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平 王菲菲
(濮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教育也是向社會輸送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教育領域,但是高職院校的醫學生學歷不占優勢,找工作困難,學業任務比其他專業重,壓力大,而且這些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之前大部分成績不好,被認為是學習上的弱勢群體,不被關注。有些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被認可,迷茫的年齡更不知道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醫學生將來的職業使命就是救死扶傷,需要更加重視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懂得珍惜生命。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國外的生命教育研究立足于青少年現實問題的解決,而從積極心理學視角,通過關注和挖掘高職院校醫學生積極品質和積極因素來研究高職院校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研究較少。生命教育思想源于1968年美國的學者華特士,而我國生命教育的興起比國外晚了大約三十年的時間,生命教育在我國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在高職院校醫學生生命觀教育中,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來促進學生生命教育效果的研究還沒有。從文獻研究中可以看出,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來實施高職院校醫學生生命觀教育是有優勢的。
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積極的品質和美好的品德,倡導用積極的視角和態度去看待人和事,讓人體會到美好,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從而可以幸福地生活和學習,讓自己的生命過程更有意義。相比較傳統心理學只注重問題的闡述和解決,積極心理學對于學生總體的生命意義感的提高更加有幫助。作者探討積極心理學在高職院校醫學生生命觀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旨在能引導學生看到自己積極的、美好的品質和優勢,能以積極的態度和視角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真正地從內在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
研究對象是濮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在校學生,選取護理系和臨床醫學系學生為研究樣本。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根據不同的系進行分層,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隨機抽取了200名學生當場進行問卷調查,學生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共發放200份問卷,回收183份問卷,其中護理系回收94份(占51.4%),臨床醫學系回收89份(占48.6%)。回收問卷有效率91.5%。
1.生命意義感量表(Purpose in Life Test,PIL)
量表由臺灣學者何紀瑩[1]修訂,包括生活質量、生命價值、生活目標和生活自由4個維度,共計20個條目。該量表采用Likert5級評分,其中條目2、條目5、條目7、條目11、條目14、條目17、條目18、條目19為反向計分。各條目的得分相加,總分>80分為高分組,表明被試者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意義;66~80分為中間組,表明被試者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意義;<66分為低分組,表明被試者缺乏生命意義感。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
2.自編問卷 。
根據專業知識自主編制《醫專學生生命態度問卷》,其中包括:(1)自我認知;(2)生命認知;(3)生活狀態;(4)對生命教育的需求。所有問卷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問卷發放人員經過專門的培訓,用統一的指導語指導學生填寫問卷,當場回收問卷。
3.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共183名學生,生命意義感總分(69.89±12.19),其中高分組63名學生(34.4%),中間組86名學生(47.0%),低分組34名學生(18.6%),各維度得分情況如表1。
表1 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情況
大多數醫學生對自我的認同度一般。見表2,對自己總體滿意的醫學生有85.8%,其中49.7%學生對自己一般滿意,36.1%的學生對自己非常滿意,只有14.8%的學生對自己不滿意。對自己的滿意度方面護理系和臨床醫學系之間無統計學差異(Z=1.21,P>0.05)。
表2 學生的自我認知情況
學生生活狀態數據結果顯示,大部分醫學生感到生活還是充實的,少部分學生覺得生活無聊、空虛。見表3,26.7%醫學生有時或經常感到空虛無聊,其中有時空虛的學生有15.8%,經常空虛的學生只有10.9%。而感覺很充實的醫學生有73.2%。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對當前的生活狀態看法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39,P>0.05)。
表3 學生的生活狀態情況
學生對生命觀教育的需求調查顯示:77.9%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生命教育課程,15.8%的學生持有無所謂的態度,6.3%的學生認為自己不需要接受生命教育。說明大多數學生還是希望接受生命教育課程的。
數據結果顯示高職院校醫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總體情況不錯,生活的意義感較強,81.4%的學生生活意義感總體可以,只有18.6%的學生沒有什么生命意義感,與謝云天等[3]報道的結果(47.7%,28.7%)相反,可能跟近幾年醫學教育的教學中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升有關。在生命意義感的四個維度中,生命價值感和生活自由得分較低。研究對象選取的學生都是“00后”,他們生活在物質豐厚的年代,從小吃穿用度都相對較富足,而在學習上大多有學習挫折經歷,成績也不占優勢。有的家庭寵愛孩子,對孩子沒有什么要求,身邊的教育者也極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關注自身優勢或者積極鍛煉孩子形成能力感,所以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個人的生活目標和追求;還有些家庭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大多數學生進入高職院校之前都是學習不好的,他們在身邊人眼中可能是沒有出息、一無是處,這些孩子成長中經歷了身邊人不斷地對自己的否定,自然也體會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另外,醫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學業任務要重,要記憶的學科多,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上課或者在準備考試,相對沒有自由活動的時間,部分學生會覺得跟高中的學習節奏沒有什么區別,慢慢會感覺到無聊,沒有動力,消極懈怠度日。這些都會影響高職院校醫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學習的質量[4]。因此,重視高職院校醫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價值感等生命觀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多數醫學生對自我有較高的認同度。對自己總體滿意的醫學生有85.8%,其中49.7%學生對自己一般滿意,36.1%的學生對自己非常滿意,只有14.8%的學生對自己不滿意。雖然學生的總體滿意度不錯,但是多數學生對自己的滿意度仍處于一般狀態。當然,這可能在我們唯分數論的教育環境中,學習不占優勢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方面得不到認可,但是他們進入高職院校以后,隨著校園活動和個人學習意外能力的展現,部分學生認識到分數不是唯一評價自己的標準,自己還有很多有優勢的地方,所以雖然不至于特別滿意自己,但是也不是不滿意自己。
學生生活狀態數據結果顯示,多數醫學生感到生活還是很充實的。 26.7%醫學生有時或經常感到空虛無聊,其中有時空虛的學生有15.8% ,經常空虛的學生只有10.9%。而感覺很充實的醫學生只有73.2% 。醫學生的學業課程比較多,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數學生還是感覺很充實,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容易感受到醫學專業的意義,帶動自己的職業目標感。少數學生覺得無聊、空虛、沒有意思,可能跟專業興趣和自我目標感不明確有關。
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需求調查顯示:77.9%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生命教育課程,15.8%的學生持有無所謂的態度,6.3%的學生認為自己不需要接受生命教育。說明大多數學生還是希望能接受生命教育課程的。但是,重視專業學習和職業教育的高職院校還未有系統成熟的生命教育課程,所以針對學生的需求情況,開展生命教育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從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總體情況樂觀,學生個人的自我滿意度大部分也較滿意,多數學生的生活狀態也比較充實。但還是有少數學生生活的目標感不強,對自己也不是很滿意,十分迷茫,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在這些學生的成長中,無論是身邊人還是自己,容易關注的是不滿意的地方,少數學生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優點,沒什么能力,什么都做不好,也不明確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因此,將積極心理學引入高職院校醫學生的生命觀教育過程中,可以讓生命觀良好的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提升生命的質量,提升少數生命感較一般的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和自我滿意度,促使學生學會體驗幸福,熱愛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
1998年,“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就職演講中提出了“積極心理學”,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入大眾視野中[5]。傳統的心理學關注人消極的方面和出現的問題,致力于問題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是指倡導將心理學的研究重點轉向人心理的積極方面,主要是對集中于心理問題的心理學的一個積極改進,強調用積極的方式解釋心理問題,并從中獲得比較正向的生活意義,關注人的積極品質,引導人以積極的態度和視角看待事情。
在中國知網中搜索主題詞“積極心理學視角”,2012年至今共有期刊1539篇,其中碩博士論文96篇,2014年以來,關于積極心理學的應用研究逐漸增多。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的某些學科教育和學生的某些心理品質方面的研究,以高職院校醫學生為研究對象較少。筆者在中國知網中搜索“高職院校醫學生生命觀教育”這一主題詞,從2015年到2021年6月共有期刊7篇,碩博士論文0篇,其中從2021年6月以來,就沒有了相關的研究,可見積極心理學對高職院校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價值是值得探討的。
把積極心理學引入高職院校醫學生的生命觀教育之中,積極構建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完整的、系統的生命教育體系,通過引導學生體會積極情緒,體會積極品質以及體驗自己成長過程中自己也有不容易但也努力長大的成就感,既可以讓學生從內在根本上去增強自我滿意度,也打破了以往一貫關注消極問題和劣勢的視角和習慣。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積極思維的訓練可以讓學生自我接納,有愉悅的情緒體驗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學生達到幸福生活和學習的目的,幫助本身生命意義感強的學生增加更多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幸福感,幫助少數生命意義感和自我滿意度不強的學生體會到自身積極的品質,提升感受生活的能力,增強自信,幸福地生活和學習。把積極心理學引進高職院校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工作的全新理念,在實現心理學自身學科平衡的同時,在重視適應性教育方面也加入了激發學生潛力發展的元素。所以,積極心理學在高職院校醫學生的生命觀教育開展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和自我滿意度,讓學生的生命質量提高,促使學生學會體驗幸福,熱愛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