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雋迪
(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上海 201100)
博物館作為記載、存留和延續人類文明歷史的場所,其當下和未來的發展越來越趨向于兩個關鍵詞,即“人性化”和“科技化”。“人性化”既是博物館的發展定位,也是發展目標。近十年來,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的廣泛使用,交互體驗技術突飛猛進,科技已成為推動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輔助手段。展覽作為博物館面向公眾的主要展示平臺,也是博物館最能體現“人性化”和“科技化”的前沿陣地。由此,“以人為本”的策展新理念應運而生,較之傳統意義上以“物”的解讀和展示為核心的策展構想,“人性化”的策展更加強調人與物、觀眾與展覽之間的雙向賦能,側重于挖掘人與物、觀眾與展覽的多重關系,探索物為人所用的各種可能性。
近年來,以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360度全息投影、幻影成像等為代表的新興數字多媒體科技在文博界掀起了追捧浪潮,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打造沉浸式、交互體驗式的展覽環境和展示手段。AR和VR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博物館對于“物”的表述和呈現提供了超越二維平面和靜態空間的多種可能性,“AR-VR博物館展覽互動系統將虛擬現實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結合,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感以及增強現實的交互感,提升參觀者參觀博物館的交流互動體驗。”①進一步滿足和開發觀眾前所未有的感知體驗,以及和博物館對話與交流的新興途徑。
上海市徐匯區藝術館和敦煌研究院于2018年聯合主辦的“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采用了360度全息投影技術,首次將靜態的敦煌壁畫“動畫化”,使觀眾體驗了一場栩栩如生的360度沉浸式的敦煌壁畫樂舞。
河南博物院在2020年重新改造推出了“泱泱華夏,擇中建都”的基本陳列,該展覽作為“精品文物+互動體驗”強強結合的成功案例,其展線中共安排了42項科技展項,將多媒體的展示和陳列設計空間完美結合,營造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展覽氛圍,由此獲得2020年全國“十大精品展”的榮譽。
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產業集團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公司單位主辦合作的“遇見敦煌——敦煌光影藝術展全球首展”于2021年7月在北京五棵松體育館開展。此次展覽運用了3D光雕數字技術,打破了常規物理空間,使用48臺4K超清投影機營造出幻麗多彩的全沉浸式三維境界,給觀眾帶來了別開生面的視覺沖擊。
上述這些令人震撼的多媒體互動體驗展項的背后是文博界權威機構和商業資本的強強聯手,是實力雄厚的學術指導團隊和技術制作團隊的精誠合作,以及動輒成百上千萬的投資金額作為強有力的支撐。
毋庸置疑,科技構建了觀眾和展覽之間新的橋梁,同時也為策展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技術創新讓展覽可以自由地“走出”博物館的大門,觀眾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在家里也可以欣賞“云展覽”。“線上+線下”的雙向運作,虛擬展覽與實體展覽的結合,為文物展品拓寬了與外界交流展示的途徑。然而任何事物都具備正反面,高科技亦如一把“雙刃劍”,只有合理使用,才能錦上添花,如果盲目炫技,脫離展覽的表達主旨和觀眾的真實訴求,只會本末倒置,違背初衷。
國家級/省直屬博物館、博物院和各省區市中小型博物館之間的差距已算是“老生常談”“見怪不怪”的話題和現象。從展覽的角度切入來看,中小型博物館難以發展壯大、實現破格升級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每年財政撥款捉襟見肘,以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近年臨展經費為例,做展年預算在70萬~100萬的平均線上徘徊,與上海市內其他同級別博物館的展覽經費相近;而以上海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等為代表的市一級館、國家直屬博物館每年僅引進國外交流展一項的資金預算高達數百萬。同樣,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每年征集和外借文物展品的金額預算亦不高于展覽經費,導致館內優質文物的數量屈指可數,難以形成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藏品體系;上海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僅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的數量便不少于百余件。
二是平臺交流的局限,“大館”與“小館”之間缺少聯動。由于經費不足造成館藏文物質量和數量的良莠不齊及展覽儲備的缺失,直接導致了中小型博物館對外交流和跨級“向上”聯動的困難,小館難以打造可以獨當一面的交流展,難以引進館外的優質展覽資源,形成“跨不出、引不進”的被動局面。
三是策展人才與學術資源、成果的匱乏。“大館”財政經費充足,做展部門人才濟濟,每年展覽的質量和數量遠勝于中小型博物館,由此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學術素材,為策展人才的培養和策展學術成果的產出提供了沃土。反觀“小館”,由于撥款經費受限或者不足處處掣肘,環環被困,難以培養和留住優秀策展人才。
綜上,全國各地區不同級別大、中、小博物館的展覽運營呈現出鮮明的“分層”現象。中小型博物館面臨的展覽經費問題,是一個無法回避且在短時期內無法改變的現實問題。由此,當下需要思考的是在資金受限的情況下,中小型博物館能否有效發揮“以人為本”的策展理念?如何在高成本科技展項缺位、頂級文物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輸出具備高文化、高藝術價值和觀眾形成積極互動及深刻的精神、情感共鳴,并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展覽?
3.1.1 “以人為本”不等于“高科技輸出”
展覽以虛擬互動體驗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運用與輸出,確實呼應了“以人為本”策展理念的部分主旨,即從觀眾的多感官享受和沉浸式交互的維度拓寬了觀眾和展品、展覽、博物館之間交流互動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從生理層面帶給觀眾別開生面的愉悅體驗。實際上,“以人為本”的策展理念不僅僅是單純地通過技術創新滿足觀眾的生理感知,同時也需要借助“物”和文化的力量來構建通往觀眾心靈的橋梁,即來自精神和情感層面的深度體驗、共鳴和升華。
3.1.2 “以人為本”和“物的展示”之間的理念關系
“以人為本”的策展理念并不意味著對“以物為本”原有理念的全盤否定,無論展示手段和展覽目標如何改變,展品或文物始終作為展覽的基石,對展品屬性進行客觀全面的挖掘和研究,是展覽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展品屬性主要包括文化屬性和物質屬性,文化屬性由展品的歷史形成(種類和流派)、地域特征和人文交互構成,物質屬性由展品的材質、工藝及個體獨特屬性構成。展覽主題的策劃應當在不偏離展品屬性的實際情況下,充分展示展品屬性的特征和優勢。展品屬性的表達應該緊扣展覽核心內容和故事線,與展覽形式設計相融合,與展示環境相互協調、相互襯托。
由此,展覽策劃借助科技互動手段充分釋放人的聯動想象,迎合人的感知需求,營造“人性化”環境氛圍,這是“以人為本”理念第一層面的踐行。而通過盡可能地遵循、還原并展示展品/文物的本真性、特殊性和文化性,挖掘人與物、觀眾和展覽之間更具時代價值的多重內在聯系,并借由雙方在現實語境下碰撞、融合、交流產生的靈感和張力,獲得傳承、傳播歷史文明精粹、創新當代城市精神文明面貌的動力,這是“以人為本”理念更深層面的功能作用。
3.2.1 “就地取材”“與民同樂”的策展主題構想
挖掘城鎮歷史遺留與當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探索本土原生態文化的歷史變遷與傳承,展示與老百姓物質生活、情感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風尚,講述老百姓代代相傳、喜聞樂見的人文事跡。將考察人與物質、社會、文化、地域構成的歷史/當下關系作為展覽故事講述的切入視角,通過展覽策劃建構和重塑人與世界共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一是挖掘具有重要地標意義的文化遺產。博物館有必要發揮和運用自身的職能、條件和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保存、展示和傳播。將具有重要地域象征意義和地標價值的文化遺產作為展覽主題,策劃時需要從以下兩點展開構思:第一是展示內容盡可能真實客觀地保留和還原文化遺產的歷史變遷過程和真實現狀;第二是將人和文化遺產之間的豐富聯系作為展覽故事講述的重要切入點,盡可能生動地呈現人和文化遺產在共同建構城市地標歷史過程中的交互作用和影響。二是將家喻戶曉的民俗文化作為展覽主題,既能夠有效地傳承傳播本土文化精粹,又能使觀眾產生情感和精神上的強烈共鳴,強化自我身份認同和鄉土記憶,反哺于當代社會文明意識形態的塑造。該類主題策劃可從以下兩點展開構思:第一是故事線的設計突出關鍵的人物與事件,抓住普通大眾對于本土民俗記憶與情感的連接要點;第二是在保證觀眾能夠充分參與互動體驗的同時,大膽留白,為觀眾提供二度創作、解讀、重塑民俗文化的空間,對民俗文化的當代傳承起到實操性的推動作用。
3.2.2 基于“人—物”對話方式的展示手段構想
一是“人—物”的空間關系對話。展覽空間/場所作為展覽展示和故事呈現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對其進行多種維度的挖掘和探索。其中,展品屬性的場景化融合與展示,是展品借由展覽空間完成與觀眾對話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實現參觀者與參觀內容有效互動的過程中,場景化環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參觀環境的場景化設計能夠使參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這種場景下能夠讓參觀者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所獲信息的可信性、有趣性”②。展品屬性與展覽空間成功融合的關鍵在于對展品本體特質、文化內涵的精準捕捉,通過恰到好處的細節設計,構成與展覽空間布局自然協調的關系,讓觀眾以空間體驗的方式解讀展品。即使沒有虛擬技術的支持,采用實物素材的架構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二是“人—物”的雙向塑造對話。“以人為本”理念下展覽最終的呈現和展示可以由人與物共同構成,一場展覽在觀眾和展品的雙向塑造過程中形成動態且半開放式的完整性。人/觀眾作為體驗對象和再創造者,通過解讀器物獲得與過去世界的對話,賦予當下世界的靈感,完成對于未來世界的創造與期望。拋開AR和VR技術,觀眾通過親自動手參與操作展品實物的零件結構、制作原理、形成過程,也能夠順利進行再創作或創新的體驗。
3.3.1 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修繕特展
上海閔行區博物館于2020年面向公眾推出的“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將上海市近代建筑遺產作為展示對象,講述了上海近百年來“萬國建筑博覽”的傳奇故事。展覽包含“萬國博覽”“技護瑰寶”“再現榮光”三個展區部分,圍繞上海市典型建筑遺產介紹、具體保護修繕措施、修繕示范項目成果三個方面,充分展示了“中西合璧”的上海近代建造技術體系特色,及上海建筑遺產保護工程的全新理念和技術水平。整個展廳采用了腳手架的場景化設計(圖1),為觀眾提供了施工現場的情景模擬體驗,使觀眾進入展區仿佛身臨其境,增加對建筑建造的熟悉和親近感。第二部分展區采用了施工“安全帽”的場景裝飾(圖2),素材的選取貼近觀眾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增加了觀眾對建筑建造的熟悉和親近感。第三部分展區為了體現上海建筑遺產的修繕變化和成就,巧妙采用了三維立體圖畫的呈現原理,將“再現榮光”主題融入墻面壁畫的場景化設計中,觀眾通過不同的站位視角可以從同一幅畫中看到同一座建筑遺產修繕前后外觀實況的真實對比(圖3)。
展覽布展花費共30萬元,獲得了2020年上海市“十大精品展”獎項。展覽在展出期間大獲好評,作為上海市區博物館打卡熱點,勾起了老一輩上海人的強烈情感共鳴和回憶,成為新一代上海人學習本土歷史文化的佳地。上海閔行區博物館趁熱打鐵,邀請上海市建筑協會的專家和高校研究學者針對大眾開展了有關上海歷史建筑的系列學術講座,助力上海市地標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
3.3.2 上海味道·美好生活——老上海飲食文物展
上海歷史博物館于2021年元月面向公眾舉辦了“上海味道·美好生活——老上海飲食文物展”(圖4、圖5),展覽聚焦于晚清至1980年代上海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借由民俗節日、菜品種類、宴享場合等多視角切割,把老上海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在哪里吃”展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展覽分為“弄堂口額點心”“酒館里吃大餐”“屋里廂吃夜飯”“茶余飯后”四個部分,通過飲食商業文化背景復原、仿真食品玩具等場景化展示的精心設置,既突出了上海飲食中西融合、吸納南北的特點,又體現了海派文化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人文氣質。
3.3.3 全國敦煌藝術大賽獲獎作品展
“全國敦煌藝術大賽獲獎作品展”(圖6)脫胎于上海奉賢區博物館于2021年四五月舉辦的“印象敦煌——沉浸式數字影像交互展”,是近年來國內博物館實踐“人與物——雙向塑造”策展理念的典范之一。博物館將觀眾在“印象敦煌——沉浸式數字影像交互展”交互體驗中產生的二度創作靈感與實踐形成于成果展示,由一個展覽和觀眾共同創作了另一個新的展覽,這樣的創新嘗試突破了物體固有形態的限制,為未來博物館展覽策劃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動向。
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在面臨各種挑戰的當下,博物館務必更加積極而深遠地探索展覽在幫助恢復并穩定世界文明秩序、重塑社會活力過程中可以發揮的各種功能和作用。中小型博物館亦可以根據自身的現實情況量體裁衣,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策劃出好的展覽。
注釋
①李婷婷,王相海.基于AR-VR混合技術的博物館展覽互動應用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7,53(22):185.
②楊揚.淺析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式展示設計[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