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權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明確要在城市發展階段上認清空間穩定、地位凸顯、功能復合“三個趨勢”,在整體布局上優化新城、鎮域、鄉村“三個空間”,在價值取向上凸顯鄉村經濟、生態、美學“三個價值”。作為超大城市,鄉村是上海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寶貴資源,上海鄉村軟實力是城市軟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何在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的總目標下提升上海鄉村振興的軟實力意義重大,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20世紀80年代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教授最早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他將國際競爭中的政治力量,區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硬實力是包括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在內的處于支配地位的要素總和,而軟實力則是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隨著學界對于這一概念的深入思考和延伸,軟實力逐漸被應用到各類競爭主體綜合實力的描述中。對于國家如此,對于個人,其綜合實力也同樣包含硬實力和軟實力兩類。
約瑟夫教授的“軟實力”學說是從宏觀角度來講的,用更通俗的話語來講,軟實力就是“無法抗拒的魅力”。用在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方面,“軟實力”就是來自于內部公眾對城市的認可和城市對外部公眾的吸引,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無形有質”的動力。我理解軟實力的兩個關鍵詞:一是內部認可,二是外部吸引。
自2018年以來,上海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顯示度日益提高,各部門、各涉農區在“硬實力”上下了不少功夫,鄉村振興示范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市現代農業項目都是體現“硬實力”的亮點。但是,對照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的要求,我們必須要在重視鄉村振興“硬實力”的基礎上,要同步加快對鄉村振興“軟實力”的研究,重視把握軟實力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硬實力和軟實力互動并進、相得益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提升上海鄉村振興軟實力的總體要求是:著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鄉村是超大城市稀缺資源和城市核心功能重要承載地的理念,著重挖掘李強書記提出鄉村“三個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以“三園”工程建設為抓手,增強鄉村振興的組織策劃力、產業競爭力、環境吸引力、文化影響力、治理凝聚力、人才創造力,展示水鄉生態、江南特色、上海特點,探索超大城市鄉村振興的規律特點,努力打造超大城市鄉村振興樣板。可從六個方面提升鄉村振興軟實力:
一是抓牢戰略策劃,編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綜合性、全局性規劃,以及充分發揮社會智庫的參謀和智囊作用,搭建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二是緊盯戰術策劃,以“不策劃不規劃、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的理念實施重點項目,比如建設鄉村振興示范村、都市現代農業項目等。三是提供制度支撐,確保相關扶持政策保障到位,資源要素配置合理。
一是發展體驗農業,加快鄉村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傳統農業在快速轉向現代農業的同時衍生出多元化功能,讓農事體驗成為一種現代產業發展和實現市民旅游休閑的常態。二是發展品牌農業,通過培育具有市場知名度和市民美譽度的農產品品牌,推動農業生產邁向規模化、組織化,以品牌實現農業提質增效。通過挖掘、培育、發展地產特色農產品,增強市民對地產農產品的信賴度和感受度。
塑造具有江南水鄉肌理和韻味的鄉村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讓“七分白、三分黑”的建筑風貌和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給廣大民眾以美的享受,體驗與城市不一樣的生活休閑情趣。通過“小三園”建設、農村廁改、河湖治理、垃圾分類等工作,增加農村的居住舒適度,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相互融合,功能、形態、環境相互促進的新空間,讓綠色鄉村成為城市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一是保護歷史風貌,對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筑、文物古跡等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品讀江南鄉村的歷史文脈。二是傳承非遺文化,繼承弘揚郊區傳統手工技藝、說唱表演、非遺文化,從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等不同角度感受江南鄉土氣息。三是開展節慶活動,舉辦各類涉農主題的休閑娛樂活動,打造有地方特色的農民豐收節、鄉村民宿等,講好故事、唱響村歌,發展鄉村體驗經濟,喚醒市民過往的美好記憶。
一是夯實自治,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意識,深化村規民約工作實踐,引導村民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鄉村治理,充分發揮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作用。二是加強法治,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完善農村法律服務,健全農村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引導農民群眾遵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三是推行德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四是完善智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手段,依托“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陽光村務”“雪亮工程”等實現鄉村治理智能化,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
一是激發創新創業,吸引有志青年投身鄉村施展才干,讓鄉村成為涉農領域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促進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等充分流動,為創新創業提供最全要素。二是形成頭雁效應,培育各種領路人、帶頭人,通過人才集聚實現產業集群、升級換代,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新設計、新技術、新模式廣泛應用的最佳場景,成為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藍海。三是發揮鄉賢作用,通過引導鄉賢回歸鄉梓,將城市的資金、資源、經驗等更多向鄉村輻射,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四是培育能工巧匠,培育和凝聚一批符合鄉村生產生活需求的手藝人、大師傅,使之成為鄉村發展的頂梁柱。
為切實推動上海鄉村振興工作邁上新臺階,提升超大城市鄉村振興軟實力,應著力抓好四項關鍵措施。
一是切實加強領導
加強對涉及“軟實力”工程、項目的資金投入和人員配備,確保軟實力和硬實力并駕齊驅。在謀劃明年重點任務“掛圖作戰”中,納入體現鄉村振興軟實力的考核指標,以此全面推進“三園”工程,進一步促進本市鄉村振興。
二是夯實硬實力
夯實“硬實力”工程、項目的基礎,加快建設鄉村振興示范村,實施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創建綠色田園先行片區,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為做好“軟”裝修打牢“硬”地基。
三是激發主動性
激發農民群眾和各界人士主動投身鄉村振興、自覺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引導國有企業、社會資本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建設項目,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工作合力。
四是營造良好氛圍
挖掘宣傳鄉村基層推進鄉村振興的典型做法和經驗,善于運用多種現代媒體講好上海超大城市鄉村振興故事,增加社會的知曉度、關注度,發揮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營造“人人都是精彩故事傳播者”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