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麗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常德 415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家綜合國力大大提高,地方政府也跟隨國家政府步伐,不斷增強對外交流,推動經濟發(fā)展。此外,政府工作報告是典型的政府外宣文本,結合關聯理論進行英譯實踐,對有關地方政府政策、地區(qū)經濟、當地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各種信息進行英譯,吸引潛在的外國投資者。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1]提出了關聯理論,它是認知語用學的基礎。包括適應理論和模因論在內的三種實用理論中,關聯理論被認為是最早、發(fā)展最快、應用最廣泛的理論。交際是人類最普遍的社會現象之一。在復雜現實中找到相似性和相關性是人類的高級認知活動。關聯理論的核心是交際和認知,它可以為人類的認知和交際規(guī)則提供合理的解釋。關聯理論認為成功的溝通取決于兩個條件:首先,溝通雙方的相互體現。其次,交際是明示—推理過程。
明示推理過程要求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應通過推理行為向聽眾展示其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并為明示過程尋求聯系提供必要的理由。話語中的隱喻,例如隱喻和言外之意,取決于認知推理。推理過程是尋找話語與語境之間聯系的過程:通過不同程度的努力,人們在推理過程中選擇最合適的語境,并獲得話語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從而正確理解自然語言。關聯理論為描述各種“明示—推理交際”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框架。
在關聯理論中,語境是“一種心理建構,是聽眾關于世界假設的子集”[1]。關聯理論認為語境是理解某種話語的一系列前提條件。根據Sperber和Wilson的《相關性:交流與認知》一書,背景不僅僅限于交流中的粒子的直接外部環(huán)境,緊接的先前上下文,還包括對未來的期望、科學假設、宗教信仰、關于文化的各種假設以及對說話者心理狀態(tài)的信念。所有這些都可能在話語理解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因為聽者依賴于不同的上下文,所以對相同話語的理解會有所不同,甚至有時也會出現相反的理解。就是說,對某種話語的正確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境,而這種對語境的強烈依賴性是明示—推理交際的本質造成的。為了理解話語和出現在話語中的新信息,聽眾或讀者將其與記憶中的現有知識(即關聯理論中的語境信息)結合起來,找到他們之間的聯系,便可以理解話語或源文本。
只有實現語境效果,才能實現語篇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丹·斯珀伯(Dan Sperber)和狄爾德瑞·威爾遜(Deirdre Wilson)認為,如果一個命題對情境假設的語境有很大的影響,則該命題在此語境中更為相關。如果一個命題在情境假設中花費的精力較少,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的相關性就很強[1]。因此,可以說,如果條件相同,則語境效應越大,關聯性就越大;處理話語的努力越小,關聯性就越強。話語的相關程度取決于話語的語境效果和在處理話語時所做的努力。總而言之,當一個語篇可以提供適當的語境效果時,聽眾只需很少的精力,就能實現了最佳關聯。
威爾遜的學生古特·埃(Gutt E.A)寫了一本專著,名為《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在他的書中,采用關聯理論對翻譯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研究,指出翻譯能否在翻譯中提供最佳的語境效果,并尋求目標翻譯文本與讀者之間的最佳關聯是翻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2]。
關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語言使用方式,是一種語言交流。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方式,翻譯的整個過程實際上涉及三個交流者,即原作者、翻譯者和目標讀者。這是三元關系。
翻譯過程包括兩個明示—推理過程。在第一階段的明示—推理過程中,原始作者向譯者表明了他們的交際意圖,而譯者根據原始文本的語境信息和關聯理論推斷交際意圖。在此過程中,譯者是“聽眾”。在完成交際過程之后,譯者進入第二階段的明示—推理過程。此時,譯者的身份是“說話者”“傳播者(交際者)”。譯者根據原始話語,對原始作者的交際意圖的理解和掌握,翻譯語言環(huán)境以及對目標讀者期望的估計,將信息傳達給目標讀者。目標讀者理解譯者所解釋的信息。關聯性強調了譯者的重要性,譯者是原始文本與目標文本之間的橋梁。
關聯理論強調語境效果,翻譯也可以通過關聯性實現最佳語境效應。要進行翻譯,我們必須首先了解源文本。根據關聯理論,要準確地理解源文本,必須注意源文本的語境。通過對語境的分析,我們可以找到源文本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性,從而獲得理解源文本的最佳語境效果。關聯理論為譯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當直譯可以準確地將原始文本信息傳達給我的讀者時,可以逐字翻譯。但是,如果句子中存在某種隱含含義,目標讀者由于文化差異或其他原因無法理解時,譯者可以進行解釋或適當添加信息以使其清晰表達并增強語境效果[3]。
對話語理解做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譯者可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根據Sperber和Wilson的說法,由于語境效果與最佳關聯成正比,因此譯者應在翻譯過程中提供足夠的語境效果,以幫助英語讀者找到最佳關聯的語境。最佳相關是譯者追求的目標。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可以通過最大化語境效果和最小化話語處理所做出的努力來幫助目標讀者找到最佳的相關語境,從而理解源文本。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反映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民俗、宗教和建筑等。在語言方面,也有許多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根據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翻譯不僅是語言和單詞的翻譯,而且是文化交流。
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其跨語言、跨文化、跨邊界的特征進一步說明了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中國文化負載詞通常很難讓外國人理解。譯者在翻譯時應解釋其具體含義,并向讀者提供足夠的上下文信息,以便目標讀者可以更準確地獲取原始信息[4]。在翻譯政府工作報告時,使用意譯的翻譯方法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
例1: 實施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三年行動計劃,著力培養(yǎng)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和現代職業(yè)農民。
Three-year action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was implemented,and efforts were made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folk local farming talents, folk self-taught experienced experts and modern professional farmers.
這句話中的“田秀才”和“土專家”是中國文化中的典型詞語表達。這兩個術語是中國最新政策中提出的概念。大力實施的“先富帶后富”計劃,已成為農村經濟的積極組成部分,帶動了一批人致富。中國古代的“秀才”是指科舉中的杰出人物和知識淵博的人。如果將字面意思直譯成英文,那么目標讀者將會感到困惑。采用意譯的方法再現目標語言中帶有中國文化內涵的單詞含義。在進行翻譯實踐時,作者使用意譯的翻譯方法直接闡述了“田秀才”和“土專家”的含義,將其翻譯成“folk local farming talents”和“folk selftaught experienced experts”,通過翻譯為目標讀者提供了充分合理的語境信息,加強了目標文本與目標讀者之間的關聯。
中國漢語句子中有許多冗余的詞,尤其在政府工作報告等政治宣傳文本中。政府工作報告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文本,表達重復含義的四字成語、無實際意義的結構詞等。從關聯理論的語境來看,具有冗余詞匯的句子不能直譯。如果將中文表達中的許多空洞和浮華的單詞直接翻譯成英語,可能會使目標讀者不清楚,也不知道內容是什么。因此,譯者應根據信息內容對譯文內容選擇源文本中的語言表達形式,并為閱讀者提供足夠的語境信息給目標閱讀,以便閱讀者可以輕松獲得他們所需的信息內容[5]。因此,這里在翻譯武陵區(qū)政府工作報告時采用省譯的翻譯策略。
例2: 全區(qū)人民在區(qū)委的堅強領導下,圍繞“建設以現代服務業(yè)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中心城區(qū)”發(fā)展定位,同心同德、攻堅克難,實現了經濟社會發(fā)展新跨越。
The people of the district, under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district committee,focused on‘developing a modern central city with modern service industries as the main feature,’and worked with joint effort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 a new leap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如上所述,翻譯該句時,發(fā)現句子中的“發(fā)展定位”是多余的詞。因此,翻譯時將其直接刪除,將直接翻譯為“focused on‘developing a modern central city with modern service industries as the main feature’”。重點是引號中的內容。當這些多余的單詞被直接刪除和不翻譯時,它并沒有影響其原始含義。“同心同德、攻堅克難”表示人民一起克服困難。具有相同含義的詞可以省略。省略并不意味著刪除源文本的某些思想內容。省略不能更改源文本的含義。其目的是使翻譯更加順暢,并與翻譯習慣保持一致。當目標讀者閱讀時,可以直接看到主要內容。作者將“同心同德,攻堅克難”翻譯為“worked with joint effort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本報告的作者在翻譯中做出了選擇,即為翻譯提供足夠的語境信息,并爭取最大的語境效果,并且同時加強了目標文本和目標讀者的相關性。最后,讀者在理解源文本時困難大大減少。
數字縮略詞通常出現在政府文件中,并且通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使用。在參考國家或地區(qū)的政策和計劃時,最常使用。通常,數字縮寫是簡短的,如果目標讀者是懂政策條款的中國人或當地人,那么閱讀它們應該不難。但是,譯員將文本翻譯成英語之后,他的讀者或聽眾便成了外國人。簡短的直譯將使他們難以理解真正的含義。因此,譯者需要考慮譯文與目標讀者的關聯,并尋求最佳關聯。在翻譯時,采用釋義的翻譯方法來正確傳達源文本作者意圖表達的含義,使目標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它[6]。
例3:“三改四化”圓滿收官,改造小街小巷137條,完成武陵大道美化4.5公里。
The project‘Three reconstructions and four changes’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reconstructing 137 small streets and alleys and completing 4.5 km of Wuling Road.‘Three reconstructions and four changes’(Here‘Three Reconstruction’means reconstruction road,planning of river system and rebuilding of shantytown inside the city.‘Four changes’mainly concentrates on upgrading in city's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level)
這句話中的“三改四化”顯然是政府頒布的一項政策。在翻譯之前,譯者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三改”和什么是“四化”。在上面的案例中,“ 三改四化”僅僅按字面意義翻譯為“三個重構和四個變化”則不妥,因為按字面意義進行翻譯可能會使目標讀者感到困惑。因此,需要使用釋譯的方法來使其清晰。結合最佳關聯的概念,目標讀者在閱讀和寫作上需要做出的努力越小,關聯性越強;當目標讀者的努力最小時,他們達到最好的聯系。這樣,原語作者的意義就可以通過釋譯的方法更好地傳達給目標讀者,目標讀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三改”中的政策是什么政策,而無需一遍又一遍地猜測,這加強了譯本與目標讀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加強了與源文本的關聯[7]。
文本的關聯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為城市形象宣傳提供機會,是架起與世界溝通的一座橋梁。關聯理論指導翻譯實踐時,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匯、冗余詞匯的翻譯采用意譯的策略,數字縮略語采用釋譯的方法為讀者提供充分語境效果,力求英譯本與目標讀者之間的最佳關聯。做好我國地級市走向國際舞臺、引進外資、吸引旅游資源的一個強有力的紐帶,意義非凡。