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航
近年來,浦東新區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內容,納入全區經濟發展布局全力推進,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區農村集體凈資產達到357.23億元,十年間年均增長約7.8%。2021年,全區實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年度分紅約1.55億元。
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入,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新情況、新要求。為此,浦東新區專門就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并在調研成果基礎上制訂《浦東新區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得到了農業農村部和市、區領導的充分肯定。
一是依托品牌優勢謀發展。以浦東農業產業優質品牌為基礎,因地制宜打造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項目,以科技農業為引領,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入股等方式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打造產業聯合體。
二是依托功能優勢謀發展。進一步挖掘浦東在特大城市發展中功能優勢,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為前提,推進農業、農村聯動發展。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拓展農業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為休閑農業提供服務,實現共贏。
三是依托改革優勢謀發展。浦東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為推進農村改革創新提供了更多機遇。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抓住改革的機遇,同步穩妥推進、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助力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四是依托發展優勢謀發展。與國企合作,在服務浦東重大戰略任務中尋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契機。支持各鎮在風險評估、民主決策的基礎上,統籌農村集體資金,購置區屬保障性住房商業配套設施、有增值潛力的商務樓宇等。
五是依托體制優勢謀發展。浦東經濟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有利于形成具有浦東特色的支持政策。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符合規劃、依法登記的前提下,出讓、出租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用于鄉村振興建設。
浦東新區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突出富民為本,把握發展機遇、創新發展舉措。
一是融合發展,串聯一、二、三產共同發力。在入選首批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后,浦東新區進一步加大融合發展步伐。一方面,促進農業生產由靠天吃飯向工業化生產轉變。例如,合慶鎮東風村引入“綠立方”蔬菜工廠項目,建立“企業+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上海綠立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約定每年支付合慶鎮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財政投入設施租金144萬元,每年支付合慶鎮東風村經濟合作社公共資源使用費20萬元,助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另一方面,以農業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底板,將生態價值、美學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例如,惠南鎮海沈村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有效帶動農副產品、農創產品銷售和農民就業。2021年11月底村經濟合作社凈資產達563萬元。
二是聯動發展,實現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引導鎮村發揮區位優勢,整合農村資源,引入社會資本,鼓勵在產業園區周邊發展鄉村人才公寓,在旅游資源集聚區域發展特色民宿,通過城鄉聯動帶動集體經濟。例如,張江鎮由政府牽頭、農民供房、鎮屬集體企業改造的“鄉村人才公寓”,平均每棟可使農戶年增收10萬元。又如,川沙新鎮連民村以毗鄰迪士尼樂園的優勢條件,引進富想文化、富享企業、東方明珠地產等社會資本共同組建運營公司,將村內閑置農房改造為特色民宿,農民既能獲得租金收入和農產品銷售收入,還能獲得收益分紅和就業收入。
三是共享發展,構建利益聯結共贏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整合資源,以入股、合作等方式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贏機制。例如,宣橋鎮腰路村與清美集團建立村企合作關系,在產業共建、服務共建、文化共建三大維度深入合作,清美農業產業示范基地提供腰路村利益分配每年收入100萬元;村集體房產租金每年收入(清美鮮家超市)12萬元;清美公寓公共服務管理費每年收入40萬元。周浦鎮界浜村、老港鎮大河村也建立了“企業+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了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四是創新發展,搭建規范經營管理平臺。創新運作機制,由政府搭建平臺,將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納入規范化軌道。在全市率先創新建立“浦東新區農村集體資產租賃管理平臺”,將農村集體房屋資產全面納入平臺公開租賃交易,以公開、公正的方式擇優選擇經營者,建立規范的租賃交易市場,促進農村集體房屋資產租賃收益增值。2021年,租賃平臺共成交1111筆,金額38098.17萬元,其中:公開競標成交326筆,公開續約成交506筆,小宗零星成交279筆。
浦東新區充分發揮背靠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城區的區位優勢,充分挖掘各類資源,豐富集體經營內容,采用有效舉措為鄉村“輸血”,增強集體經濟自我“造血”能力。
一是開展綜合幫扶。浦東新區聚焦農村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創新思路、精準施策,開展農村綜合幫扶。通過購置商業物業,29個村村均獲得經營性資產767萬元,2020年度獲得物業租金收入共627萬元。通過項目公司委托浦發集團以10年為期,用“委托貸款、固定回報”的方式給74個村分配收益,2020年分配1492萬元。通過整合中央財政扶持資金、區屬國企黨組織結對幫扶、“鎮鎮結對、幫扶到村”等渠道,幫扶全區64個經濟相對薄弱村,目前到位幫扶資金5270萬元。對薄弱村可支配收入不足人均800元部分,由區財政給予補足。對生活困難農戶開展保險幫扶,目前累計參保31772人。
二是推進村企相聯。浦東新區組織相關農業龍頭企業開展“百家企業連百村”活動,充分發揮市級、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以“品牌+主體+基地”為基礎框架,探索實踐“一村一企一聯合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優先帶動鄉村振興示范村和經濟相對薄弱村發展。以訂單農業實現“二次分紅”,形成了多元利潤分配模式。參加產業化聯合體的農戶年收入達到6萬元左右,遠遠超過全區農民年收入3.6萬元的平均水平。通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農業經營主體反哺所在村,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能力提升,壯大集體經濟規模,促進農民增收。
三是盤活集體資源。為進一步優化農村產業布局,改善鄉村環境,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資源供給,2021年,浦東新區出臺《浦東新區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產業項目指引》,以節約集約、規劃引領、因地制宜為原則,引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用于鄉村振興建設的社會投資產業項目。經過努力,年內惠南鎮橋北村“未來郷”商業服務項目正式供地,新區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用于農村產業項目實現了“零”的突破。為增強產業活力,浦東新區將繼續喚醒農村“沉睡”資產,激活鄉村資源要素,盤活做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促進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