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 梅一寧 王彥 徐小萍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
助產專業課程設置大都起源于現有護理專業課程,助產士核心勝任力的培養不夠突出[1],助產人才培養結構單一,社會競爭力不足。《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技術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地位同樣重要。從2019年開始,全面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以下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2-3],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拓寬就業途徑,解決就業矛盾。因此,本研究立足于1+X試點制度進行助產課程體系的設置,促進助產教育的發展。
通過學習相關文獻并進行助產專家訪談,初步制定人才培養及課程體系的相關指標。然后采用立意抽樣法,選擇母嬰護理一線專家5名(工作10年以上)、臨床帶教5名(副高級以上)、助產教育專家4名(副教授以上)進行訪談,訪談提綱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綜合分析訪談結果,形成培養目標一級指標4項、課程設置一級目標5項。研究小組經過討論及文獻回顧[1-10],結合高職助產專業人才素質需求調研,最終確定第一輪專家咨詢表。
根據研究目的,確定專家入選標準為:①中級以上職稱并工作15年及以上;②深入了解助產教育、管理或母嬰護理;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③主觀意愿強烈,保證完成專家咨詢。最終遴選專家共23名,來自浙江、廣西、福建、河南4個省的18個單位。平均工作年限15.6年(具體見下表1)。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間,采用親自發放、郵寄、E-mail、qq、電話咨詢等形式進行專家咨詢,每1輪咨詢要求參與調查的專家衡量每項指標的重要性,采用Likert5等級評分,并相應賦值[11]: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 ”“不重要 ”依次記5~1分。根據數據統計結果及專家意見,對部分條目進行新增、刪除、修改,完成兩輪專家咨詢。

表1 遴選專家基本情況表
采 用EpiData 3.1、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專家構成情況采用描述性分析;專家咨詢可靠性通過積極系數、權威系數、協調系數等指標進行分析;專家每一條目評價采用重要性賦值均數、變異系數、滿分率表示。

表3 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級、二級指標
兩輪問卷分別發放23份,回收均23份,有效回收率均為100%,其中16名專家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表明相關專家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
專家權威性分析(見表2)可以看出,有較高權威性。經過兩輪專家咨詢后,一、二級指標的協調系數分別為0.378、0.648。檢驗均具有統計意義(P<0.01),協調性較高[4]。

表2 專家權威性分析
保留變異系數小于0.2的指標,修改培養目標中的一級指標思想道德為立德樹人,修改知識目標為知識與技能,修改能力目標為綜合能力。修改二級指標相關知識及技能為母嬰護理相關知識及技能,增加兩項二級指標:職業素養和母嬰護理創新能力。課程設置表格中增加了母嬰護理、產后康復、小兒推拿課程,調整專業選修課程為4學分。
經過兩輪專家調查、整理與分析,最終確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其中人才培養目標一級指標4項,二級指標19項;課程設置一級指標5項,二級指標31項。采用專家排序法進行權重賦值[13],見表1~4。
本研究嚴格按照遴選標準,選擇來自4個不同省市的助產專業教師、助產士、助產實習帶教老師及母嬰護理崗位工作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及較高的學術水平,整體把握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要求。本研究應用德爾菲法找出一致認可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指標體系。數據表明,專家權威性和代表性較高,結果科學可靠。
本研究結果顯示,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賦值最高的是助產專業的核心知識與技能條目,重要性4.96±0.20;包含了基礎護理知識與技能、專業護理知識與技能、醫學相關知識與技能、助產知識與技能、母嬰護理相關知識及技能、英語、計算機等學科相關知識,核心專業知識與技能是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5,6]。母嬰護理素養有4.96±0.20的賦值。由此可以看出,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術以及能力之外,學校還應該注重培養助產專業學生的母嬰護理素養,使學生熱愛助產事業,熱愛母嬰護理工作,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工作中強化人文關懷和倫理素養,同時注重培養自己的母嬰護理文化素養。其次是立德樹人,重要性賦值4.92±0.27。從這里可以看出,對高校學生來講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引領一切,突出職業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工匠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要恪守職責、學會慎獨[7]。

表4 助產專業學分和課程設置結果
二級指標中,母嬰護理相關知識及技能得到專家4.92±0.27的重要性賦值。鑒于目前社會的生育需求,高水平的母嬰護理師成為剛需。學生需要掌握母嬰護理綜合技能,不僅能夠對孕產婦及新生兒進行正確的護理指導,還需要進行心理護理以及家庭全方位照護;不僅要掌握新生兒進行常見疾病觀察及預防接種,還要能夠進行正確的生活護理以及早期教育指導。
綜合能力指標中,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規劃,將自己的能力提升和職業緊密聯系,提高對職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持續豐富助產專業知識和技能。未來的工作中始終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屬接觸,良好的溝通和團隊協作是學生培養的必要條目。把整體護理能力和母嬰護理創新能力單列,得到專家的認可,說明助產人才的培養不能局限于助產或者孕產婦疾病的護理,而應該是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從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社會全方位,從整個孕產期進行連續化、整體化的監測和護理,能夠正確實施整體化護理程序。助產專業將來的工作不僅僅要學會分娩助產技術,還應該在工作中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專家提倡學生不斷接受繼續教育,認為終身學習的能力能讓助產人才后繼發展有力,各種培養指標中最重要的還是職業價值觀,熱愛助產和母嬰護理事業[8]。
多位專家提出,通過助產培養目標體系的設置,提升“一專多技能”型助產人才培養質量[5-8]。“1+X”證書制度下加強助產、母嬰護理崗位人才培養,并對學生進行技能證書培訓與考核,為畢業生創造機會取得“母嬰護理”“產后康復”“幼兒照護員”等多個技能證書。
課程和學分設置主要用來解決 “用什么來培養人”[8]。助產專業實踐性、實用性要求高。根據國際助產士聯盟對助產士核心勝任力的要求,助產士應具備孕產期保健、新生兒保健及公共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結合國內外助產專業發展現狀[1,5-9]、相關研究[10-13]、教育部門相關文件,最終設置了五大課程模塊,即:思政與公共素質平臺課程、基礎醫學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
思政與公共素質課程主要涉及政治素養的培養,軍事技能和體育訓練,突出了勞動教育和職業生涯發展;基礎醫學課程主要通過人體形態、人體技能等課程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奠定基礎;專業基礎課主要涉及臨床工作中需要的基礎護理以及健康評估等課程,也為后續的專業課程作準備;專業課程涉及護理學的內外及兒科學,助產學的婦科護理及助產技術,突出培養助產專業的綜合能力以及母嬰護理能力,開設教學見習1周、崗前訓練3周、護考輔導3周、畢業實習40周,滿足學生1+X學習需求,使學生充分掌握本專業的最新動態;專業選修課部分創新性的增設了產后康復、小兒推拿、嬰幼兒發展等課程,并得到專家的一致認可,突出了“1+X”助產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