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何亞麗
新時代高校體育改革及體育課程始終立足于“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全面貫徹“三全育人”中始終遵循學校體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掘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提高體育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及價值。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課程思設提出具體的要求,成為高校體育課程思的頂層設計和路線圖。高校體育課程是高校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措施。
中華體育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人本主義及公平競爭主義[1]等意識形態集中的體現,是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挑戰極限的英雄主義精神”[2]等特有的表現形式,是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健康快樂、拼搏自強、公平競爭和團結協作”[3]等精神的重要載體和主要資源。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體育實踐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價值標準和思維模式,是實現“體育強國夢”和偉大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柱,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主要組成部分。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中,不僅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對中華體育精神的傳承、發展、培育及實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進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發展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育學生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公平競賽、團隊合作等的正能量。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本質是將思想政治有機的融入到體育教育教學體系之中,其主要目標是提高體育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指引我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的靈魂,是推動我國體育強國建設及“中國體育夢”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體育精神不僅“內隱于運動主體的實踐行為之中,而且是運動主體的內在驅動器并規范著運動主體的實踐行為”[4],更是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主要資源,體育課程思政中所主導的人本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公平競賽精神、團隊精神、自強不息精神、超越自我精神等是中華體育精神的延續和表現。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是高校是培育和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現實載體,另一方面是增進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發展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育學生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公平競賽、團隊合作等的正能量。因此,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能夠確保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沿正確方向前行,引領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廣泛,在對內容的挖掘整理及課程化處理過程中必須要有目的和策略。中華體育精神源于中華民族精神,是體育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融合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在體育實踐活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以人文關懷為基礎,以愛國奉獻為核心,以團結拼搏、自強不息、公平競爭、寬容進取為載體的價值標準和思維模式。中華體育精神的人文關懷是我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基石,不論是從近代中華民族以體育為方式的“強國強種”,民族獨立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鍛煉身體、抵御外敵”,還是新時代全民健身運動的提升、體育強國的持續推動和“體育強國夢”的發展,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華體育精神的人文關懷。愛國奉獻是中華體育精神的核心,是通過體育形式來維護和提升國家形象的具體表現,從“一個人的奧運”到“中華女排精神”,從“奧運三問”到2022年冬奧會如期的舉辦,都體現了中華體育精神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榮譽與夢想的愛國情懷。團結拼搏、自強不息、公平競賽及寬容進取是中華體育精神的現實載體,也是體育精神所具備的價值品質,縱觀中華民族體育發展史,是一部彰顯敢于擔當、不畏犧牲,不怕挫折、勇于拼搏、敢于勝利,樂觀開朗、超越自我的奮進史,并在歷年的長河中形成求實創新、遵守規則、協同共進等的稟性。因此,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不但豐富大學體育的內容和形式,而且也提升了大學體育的價值和功效”[5]。
中華體育精神深植于中華精神發展過程的土壤之中,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體育演變、發展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集體經驗,并上升到一種“自覺意識和理性高度[6]”,從而又影響著我國體育發展的思維模式及價值取向。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大量的中華體育精神案例或素材作為持續推進的支撐和動力。中華體育精神所展示出的健康快樂、拼搏自強、公平競爭和團結協作等方面的特質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向及價值是一脈相承的,以體育課程為載體,為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人本主義、公平競爭主義等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獨特的環境條件。體育課程通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獨特的意志品質,不僅能讓學生能夠在賽場上體驗敢于擔當、不畏犧牲,不怕挫折、勇于拼搏、敢于勝利,樂觀開朗、超越自我等中華體育精神的精髓,而且將中華體育精神這種獨特的精神品質拓展到人生的拼搏與奮斗之中。中華體育精神這種獨特的精神特質,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可以持續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發展和提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
“中華體育精神是體育從業者優秀意志品質的集中體現和表達,是體育行業的行為規范及價值標準”[7],也是我國體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肩負著弘揚和培育中華體育精神的歷史使命,而中華體育精神直接影響著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的布局。根據教育部印發各學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將中華體育精神作為必修課程的主要內容,要求融入到各學段體育課程教學中。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體育類課程思政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的要求。但長期以來,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體育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的格局尚未得到全面的發展,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在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理念上未能正確認識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內在之間的關系;二是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未能處理好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之的關系;三是在體育課程思政評價方式上未能處理好體育課程評價與思政評價之間的關系。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能夠促進體育課程思政合理的布局,解決體育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能夠使高校體育課程“回歸初心、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夢想[8]”,持續推進和提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質量的發展。
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涉及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內容的優化、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師對課程思政素材精準把握的程度、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理論是指導體育課程思政實踐及構筑體育課程思政全面建設的基礎,是推動體育課程思政持久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夯實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的理論基礎,才能形成完整的體育課程思政體系,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立德樹人”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終極目標,“三全育人”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具體表現形式,而理論需求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現實依據。中華體育精神是引領新時代我國體育改革和發展的路線圖,是實現“體育強國夢”的精神支柱,學校體育是培育和踐行中華體育精神的主陣地,體育課程思政是發揚和推動中華體育精神發展的主戰場。中華體育精神博大精深,與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其理論來源豐富,理論基礎雄厚,是構筑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理論的主要渠道,是高校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的重要理論依據和主要手段?;诖?,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不僅完善和提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還有助于樹立樹牢高校體育課程正確育人理念,引領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9];推進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互為促進,彰顯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的獨特優勢。
推動體育課程思政的發展,需要精準設計和完善課程思政體系,明晰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體育課程思政體系整體的系統性、內在結構的協調性、高度的契合性是保證體育課程思政發揮效應的機制。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體系的規范設計欠佳,一是體育課程思政資源及思政元素發掘不夠深入和系統,各學段思政內容重疊問題突出,二是專注知識傳授思政內容較多,與體育運動實踐相結合較少,缺乏價值引領及知行合一;三是教學方法單一,思政內容融入碎片化問題突出,未能突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優勢。
高質量的體育課程思,需要完整的結構體系來支持和保障[10]。從體育課程思政整體分析,體育課程思政體系包含課程觀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等組織,各組織之間彼此串通,相互銜接。中華體育精神涵蓋了個人—社會—國家,暗含個人修養、社會責任、國家擔當三個層面的貫通[11],具有較強的邏輯組織性,對優化和完善體育課程思政體系有著重要的價值作用。從課程觀念分析,中華體育精神是民族精神和體育精神的結晶,是指導和優化體育課程實現知識傳授、價值觀引導、能力培養的內在表現形式;從課程目標分析,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目標是引領高校培養人的價值走向[12],我國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體育強國夢息息相關[13]”,把體育提升到關乎國家前途命運、民族復興的高度。中華體育精神是體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深度融合,是體育精神的靈魂,是推動我國體育事業改革和全面發展的“助推器”和“蓄水池”;從課程內容分析,中華體育精神所呈現出的人文情懷、愛國奉獻、團結拼搏、自強不息、公平競賽及寬容進取等內容豐富,意義重大;從課程結構分析,中華體育精神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內在結構相互連接,相互影響;從課程活動方式分析,中華體育精神都能融入到體育課程的知識傳授、運動技能的指導、價值觀的引領等領域。在優化高校體育課程思政體系進行中,通過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價值等分析,凸顯中華體育精神在個人,社會和國家發展中的獨特價值,明確體育課程思政體系與新時代中國特色體育發展的目標指向相吻合,從而引領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發展。
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充分彰顯大量的思政元素,達到價值引領及課程育人的協調發展,因此,充分發掘思政元素,儲備豐富的思政資源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保障。從目前高校體育課程開設時間來看,高校體育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開設時間最長的課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規定普通高校一、二年級開設體育課程,四學期共144課時,三年級以上學生開設體育選項課程。因此,在持續推進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發展中,不僅彰顯體育內在獨特的思想價值,而且還要充分發掘體育外在的思政元素,擴大體育課程思政的元素。從體育課程開設內容來看,涉及健康知識、其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技能,內容面寬量大,需要儲備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思政元素。從體育課程體系來看,高校體育課程體系復雜,涉及學科門類較多,開展體育課程思政難度較大,必須有豐富優質的思政元素支撐體育課程思政;從體育課程授課對像分析,高校體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學生需求多元化,需要思政元素的增量儲備。中華育精神所孕育出的思政元素,能夠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元素不斷注入能量。
中華體育精神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內容構建為四個維度。一是思想哲學資源。中華體育精神根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土壤中,其來源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二是教育資源。中華體育精神所展現出的先進事跡、英雄人物、體育競賽等豐富了體育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所體現出的社會主導價值體系充實了體育課程思政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資源[14]。三是健康資源。中華體育精神所體現出的人本主義、英雄主義等都強調一種積極健康、樂觀的態度,和學校體育目標一致。四是文化資源,中國體育精神是我國體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來源、價值體現都蘊含著大量豐富的文化元素。
價值問題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15],是引領課程思政改革的目標和原動力[16]。課程思政承擔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為誰培養的歷史重大使命,其最終要落實在全體學生身上,在政治方向、價值觀和方法論指領下,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樹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诖耍w育課程思政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導向,并將終極目標全面落實到學生的體育知識,運動技能、身體鍛煉、情感態度與價值等方面,科學合理的選取與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相銜接的中華體育精神素材,并內化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
從體育知識教學層面來看,根據不同的內容選取中華體育的內涵、價值選擇、主要內容、思想來源等元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活力與能力的具體表現,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的深度和廣度。從傳授運動技能過程層面來看,根據不同運動項目調配能夠與運動項目相匹配的中華體育精神元素,如在排球運動教學過程,通過中華女排精神講解,讓學生感悟“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17]”的愛國情懷及高尚的情操;在武術教學過程,將中華體育精神呈現出的“重義尚德、內外兼修、自強不息、和詣內斂”等元素融入到武術教學過程,有助于學生的國際視野,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及文化傳承等[18]。從身體鍛煉層面來看,通過中華體育精神對個人、社會及國家發展的價值,能夠讓學生清楚地明晰體育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愉悅身心,更是社會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標志,從而激發學生“自強不息、不懼強敵,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團結協作、愛國奉獻,德藝雙修、苦練技藝[19]”。
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大任,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而他們的體質健康關乎著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未來。習近平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和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興則國興,體育強則國強[20]。體育課程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指導下,肩負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主要任務,是高校教育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學科門類、專業建設復雜,不同專業學生體育需求存在差異,體育課程思政應始終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其建設及思政元素的選擇應針對不同專業學生主體需求,把中華體育精神貫通于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打通不同專業之間的壁壘,牢牢把握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方向要求,把中華體育精神所獨特的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實處,牢牢把握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把中華體育精神所彰顯的全面教育落到實處,
中華體育精神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體系,具有可構建性、獨特的形成機制及表現形式[21],是引導高校學生愛國、團結、拼搏、樂觀、健康等積極心態的助推器,因為理想、本領和擔當是建立在健康體魄和健全的人格基礎之上。基于此,中華體育精神融入到體育課程思政中,一是以人才培養方向要求為根本,通過中華體育精神的講解與感悟,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增強“四個認同”,堅定“四個自信”,立志肩負“體育興則國興,體育強則國強”的時代重任;二是以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為導向,通過知識傳授,體育能力培養、體育價值塑造等多元路徑,在創新高校體育教育方式,拓展體育鍛煉空間,培養體育興趣等基礎上提升“三全育人”的深度和廣度;三是以人才培養改革要求為動機,創新性的將中華體育精神融入到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高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四是以人才培養社會要求為基準,通過中華體育精神素材的影響,讓學生形成健康、快樂、陽光的心理態度,促進學生健康的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而課程內容則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從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發展考量,其建設和發展過程本身是對體育課程的優化和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及頑強拼搏精神,最終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價值功能。中華體育精神不僅涵蓋了體育精神的全部,而且融合了中華民族精神精髓,其內容豐富,是體育課程思政開發的主要素材,是以體育智,以體育人素材的“活水源頭”。
高校體育課程內容多,開設時間長,不同內容呈現出不同的特征,高校體育課程內容面寬范廣,涉及教學、訓練、競賽賽及體育活動等,充分體現思想性、教育性、創新性和實踐性。對此,體育課程思政要以課程內容為抓手,根據不同內容特質,調配不同素材的中華體育精神,在體育知識講解、運動技能學習、課外體育鍛煉、體育競賽等過程中,使其中華體育精神成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優質資源。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體育課程內容時,一是依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征,凝練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中華體育精神元素,擯棄廣告式的“植入”理念[22],做好“匹配”,避免生搬硬套或,例如在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教學、訓練、競賽過程,很自然的把中華體育精神融合入到內容中,不僅推廣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知行合一、鋼健有為,自強不息;二是在優化教學內容的基礎,把中華體育精神系統性的融入課程內容中,使中華體育精神各元素邏輯清晰、系統連貫、重點突出,避免“蜻蜓點水”和“連續重復”的現象,如在設計體育課程思政時,根據不同年級教學內容盡可能考慮中華體育精神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三是以體育運動實踐內容為紐帶,把中華體育精神外化為體育課程思政的主要優質資源。體育運動實踐是體育課程的主要載體,在運動過程中學生不僅承受著運動負荷帶來的壓力,而且還承受著心理的挑戰,通過課前講解中華體育英雄人物故事等,可以激勵學生挑戰自我,不懼艱險,頑強拼搏等精神品質。
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中國體育全面建設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實現中國體育強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動高校學校體育全面改革和發展的靈魂,更是體育課程思的主要優質資源。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需求,是培育和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現實載體。有助于構筑體育思政課程的理論基礎、優化體育課程思政結構體系、豐富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育學生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公平競賽、團隊合作等的正能量,提升體育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的深度和廣度。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體育課程思政時,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把中華體育精神內化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引導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和發展;要以人材培養為契機,把中華體育精神貫通于體育課程思全過程,打通各專業、各學科的壁壘,提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要以教學內容為抓手,把中華體育精神強化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優質資源,推動體育課程思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