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盛鵬 甘沛君
(梅州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 廣東梅州 514000)
煙—稻—蛙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是通過提高稻田種養利用效率,將水田種植煙草、水稻與蛙類養殖相結合的一種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是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的一種。本文主要介紹煙—稻—蛙綜合種養關鍵技術,供參考。
煙-稻-蛙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是將“煙稻輪作”與“稻蛙共作”模式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高效利用的一種綜合種養技術模式。該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的生態種養模式,主要是利用稻田種植煙草的水溝和水稻的淺水環境,輔以人為的技術措施,再養殖耐低氧的蛙類,使水田內的水資源、水生動物資源以及其它物質能更加充分地被所養殖的蛙類利用,同時養殖蛙類的生命活動,也能為稻田除草、除蟲、疏土、增肥,達到既能節約生產成本,又能提高產品質量,還能大幅度提高水田綜合經濟效益的目的。
煙-稻-蛙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根據煙草與水稻輪作季節互補原理,有效解決兩種作物爭奪季節生產的矛盾,在2月份進行煙草移栽、6月中旬收獲,在7月上旬則進行晚稻栽植與黑斑蛙養殖,充分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
實行煙-稻-蛙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可以均衡地吸收土壤中的養分,避免作物對某一元素的過度吸收造成的養分失調。煙草是喜鉀作物,先種植煙草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鉀元素,且煙草較深的根系能打破犁底層,起到疏松土壤,加厚耕層的作用;而水稻作為后作,可有效吸收前作所殘余的氮素和磷素等營養元素;養殖的黑斑蛙則能清除田間雜草和害蟲,攪動水體,疏松土壤,增加透氣性能和溶氧,加快土壤養分的釋放,促進水稻根系的發育。
實行煙-稻-蛙綜合種養技術模式,使得病原菌的繁殖受到了限制,降低了病害的危害程度。煙稻輪作對赤星病、蛙眼病等其它病害也能起到減少初侵染源,降低危害程度的作用。同時煙草的部分根、莖、葉殘留于土壤中,其中的煙堿對水稻的病蟲害具有殺滅作用。此外,黑斑蛙喜吃食二化螟、稻飛虱、縱卷葉蟲等,也能有效減少稻田蟲害。
煙-稻-蛙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最顯著的效果是提高了烤煙、水稻和蛙類的產量和質量,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煙-稻-蛙綜合種養適宜輕粘質土,同時應選擇水質清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澇影響、光照條件好的田塊。
3.2.1 起壟
對選定的水田進行土壤翻耕后起壟,一般在煙草移栽前15天進行,對土地進行平整,然后開挖壟溝,壟溝的深度在5-8cm為宜。
3.2.2 移栽
煙草秧苗移栽時間一般在2月中旬,主要依據天氣溫度和土壤濕度而定。實踐證實,在環境溫度達到18℃,土壤濕度保持在50%的條件下進行移栽,能夠有效保證煙草的質量與產量。移栽過程中要做到四個及時,一是及時移栽煙草秧苗;二是及時對煙草秧苗進行封土處理;三是及時對煙草秧苗進行澆水;四是及時清理病弱秧苗并補栽健康秧苗。
3.2.3 施肥
煙草秧苗移栽前在壟溝施一次鉀肥,起壟后再施一次鉀肥,秧苗栽種后根據實際發育情況考慮是否進行追肥。
3.2.4 烤煙病蟲害防控
煙草栽培過程中,管理人員需提高自我意識,采取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式,加強預防角斑病、花葉病、煙青蟲及蚜蟲等常見病蟲害,對已出現病征的煙草秧苗進行及時的治療
3.3.1 稻田養蛙設施建設
3.3.1.1.修建養蛙溝
在稻田四周及中央開挖寬80cm,深為30-50cm的養蛙溝,緊挨田埂1-1.5m處必須與田面保持同一平面,作為食臺放置區和棲息區。
3.3.1.2.修建進排水系統
稻田養蛙必須做到進排水獨立分開,使蛙在相對穩定的水體中生長。進排水的地點建議選擇在稻田相對兩角的土埂上,進水口在養蛙溝的最高處,排水口在養蛙溝的最低處,同時還需要對進排水口加裝鐵絲網或柵欄進行防逃,定期對進排水設施進行維護,防止蛙外逃或有害生物的入侵。
3.3.1.3.安裝防逃防護設施
對田埂四周進行加固加高,高出稻田40-50cm為宜,田埂寬度35-50cm,埂上栽插竹樁固定圍欄,圍欄高度1m,向稻田內傾斜,防止蛙逃逸,并在田埂四周打上1.5m高的木樁,上面加蓋遮陽網,既能為蛙遮陰又能防止鳥類等天敵的入侵。
3.3.2 苗種放養
黑斑蛙具有強適應性、粗生易養、長速快、病害少、易管理、經濟價值高等突出優點,稻田養蛙一般選擇體重30-40g的黑斑蛙,按照放養密度80-120只/m2進行投放。一般不選擇放養剛變態的稚蛙和體重超過100g的成蛙。前者不利于生產管理,黑斑蛙的成活率較低;后者則因成蛙活動性較強,不利于新播種水稻的生長。
3.3.3 投喂飼養
投喂粒徑3.5mm的小蛙料,實行定點投喂,每天投喂量為蛙總體重的3%-7%,生長前期、天氣晴朗時可加大投喂量,陰雨天則應當減少投喂量。
3.3.4 日常管理
定期進行換水,保持良好水環境,堅持每日巡塘,及時清除殘餌、污物和死蛙,注意觀察黑斑蛙的攝食、活動、生長情況,發現異常應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處理,同時還應做好防暑、越冬工作,夏季應當及時注水,保證水位;冬季則應注意保溫,防止凍傷。定時檢修防逃防護設施,對破損設施要及時修補,防止黑斑蛙逃逸以及受到天敵的侵害。
3.3.5 病害防治
在稻蛙養殖環境中,對蛙的疾病防治主要遵循“生態防治”的理念,遵循黑斑蛙的生長習性,分階段提前預防病害,做到提前防控、提前預防,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保障黑斑蛙的健康生長。
3.3.6 產品質量安全監測
根據種植、養殖產品質量和安全要求,對稻田養蛙不同生產環節和重點區域的污染物,包括養殖尾水、有害微生物等要進行嚴密的監測分析,確保養殖蛙產品的質量安全。
采用該技術模式,不但能提高煙草和水稻的質量,還能增加黑斑蛙的收益,同時還能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每畝可節約成本500-600元。每年每畝平均產出煙草180kg,平均價格30元/kg,畝產值:180kg/(年·畝)×30元/kg=5400元;500kg水稻,平均價格4元/kg,畝產值:500kg/(年·畝)×4元/kg=2000元;500kg黑斑蛙,平均價格40元/kg,畝產值:500kg/(年·畝)×40元/kg=20000元。
通過對煙—稻—蛙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的數據收集與整合,歸納與總結出煙—稻—蛙綜合種養關鍵技術,可有效利用閑置(荒蕪)農田大力發展煙—稻—蛙綜合養殖,采取合理放養與科學管理方式,有效降低養殖品種的病害發生風險與養殖成本,提高煙、稻、蛙的產量、品質及綜合效益,是值得應用推廣的綜合種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