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莉,劉姍,王君蓮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江西南昌 330000)
重型顱腦損傷(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CI)多見于交通事故、墜落、暴力等事件,可導致患者顱內嚴重損傷,常伴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甚至昏迷,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盡早進行機械通氣是搶救SCCI 患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氣功能,但治療過程中患者處于高耗能狀態,抵抗力顯著下降,易并發感染,增加肺炎風險[2]。SCCI患者呼吸困難,咳嗽及咳痰能力差,易導致痰液淤積于呼吸道,誘發肺部感染,增加病情嚴重程度,不利于預后[3]。因此,采取有效的排痰措施至關重要。傳統人工叩背排痰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松動痰液,但力量輕重不均,節律不規整,且操作者體力消耗大,難以有效排出深部小支氣管乃至肺泡產生的分泌物,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4]。振動排痰儀則根據胸部物理治療原理,通過振動松動痰液,促使痰液咳出,改善通氣功能,預防感染。基于此,本研究比較人工叩背排痰與振動排痰儀排痰在SCCI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8 例SCCI 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8 例;年齡30~66 歲,平均(48.69±5.1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3~4.6 h,平均(2.01±0.47)h;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6 例,意外墜落12 例,暴力或其他11 例;損傷部位,基底節11 例,額葉15 例,顳葉或其他13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6 例;年齡31~68 歲,平均(48.93±5.0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2~4.9 h,平均(2.11±0.43)h;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5 例,意外墜落11 例,暴力或其他13 例;損傷部位,基底節12 例,額葉17 例,顳葉或其他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符合《重型顱腦損傷救治指南第四版》[5]SCCI 相關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傷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6]評分6~8分;具有明確外傷史;存在自主呼吸功能障礙,需行機械通氣治療;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或其他顱內病變;伴脊柱骨折、凝血功能異常或惡性腫瘤。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護理,如評估患者病情,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加強病房管理,保持病房良好通風,并定期消毒;此外,加強對患者口鼻腔清潔,每日進行口腔護理2~4次,并給予患者呼吸道護理等。
在上述基礎上,對照組采用人工叩背排痰:協助患者取側臥位,操作者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手五指并攏,保持手指關節微曲,呈半握拳狀態,自然形成120°~150°角,通過腕關節的力量,用指腹與大小魚際肌有節律地叩擊患者背部或胸部,方向從外向內、由下向上,力量由輕到重,以患者可承受為宜,每次叩擊產生空響,然后協助患者翻身至另一側,用同樣的手法叩擊,5~10 min/次,促使患者咳出痰液或吸出痰液。
觀察組采用振動排痰儀排痰:選擇YS8002CX 型排痰儀(常州思雅醫療器械)干預,頻率為24 Hz,模式為自動工作,患者取側臥位,操作者一手持叩擊頭柄,一手固定患者,將叩擊頭輕輕置于患者一側肺底部,按照由肺底部至肺尖部、由外側向內側的順序緩慢移動叩擊頭,再用同樣方法開展對側叩擊,20~30 min/次,2~3次/d。
(1)排痰效果:優,干預后,患者肺部濕啰音范圍明顯縮小,痰液明顯減少,無痰鳴音,血氧飽和度>95%;良,干預后,患者肺部濕啰音范圍有所縮小,有痰鳴音但不明顯,血氧飽和度在93%~95%之間;差,干預后,患者肺部濕啰音、痰鳴音無改善,血氧飽和度<93%;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2)臨床相關指標:比較兩組ICU 停留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3)生命質量:干預前、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命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 scale,WHOQOLBREF)評估患者生命質量,該量表包括社會、心理、生理和環境4 個維度共27 項條目,每項1~5 分,總分27~135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命質量越高[7]。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排痰效果優于對照組,排痰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排痰效果比較
觀察組ICU 停留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d,±s)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d,±s)
組別 例數 ICU 停留時間 通氣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39 7.25±1.36 3.69±0.91 20.36±4.58對照組 39 9.68±1.67 4.43±1.02 22.91±3.67 t 7.046 3.381 2.713 P<0.001 0.001 0.008
干預前,兩組WHOQOL-BREF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WHOQOLBREF 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 ±s)

表3 兩組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 ±s)
注:WHOQOL-BREF 為世界衛生組織生命質量測定量表簡表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39 63.69±5.58 89.67±7.64 17.149 <0.001對照組 39 64.02±6.03 80.02±8.06 9.927 <0.001 t 0.251 5.427 P 0.803 <0.001
SCCI 發病急且病情重,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墜落、暴力等作用于頭部導致患者出現惡心、頭疼、感覺障礙等表現,且會引起顱內出血,形成血腫,壓迫腦神經,加之腦組織釋放炎癥因子,進一步損傷機體神經系統,導致認知功能障礙,不利于預后[8-9]。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甚至出現呼吸衰竭、休克等不良情況,威脅生命安全。盡早進行機械通氣是搶救SCCI 患者的重要手段,但人工氣道的建立可使患者自主咳嗽、咳痰能力減弱,易造成痰液淤積,進而誘發肺部感染,因此,在治療的同時對SCCI 患者實施有效的排痰干預至關重要。
既往臨床多采用人工叩背法促進患者排痰,但該方法叩擊患者肺部的力量不均,且標準不易掌握,難以確定效果,可能增加患者痛苦及操作者工作強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且人工叩背排痰方法無法有效清除肺泡內的分泌物,導致排痰效果有限[10-11]。體外振動排痰可彌補傳統排痰方式的不足,通過將叩擊頭置于患者肺部進行有序振動,改善支氣管纖毛間的相互作用及纖毛活動,進而達到排痰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排痰效果優于對照組,排痰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ICU 停留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WHOQOL-BREF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傳統人工叩背排痰手部叩擊僅作用在肺部淺表層,且力量及頻率難以控制,難以使得痰液定向移動,導致深部小支氣管的分泌物難以排出。而振動排痰儀可通過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叩擊力起到促進排痰的作用,其中,垂直力是一種垂直于身體表面的力量,可通過震顫幫助支氣管黏膜表面的黏液及代謝物松弛與液化,水平力是平行于身體表面的力量,能夠幫助支氣管內液化的黏液按照選擇的方向排出體外,兩者協同對排除、移動肺內分泌物有顯著作用,利于吸痰工作,促進患者排痰,提高排痰效果[10]。此外,振動排痰儀操作簡單,利用低頻作用力透過皮層、肌肉、組織到達細小支氣管,可隨著病情調節,改善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狀態,降低肺部水腫程度,進而降低肺炎、氣管插管風險,利于縮短ICU、通氣及住院時間;且該方法可促進患者呼吸功能恢復,加快生理功能恢復,進而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綜上所述,相較于人工叩背排痰,振動排痰儀可提高SCCI 機械通氣患者的排痰效果,縮短治療時間,提升患者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