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志國
“十三五”以來,浦東新區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顯著成效。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浦東新區逐漸探索出“一村一品一聯合體”產業振興發展模式。該模式聚焦村莊產業資源、主題特色和品牌內涵,搭建起“發展載體(一村)+產業特色(一品)+經營組織(一聯合體)”的產業體系構架,依托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鄉村價值轉化為發展優勢,拓展村企融合、產村融合、農旅融合等發展路徑,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浦東新區將“一村一品”作為產業轉型升級動力引擎,堅持做到“三個注重”。
一是注重資源開發。傳承歷史記憶、傳統文化,整合種植業、養殖業等資源稟賦,深入挖掘“老字號”“土字號”“鄉字號”等代表性產品,開發利用鄉村功能價值,培育本區村鎮優勢主導產業。自2011年至今,認定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7個(包括1個鎮、6個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1個、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2個,數量均位居全市前列。這些村鎮成為產業發展、村莊建設、鄉村治理提檔升級的樣板。
二是注重整體提升。著重在“品種+品質+品牌”下功夫。品種培優方面,引進和培育優良品種,加強浦東白豬、浦東雞等本土種源保護利用,做強做大農業“芯片”。品質提升方面,加大科技支撐,發展數字農業,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加快農產品綠色認證和有機認證,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方面,推進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或市級以上名牌認證,加強市場營銷,講好浦東農產品品牌故事,塑強南匯水蜜桃、南匯8424西瓜等區域公用品牌。
三是注重功能拓展。鼓勵示范村鎮發展新興業態,引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技術等新要素,開拓農業多種功能,開放延伸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人才鏈,依靠科技驅動、基地推動、企業帶動、品牌拉動,努力達到延鏈、補鏈、壯鏈、優鏈,開拓馬蘭頭、火龍果、雪菜等“小而精”特色產業集群,壯大鮮食瓜果蔬菜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為破解經營主體規模市場開拓合力不足、農民增收帶動能力不強、產業持續發展動力不夠等問題,浦東新區在全市率先探索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三個優化”扎實完善鄉村產業經營體系。
一是優化要素集聚。以“主體+品牌+基地”作為產業化聯合體基礎架構,系統推進要素配置聚合、主體集聚聯合、品牌重組集合、政策融通結合,有序推動主體增量、品牌增色、基地增效、農民增收,有效銜接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網絡化于一體,促進企業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協力互動,產生“1+1+1+1>4”的聚變效應,為農村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提供了新路徑。紅剛青扁豆、良元稻米、桃詠瓜果、乓乓響農業、田野蔬果、千村百果休閑采摘等產業聯合體均通過深化整合資源,催生新的發展空間,行業及其自身實現新提升。
二是優化分類施策。根據涉及品類及規模,浦東新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可分為單品型、多品型、增強型三種類型。單品型聯合體以區域公用品牌為紐帶,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拓展蔬菜、火龍果、草莓、葡萄等新興品種以及南匯水蜜桃等區域傳統特色產品,加強產業項目整合,重在打通研發生產、產銷對接、儲運流通、營銷服務等環節,推動特色單品全產業鏈發展。例如:清美集團采取供種、播種、施肥、技術、收購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形成涉及全區17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500多個農戶、近2000畝基地的蔬菜產業聯合體。多品型聯合體由行業龍頭牽頭、輔之其他優質經營主體,重在串聯不同品類產業組織促進優勢互補,拓寬線上線下多維立體銷售渠道,增辟浦東新區地產農產品銷售“直通車”。例如:盒米村果蔬產業化聯合體與30多家合作社簽訂訂單,統一標準給盒馬、天貓等平臺集中供貨,輻射溢出效應進一步顯現。增強型聯合體是不同聯合體牽頭單位的深化聯合,重在加速規模擴張,搶占優質市場,提高比較效益。例如:由浦東5家產業化聯合體牽頭單位參與注冊成立上海壹各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探索平臺化運作、整合化經營,加強集約協同發展,進一步提高競爭力和影響力。
三是優化成長機制。出臺《浦東新區關于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加強土地、金融、科技等政策供給,打通政策落實毛細血管,用優惠政策推進聯合體聯農帶農。扶大做強促優,組織開展產銷對接會開拓市場,支持實施市區現代農業專項,完善《浦東新區促進地產農產品產銷對接補貼辦法》,優先支持聯合體和成員單位成長發展。實施動態監測評估,加大典型宣傳,建立退出機制,完善利益聯結體系,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產業化聯合體共同發展。
在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過程中,浦東新區聚焦鄉村“三個價值”,深入落實“三園工程”,積極推進產業化聯合體“三個融入”,加強村莊經營管理,促進鄉村振興全面提升。
一是融入村莊建設。鎮村層面,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遵循“不策劃不規劃、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要求,按照“主題為重、產業為核、增收為要、持續為基”原則,分析產業基礎、自然肌理、村莊特色,打磨主題定位,找準產業方向,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新區層面,以“中部鄉村振興示范帶”為主戰場,充分發揮鄉村經濟、生態、美學疊加效應,在資金來源、用地安排、條線項目等方面傾斜支持,依托產業化聯合體推動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持續擦亮鄉村振興“底色底板”。自2018年至今,浦東新區累計成功創建11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打造出“十里桃花·尋源趙橋”“水鄉花游·宿游連民”“田間花?!ぬ以唇玟骸薄傲新搫印ば腋iL達”“雪菜之鄉·蔬果大河”“詩意田園·鄉韻公平”“騎跡鄉村·鄉匠海沈”“蔬香腰路·清美田園”“古鎮水鄉·桃源新南”“科創環東·田美張江”“玫瑰星火·鄰空驛站”等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精品村莊。
二是融入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系統性精準施策,通過發展壯大產業化聯合體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對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的村莊,主動引入。針對泥城鎮公平村、航頭鎮長達村等農業生產能力有優勢但欠缺龍頭企業的狀況,協調促成區域骨干企業分別與這些村莊開展合作共建。對未具備產業化聯合體的村莊,加速組建或覆蓋。充實完善了川沙新鎮連民村、宣橋鎮腰路村、大團鎮趙橋村、祝橋鎮星火村等村莊的產業化聯合體,有效打通本地農產品銷路。對生產服務能力有短板的村莊,抓緊補缺。支持產業化聯合體建造收儲保鮮中心等項目,及時補齊老港鎮大河村等村莊在農產品深加工專業設施設備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三是融入鄉村治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激發了產業主體的社會責任感,激勵“新農人”返鄉創業實現自我價值,激活了村莊內生發展新動力。產業化聯合體成員整合多種資源盤活閑置農宅,組建經營平臺發展訂單農業,大力助推集體經濟發展。同時,以“租金+股金+薪金”“訂單農業”“包產包銷”“二次分紅”“以銷定產”“以豐補歉”等模式,帶動村民穩定持續增收。浦東新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建設發展,撬動實現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消費者等多元主體共同獲益,逐步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