缐媛紅 余海源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證。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依托紅色文化這種特有的文化形態,能夠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厚植家國情懷,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新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涌現出諸多新問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實效性,是新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探索。
近年來,人文教育學院學生黨建工作已取得豐碩成果,尤其在紅色文化融入學生黨建工作的探索上,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但全方位深度研究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具體而言,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學生黨建工作的成果報道也不在少數。如談楚兒《深情演繹初心故事,引領傳承紅色精神》報道了人文教育學院紅色文化育人“8+1”主題教育活動中紅色話劇《大義長爭》的誕生歷程。余海源、金華《朋輩引領助推黨建 培育新人立德鑄魂》系統報道了人文教育學院紅色文化育人“8+1”主題教育活動、黨建思政進宿舍“1+1+5”牽手工程等學生黨建工作成果。但全方位、深層次的探究仍有較大的探討空間。
項目研究對象發展現狀:
1.“紅色文化8+1”主題教育活動有序推進
人文教育學院充分立足江門本土紅色文化和學院學生黨建活動平臺,利用江門市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文化育人“8+1”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書寫紅色感悟、傳唱紅色歌曲、誦讀紅色詩篇、學習紅色名人、觀看紅色影視作品、講解紅色故事、演出紅色話劇、傳承紅色精神和進行“我為祖國升國旗”等活動,探索本土紅色文化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互動的新型黨建工作模式。
在紅色文化育人“8+1”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中,傳唱紅色歌曲、演出紅色話劇等活動在學生群體中獲得了比較積極的評價。學生參與排練演出的《歌唱祖國》《紅旗飄飄》等經典愛國歌曲,在廣東省內的大型歌詠比賽中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完全由學生黨支部的積極分子參與主演的紅色原創話劇《大義長爭》根據潮連籍優秀共產黨員李少石生平經歷改編,展現了他在革命年代大義凜然的精神。學生黨支部成員通過沉浸式話劇的表演,打破了傳統主題教育的觀演形式,讓學生黨支部通過沉浸式的親身體驗和身體力行體驗革命的艱辛,從而加強學生黨支部積極分子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理解,增強了學生黨員對于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最終通過紅色文化資源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內化為自身優秀的品質,同時這種“走出去”主題教育形式也將學生黨員教育的形式從課堂和書本走向課外和戶外,加深了學生黨員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悟,從而達到傳承發揚紅色文化的目的。
2.黨建思政工作進宿舍成效顯著
人文教育學院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積極分子在宿舍思想建設、文化建設、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戰斗堡壘作用,借助學校黨建思政進宿舍“1+1+5”牽手工程、學院SUN生學長團隊,將學生黨員的影響力從課堂輻射延伸到宿舍。將紅色文化元素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定期在宿舍內開展“黨史故事宣講”“紅色文化進宿舍”“紅色故事青年說”“紅色文化宿舍”“紅色文物說”等活動,使得紅色文化學習不再停留于個人的學習,而是在整個宿舍范圍內形成了學習互幫互助的局面,從而帶動整個班級和學院學風。人文教育學院連續七年拿到了學校學風先進建設單位獎項,以學習紅色文化為抓手,培養了一批素質過硬的學生黨員,在全校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連續4年有學生黨員獲評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年度人物,并且其中有2名被推薦至省里參評,有1名學生黨員榮獲廣東省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和廣東省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人文教育學院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學生日常教育的這種做法也得到了學校的認可,相關的活動在學校官網、官微被報道,從而形成紅色文化資源的閉環式傳播,使得紅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深受學生喜愛。
3.學生黨建工作活動形式豐富多樣
人文教育學院學生黨建工作立足于自身特點,開展特色學習活動,每月定期組織讀書會、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學系列講話、品節氣等系列特色活動。以人文教育學院學生第三黨支部為例,該支部每月定期組織支部同學讀一本書,近年來閱讀了《毛澤東傳》《入黨:40個人的信仰選擇》等書籍,并每月組織一次讀書分享會,評出每月最優書生。同時,該支部嚴抓落實黨史學習教育,通過現場研學、探訪紅色資源、課堂角色扮演等體驗式學習方式,近距離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全方位發揮紅色文化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功能,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課堂延伸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近幾年該支部在林基路烈士紀念公園、東湖公園、周郡碼頭、陳垣故居、李少石紀念館等現場開展了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學生黨員進宿舍、進班級,講黨史故事,形成系列黨史故事匯,進一步擦亮學生黨員教育的品牌項目,鞏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目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黨支部學生大多數為95后、00后,其中,在292名積極分子中,95后占24.92%,00后占75.08%。在文化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思維方式、思想取向等難以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快餐文化、網絡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因此,在基層黨組織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將具備深刻教育意義和深厚歷史價值的紅色文化融入黨建工作十分有必要,高校學生缺乏對紅色文化的全面正確認知和學習的興趣。其中,在問卷調查中,“紅色文化8+1”主題教育活動中的“學紅色名人”選項,選擇同學僅占47.75%,有一名預備黨員在問卷中表現出不了解“紅色文化8+1”主題教育的具體形式,問卷中能夠全面準確講出“紅色文化8+1”主題教育的具體形式的僅占10%。
表1折射出了部分同學對紅色文化缺乏全面的認識和直觀的理解。從訪談中,部分同學表示紅色文化能夠在其自身思想成長中起到較大的教育作用,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具備深遠意義,但是在實際調研中卻發現紅色文化在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處于“講起來重要,用起來次要”的境地。

表3 學生黨支部活動形式改善的方面(N=333,多選題)
高校黨支部是對學生黨員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能有效彌補黨建工作枯燥、單一的教育現狀,豐富高校學生黨支部活動的內容形式。然而,從當前整體情況來看,活動在推進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深度,最主要表現在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過程的成效未能滲入學生黨建工作。學生在研習紅色文化時停留在表面的學習,學生黨員對于紅色文化的提煉還有待加強。在問卷中,有59.16%的同學認為所在支部活動流于形式;當問及是否知道黨建思政進宿舍“1+1+5”牽手工程相關情況時,有21.62%的同學表示不了解其含義,37.54%的同學表示未參加該項活動。在支部活動中,部分同學只是單純地做,在學思踐悟上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缺少深思和升華的過程,難以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實際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存在部分學生組織意識淡漠、心態浮躁、信仰缺失等問題。
當今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紅色文化在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過程中,建立弘揚紅色文化的媒體平臺,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適應時代發展的重要探索。在問卷調查中,有67.27%的同學表示黨支部活動可與推文、短視頻等新媒體相結合。當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仍擺脫不了對課堂教學、會議學習等傳統方式的依賴,互聯網時代下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黨建應用中仍有較大的探索實踐空間。在調查過程中,一些同學表示,當前未發現學校有關于紅色文化的微信公眾號或者網站平臺,校內媒體也較少宣傳紅色文化知識,即使有相關宣傳,也難以調動同學的閱讀興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暴露了高校在紅色文化宣傳上的缺失,與新時代的思政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脫節。
校園文化環境深刻影響著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校園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發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要將紅色文化與校園景觀規劃結合起來,使紅色文化看得見、摸得著,通過建設紅色文化長廊,依托黨員活動室等場所,引入紅色實體元素,營造紅色校園。如廣西師范學院,將學校主干道命名為“望道”,以此來紀念《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翻譯者陳望道先生。
另一方面,要將紅色文化與學生的文藝活動結合起來,依托學校藝術節等平臺,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學生藝術作品中。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社團開展紅色文化相關活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宣揚紅色文化,避免紅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如南京大學結合自己本校校史,講述蔣介石邀請三位中文系教授赴宴的史詩,做到史中有戲,戲中有史。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和教育是貫穿學生黨員培養全過程的,同時也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進一步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提升學生自身修養,做紅色文化堅定的傳播者與踐行者,目前有較大的探索實踐空間。
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思政課堂是高校開展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陣地,教師隊伍的素養往往關系到黨建工作的水平,因此建立一支穩定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保證。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可適當聘請地方紅色文化專家、革命后代、先進人物作為外聘教師,不斷挖掘紅色文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其次,豐富紅色文化題材。紅色文化是鮮活的,若能有效整合紅色文化,通過實地調研和文史資料搜集,有效整理出紅色文化教材、紀錄片,并將其作為輔助教育資源供給學生學習,不失為一明智選擇。
最后,要建立“理論+實踐”模式。紅色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必須要做到理論學習有收獲,實踐行動有成長,用心、用情、用力參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鍛煉黨性,提高修養。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應結合實際情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投身實踐,為學生創建紅色體驗、紅色調研的平臺,進一步增強紅色教育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將紅色文化實踐延伸到理論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去,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
新媒體時代,將紅色文化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使得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已成為一種趨勢。高校在做好主流媒體平臺搭建的同時,也應積極探索新媒體黨建平臺的搭建。
一方面,要建設一支宣傳隊伍。拓寬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陣地,建設一支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學生黨建宣傳隊伍。內容上,充分挖掘紅色資源,以更加新穎、生動的形式推送出來;宣傳上,依托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平臺,雙向互動;監督上,要及時監督部分不良言論,營造風清氣正的紅色文化宣傳環境。要切實關注學生的興趣動向。內容為王的新媒體運營時代,必須打造學生愿意看、期待看的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的運營要從學生的興趣需求出發,結合社會熱點,增強互動性,使每一名學生融入高校學生黨建的紅色文化教育中,把高校學生黨建紅色文化媒體平臺做強做專。
總之,在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具有深厚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發揮了學生黨員的主體作用,增強了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創新了學生黨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能夠堅定學生黨員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