患者的臨床表現多樣且復雜,故此病有一定的臨床誤診率[7]。研究表明,對于接受腹腔鏡手術的輸卵管積膿患者,術前為其應用抗生素1 ~3 d,能顯著降低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術后使用抗生素的時間[4]。本病例于輸卵管積膿急性感染期進行手術,術后第1 天在細菌培養+ 藥敏試驗尚無結果時,常規予以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 奧硝唑進行預防感染治療。術后第2 天觀察藥敏試驗結果,提示其存在生殖道人形支原體感染,分析感染原因可能是由于輸卵管嚴重積膿、宮腔粘連、膿液積聚所致。遵醫囑為其靜脈滴注鹽酸多西環素進行對癥治療。術后第5 天在請臨床藥理科醫生會診調整用藥方案時,因指南中推薦的多西環素片的可及性差[8],故在使用奧硝唑和多西環素的基礎上遵醫囑為該患者應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用藥后其依然存在傷口化膿、愈合不佳的情況。故于術后第8 天在繼續使用抗生素的基礎上,根據該患者的體質辨證加用中藥大黃牡丹湯加減進行輔助治療。本方中,大黃可瀉熱破瘀、散結消腫,燀桃仁、牡丹皮可涼血清熱、破瘀,桔梗、黃柏可清熱瀉火,赤芍可涼血活血,桔梗可消腫排膿,鹽牛膝可引熱下行,麩炒枳殼可理氣散結,甘草可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瀉熱破瘀、消腫排膿、清熱解毒之功。用藥后該患者傷口疼痛顯著減輕,無明顯發熱與其他不適,考慮治療有效,故繼續給予其中西醫結合對癥支持治療,直至其病愈出院。
本病例啟示,輸卵管積膿術后除了應對患者實施維持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維持內環境穩定、護胃等綜合對癥治療外,術后預防感染和抗感染治療也非常重要。研究指出,非抗菌藥物治療方案在輸卵管積膿患者腹腔鏡手術后并發癥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9]。報道稱,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一般需足療程行抗感染治療14 d。相關的治療指南建議,輸卵管膿腫患者在靜脈滴注抗菌藥物且癥狀改善24 ~48 h 后,可改為口服抗菌藥物治療[8]。在本病例的臨床護理過程中,護士在遵醫囑足量全程應用抗生素的同時,配合辨證使用中藥進行輔助治療,極大地縮短了抗生素顯效的時間,減輕了患者由于感染帶來的疼痛與不適。同時,采用穴位注射、雷火灸等傳統中醫特色護理技術,亦可對癥促進患者腸道的蠕動,減輕肛門不排氣帶來的各種不適,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護士身處臨床一線,要重視及時與醫師溝通并用心學習,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患者病情演變的觀察要細致、精準、及時。對本病例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責任護士能夠做到及時與醫生溝通,參與對患者病情的討論,將其臨床表現等及時告知醫生,很好地完成了病情觀察和用藥護理反饋,發揮了護士的協同治療作用,促進了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