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戴觀波,男,浙江余姚人,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 基金項目 ]
2020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課題,《大學生非正常傷亡事件的防范與處置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浙高教學會〔2020〕5號)課題編號〔KT2020387〕。
[ 摘要 ]
當前,隨著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生源結構多樣,社會變遷加劇,發生在高校校園內外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呈現上升趨勢,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本文從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類型特點、原因剖析、防范機制和應急處置等方面,摸索完善順應時代發展的高校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防范和處置機制。
[ 關鍵詞 ]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防范;處置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5.039
,從年齡角度看,青年大學生的死亡不同于老年人的壽終正寢,無論何種原因死亡都可看成是非正常死亡 。一般認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通常是指在高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在高校組織的校內外活動中,以及在高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及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學生死亡事件。
1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主要類型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類型可以劃分為多種形式。本文定義是“高校負有管理責任”的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因發生地點的特殊性,更容易引發社會關注,處理時也更為敏感棘手。
1.1 心理健康類
指在各種原因作用下,大學生因心理問題(情感 、心理等因素)引發的自殘、自殺現象,包括高墜、自縊、溺亡、服藥、割腕等。
1.2 意外事件類
指因在校內外發生交通事故、自然災害、觸電、中毒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大學生非正常死亡,其中以溺水、火災、交通事故較為常見。
1.3 刑事案件類
指受到各種因素困擾的大學生發生殺人(傷人)的極端事件,還有社會人員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身份屬大學生的事件。
1.4 突發疾病類
指由各種突發疾病造成的在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如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劇烈的體育鍛煉等導致學生猝死。
2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原因剖析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聯動性不夠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家庭、學校層面之間的教育協同不夠,與干預不及時、監管不到位、閉環不閉合的家校聯動教育體系不完善有直接關系。盡管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輔導和咨詢機構,開展了學生心理普查,建立了訪談咨詢機制,但普查結果干預效度偏低,注重廣度,忽略深度,未能第一時間對高危問題學生進行關注與監管。尤其是個別學生對接受心理咨詢有偏見,與家庭、社會、學校的配合程度低。常常在環境適應、人際交往、學業壓力、性格與情緒等方面都容易出現自我認同偏差,產生自卑、苦悶、抑郁等痛苦的心理感受,進而出現擺脫個人心理痛苦的極端方式。這類事件中由原生家庭問題所致的心理障礙占比最大,尤其是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留守家庭所衍生出來的諸多復雜問題更是可能給學生造成過度的心理負擔。
2.2 安全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不強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各種影響安全的復雜因素也逐漸增多,而剛進入高校這種半開放社會環境中的大學生,脫離父母的監管后,便凸顯出風險防控能力不足、風險認知缺乏、風險預判不力的短板,容易發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盡管各高校都在進行大學生法制教育,增強學生法律意識,但大學生的法律素養仍有待提高,高校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件還時有發生。最突出的是大學生法律行為習慣的欠缺,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并沒有內化成型,導致學生遇事易選擇非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比較典型的案例諸如蘭州某大學一男一女兩名學生因感情糾葛被社會閑散人員當街殺害事件、重慶女大學生搭乘黑車遇害事件等等。導致此類悲劇發生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交友不慎,不能對交友類型進行正確分辨,選擇非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二是對自己所涉及的公共領域的活動不能進行風險預判,已置身于危險情景之中卻毫無察覺,缺乏應急避險能力。
2.3 突發應急處置的救護能力不足
在因疾病因素或其他不明原因導致的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高校學生以運動性猝死和突發猝死較常見,一般發生在體育課、體質測試、運動會等。這主要由于學生平時缺乏鍛煉、久坐不動、日夜顛倒的作息時間、高糖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增強體能的意識淡薄等,自身健康管理意識低下。其他因意外死亡的事故可能有學校安全管理不善的原因,比如學生宿舍私拉電線,學校基礎設施設備老化老舊破損,修繕不及時,無安全警示標志。
3 高校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防范機制建設
3.1 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安全預防機制
一是學校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按照學校學生數量配齊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二是學校要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對每個在校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重點關懷學生進行心理情況追蹤服務工作,并在開學、考試、畢業、就業等重要時間節點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學校要優化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和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預警機制,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健全校園心理危機監管網絡,通過各班心理委員、班主任、輔導員、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形成由班級、院系、學校組成的心理危機預警防控體系,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及疏導工作。四是學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在校內開展一系列心理健康宣傳普及工作,例如,每年的“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開展專題宣教活動,建立心理實驗室、宣泄室等,給學生提供一個宣泄情緒、傾訴煩惱、認識自我的心理服務平臺。還可以不定期聘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來校講學,組織心理沙龍活動等。
3.2 增強學生法制安全意識預防機制
一是以學生思政教育為抓手,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學生維護學校穩定的自覺性,日常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研判工作,對有問題傾向的學生及時進行溝通教育管理。二是有針對性地開設普法教育課程,聘請相關安全領域專家進行安全防范教育,利用學校宣傳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日常安全教育宣傳活動,營造出濃厚的法制安全宣傳氛圍,讓學生能明是非,辨善惡,有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學生預防自救能力和與抵御災害事故的能力。三是適當地進行警示教育,讓學生引以為戒,規范自己的言行,提高學生法制觀念和安全防范意識,減少校園內違法犯罪活動和治安災害事故的發生。
3.3 加強學校風險管控預防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學校安全工作責任制。強化責任落實,不斷加強校園火災防控、疫情防控、食品衛生安全、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意識形態等關鍵領域的管控,持續提升大學生自我保護的安全防范意識,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推動高校、智能安全體系的建設與運用,堅決防范和避免學校安全的事故的發生。二是加強學校保衛隊伍的建設。強化安保人員的法律知識、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大學校三防經費投入,明確安保人員的工作職責,守好學校大門,護好學校治安秩序,維護學校日常安全穩定。三是健全學校安全預警和風險評估制度。學校應當整理出一份安全管理風險清單,落實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網格內的安全管理人員對應風險清單定期對隱患進行排查,保衛部或其他負責安全管理的部門進行監督,由校領導進行安全工作指導,校領導帶隊在學校重要時間節點上對學校風險進行隱患排查和整改,并建立相應臺賬,確定整改措施和時限,對可能影響學校安全的風險進行及時通報,使學校加強防范。
4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處置機制建設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誘因復雜、類型很多,學校要有科學的、高效的應急處置機制,以便應急行動可以迅速、高效、有序地開展,將傷害降到最低。
4.1 職責明確,人員精干
鑒于每所高校的實際情況不同,處理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人員組成也會不同。或以學生工作處、保衛部牽頭,學校其他各部門、二級單位協助處理;或以二級單位負責處理,學校各職能部門參與過程指導;或以學校校長書記為指導,保衛部負責執行,其他各部門、二級單位負責協助處理。盡管處理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專項工作組組建模式各不相同,人員結構復雜多樣,但組建的原則就是職責明確,人員精干。職責明確,便于在事件發生后立即啟動響應程序,便于問責,防止出現因工作劃分不清晰導致的推卸職責。人員精干,能做到響應速度快,對各自職責認知清晰,并且能積極配合協助其他人員。因此在人員安排上不在多,貴在精。
4.2 信息真實,不捂不避
一旦發生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因為各類媒體的快速傳播,很容易就會引起社會關注,給予學校處理輿情的時間越來越少,學校在了解真實信息的同時,那些胡亂揣度、道聽途說的“事實”可能已經將學校推向了風口浪尖,給學校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學校應當建立媒體公關制度,學校在第一時間得知發生大學生非死亡事件的初期,應派專人調查事情概況后,及時應對輿情,在不違反保密原則的前提下,及時發聲,不躲避記者媒體的發問,不瞞報任何事實。學校應當做好事件的追蹤工作,根據調查情況適時公布事件進展,等待公安機關對事件的調查和定性結束后,學校將事件公之于眾,讓謠言止于公開。同時對于那些造謠的言論,學校應保留好證據,采取法律手段捍衛合法追責權利。還可在不影響公安機關調查的情況下,主動邀請媒體介入,還原事情真相,或由校領導出面進行媒體答疑,積極主動引導外界關于學校的輿論。
4.3 善后安撫,合情合理
高校內大學生在發生非正常死亡后,最悲傷的莫過于死者家屬,學校應當在第一時間聯系家屬,并將初步調查情況一并告知家屬,安撫家屬情緒的同時,積極主動安排家屬到校進行事后協商工作。在協商前,學校要配合公安機關調查,并根據公安機關給出的調查結論分清事件的各方責任。在協商中,面對情緒激動、無法接受事實的家屬,學校需要安排調解人員進行專業的、耐心的談判。一旦分清責任,在學校有責的情況下,學校應當主動承擔;在學校無責的情況下,學校應當首先表明自身無責,且在協商中要堅持無責底線,不能為了維護學校聲譽,對家屬的無理指責和要求做出妥協和讓步,但出于對已逝學生的惋惜以及家屬悲痛心情的理解,從人道主義層面,可以合情合理地給予家屬一定的經濟補償。
4.4 事后分析,完善制度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處置結束后,學校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總結事件處理過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善建議,最終由專辦組形成事件處置報告。報告應當包括如下內容:逝者死因、事件處置過程、公安機關調查過程和事件責任界定、事件善后處理結果,事件處置中存在的問題、事件發生后的啟示以及對應急預案改善的建議,從而達到不斷提升學校面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處置能力。
參考文獻
[1]任嵐. 淺談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預防與處置要點[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75.
[2]王生輝. 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應對研究[J].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5):24-26.
[3]李積鵬,燕穎. 法律法規框架下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預防及處理[J]. 煤炭高等教育,2020,38(4):79-83.
[4]張海燕,董海濤. 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研究[J]. 法制博覽,2018(32):32-34.
[5]張海燕. 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原因淺析[J].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6(1):100-102,106.
[6]王劍. 高校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危機管理[J]. 才智,2018(8):166.
[7]夏守信,陳捷琪,王棣.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引導策略研究——以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為例[J]. 教師教育論壇,2017,30(3):47-50,61.
[8]劉洪洋,閆亮亮,王英國. 高校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處置研究[J]. 高校輔導員,2017(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