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花 ,江卉,謝晶
江西省蓮花縣人民醫院 (江西萍鄉 3371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具有創傷小、疼痛輕及術后恢復快的優點,成為臨床治療膽囊結石患者的首選方法,但LC 術后早期患者多存在持續性疼痛癥狀,不利于術后康復[1-2]。疼痛為個體主觀感受,多數LC 術后患者因未意識到自身在疼痛管理中占據的地位,多采取忍耐的方式應對疼痛,導致疼痛不能及時得到緩解。有研究指出,術后疼痛控制與患者自身疼痛應對策略有關[3],其中,應對策略是不斷變化的行為和認知,是對抗應激的手段,積極的應對策略可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疼痛的自我管理中,消極的應對策略則會導致患者在疼痛管理中出現退縮行為[4]。因此,積極明確LC 術后患者疼痛應對策略現狀并尋找其危險因素十分必要。基于此,本研究調查了LC 患者術后疼痛應對策略現狀,并重點分析了其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的80 例LC 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LC 治療,語言表達清楚、溝通無障礙,年齡≥18 歲;排除合并膽囊癌、感染及全身炎癥反應、心肺功能障礙、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精神疾病、其他肝臟或消化道器質性病變以及既往有上腹部手術史或肝臟手術史的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疼痛應對策略評估
術后24 h,采用應對策略問卷(coping strategies questionnaire,CSQ)評估所有患者的疼痛應對策略(Cronbach's α 系數為0.830),包括再解釋、災難化、分散注意力、忽視疼痛及勇敢面對5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用0~6分7級評分法,評分越高表明采用策略的頻率越高[5]。
1.2.2 基線資料統計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統計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45歲、<45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中專或高中、大專及以上)、藥物止痛方式(口服或注射、自控泵鎮痛)、工作(有、無)、家庭月人均收入(≥5 000元、<5 000元)、術后24 h 靜息時疼痛程度[輕度、中度、重度,采用數字等級評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其中,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分為重度疼痛][6]、自我效能[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評估,包括10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分法,其中,評分≥32分為高自我效能,24分≤評分<32分為中自我效能,<24分為低自我效能][7]、合并基礎疾病(是、否,如糖尿病、高血壓)、焦慮抑郁[有、無,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兩者均包括20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分法,將得到的分數×1.25為總分,其中SAS 總分≥50分或SDS 評分≥53分表明有焦慮抑郁][8-9]。
術后24 h, 80例LC患者的疼痛CSQ評分為(63.57±7.69)分。
不同家庭月人均收入、自我效能、焦慮抑郁LC 術后患者的疼痛CSQ 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不同資料特征LC 術后患者的疼痛CSQ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將LC 術后患者的疼痛應對策略(CSQ 評分)作為因變量,將基線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表2),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自我效能低下、焦慮抑郁均是LC 患者術后疼痛應對策略消極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不同資料特征LC 術后患者的疼痛應對策略(分,±s)

表2 不同資料特征LC 術后患者的疼痛應對策略(分,±s)
注:LC 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CSQ 為應對策略問卷
資料特征 例數 CSQ 評分 t/F P性別男28 63.59±7.77 0.016 0.987女52 63.56±7.68年齡≥45 歲 69 63.47±7.53 0.293 0.770<45 歲 11 64.20±8.55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50 62.79±8.67中專或高中 20 64.20±7.68 0.782 0.461大專及以上 10 66.20±7.37藥物止痛方式口服或注射 52 63.53±7.83 0.063 0.950自控泵鎮痛 28 63.64±6.79工作無55 63.53±7.73 0.069 0.945有25 63.66±8.10家庭月人均收入≥5 000 元 30 71.05±7.53 6.583 <0.001<5 000 元 50 59.08±8.07術后24 h 靜息時疼痛程度輕度 33 64.20±8.20中度 32 63.45±7.53 0.281 0.756重度 15 62.44±6.39自我效能低水平 21 54.76±7.70中水平 30 64.13±6.87 25.004 <0.001高水平 29 69.37±7.25合并基礎疾病是22 63.43±6.31 0.108 0.914否58 63.62±7.26焦慮抑郁有42 60.06±6.83 4.661 <0.001無38 67.45±7.35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LC 術后患者疼痛應對策略危險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應對策略是個體對內在或外在環境需求及刺激做出的行為和認知反應,是對抗應對的手段。不同情景、不同個體面對疼痛應激時所采取的應對策略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類,其中,積極的應對策略是適應性的,利于患者參與到自身疼痛管理中,而消極的應對策略會促使患者通過依靠祈禱及災難化方式擴大疼痛[10-11]。因此,尋找LC 術后患者疼痛應對策略的危險因素十分必要。
本研究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自我效能低下、焦慮抑郁均是LC 患者術后疼痛應對策略消極的危險因素(P<0.05)。經逐個分析各危險因素,具體如下。(1)家庭月人均收入低:家庭月人均收入低的患者可能會擔心因疾病治療而自身成為家庭的負擔,同時擔心采取應對疼痛的措施會增加治療費用而加重家庭經濟負擔,故較少使用止痛藥物,多采取忽視疼痛和逃避的方法來應對疼痛,導致患者術后疼痛應對消極[10];對此建議,應對LC 術后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告知術后鎮痛的目的,同時結合患者的病情與家庭經濟狀況選取適宜的鎮痛方案。(2)自我效能低下:自我效能可反映患者對自身完成特定行為能力的信心,并影響患者選擇活動的方式和在活動中克服障礙的動機和堅持性,同時影響患者的思維方式和感受,驅動患者采取積極的行為方式[12],若LC 術后患者自我效能低下,在面對疼痛時,多會出現回避、消極的想法,削弱自身執行健康行為能力的信心,以分散注意力方式應對疼痛,甚至以災難化方式應對疼痛[13];對此建議,向LC 術后患者提供以自我效能為理論的干預措施,予以患者正確的疼痛管理支持,促使患者了解疼痛管理的目的及知識,減輕自身心理負擔。(3)焦慮抑郁:焦慮抑郁是心理、社會及生理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可導致患者出現持續擔憂、恐懼等情況,而LC手術和術后疼痛作為一種應激源,患者在面對時多會出現焦慮抑郁的情況,擔心疼痛會對術后康復造成影響,或擔心經濟壓力給他人帶來負擔,多采取消極的應對策略[14];對此建議,應密切關注LC 術后患者的心理狀況,增強患者疼痛管理信心,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綜上所述,家庭月人均收入低、自我效能低下、焦慮抑郁均是LC 術后患者疼痛應對策略消極的危險因素,故臨床應加強對LC 術后患者的疼痛管理宣教,針對性予以心理干預,并以自我效能為理論對患者的應對策略進行干預,以促使患者的應對策略向積極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